107 被遺忘的名單

字數:4520   加入書籤

A+A-


    李航的手指在鍵盤上停住,屏幕上的數據流突然變得遲滯。他皺了皺眉,重新刷新接口,結果依舊——關鍵字段缺失率超過四成。
    “問題不在程序。”周婷盯著自己終端的校驗報告,“我們缺的是參照係。現在的模型像是在黑夜中走路,知道方向,卻看不見腳下有沒有坑。”
    陳帆站在主控台前,目光落在尚未關閉的風險曲線圖上。那條紅線依然高懸,距離強製平倉還有不到五十四小時。時間在走,而他們還在修補認知的根基。
    他忽然開口:“去找十年前的東西。”
    兩人同時轉頭。
    “互聯網泡沫破裂的時候,美國有一大批公司倒下。它們不是慢慢死的,是集體崩塌。那些名字現在沒人提了,但它們留下的痕跡才是最真實的市場反應記錄。”陳帆的聲音平穩,“如果我們能找到當年完整的名單,就能反向驗證:哪些特征的企業必死,哪些隻是暫時沉寂。然後看看今天市場上,有沒有人在照著老劇本演新戲。”
    周婷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你是說,用曆史上的清算結果來訓練模型?”
    “對。”陳帆點頭,“我們現在依賴財報、輿情、技術指標,可這些都能被操控。唯有一家公司的死亡證明,是改不了的。”
    李航已經打開本地數據庫檢索界麵,幾秒後搖頭:“官方退市清單不完整,很多小公司連備案都沒有保留。媒體方麵……零散報道不少,但沒有係統整理。”
    “那就去挖。”周婷站起身,抓起外套,“真正的數據不會隻存在服務器裏。有些東西,早就被人當成廢紙扔了。”
    她離開機房時,外麵雨勢稍緩,天色仍是壓得極低。半小時後,她在城市邊緣的一處電子廢品回收站停下腳步。這裏堆滿了淘汰的顯示器、主板、打印機和成捆的舊報刊。空氣裏彌漫著潮濕與金屬鏽蝕的味道。
    她一間間翻找,目標明確:二十世紀末的英文財經刊物。這類資料曾是金融從業者的信息來源,如今卻被當作無用之物隨意堆放。
    在一個報廢激光打印機旁,她發現了一捆用塑料繩綁緊的報紙。封麵泛黃,邊角卷曲,但標題清晰可見——《華爾街日報》,日期為1999年12月28日。
    她抽出其中一頁,整版排布著密密麻麻的公司名稱,上方印著一行加粗黑體字:“數字墳場:資本狂歡後的寂靜”。
    下方副標題寫著:“截至本年度末,全美已有527家.com企業正式提交破產申請或終止運營。”
    她的呼吸微微一滯。
    名單按行業分類,涵蓋電子商務、在線服務、網絡基礎設施等多個領域。許多名字如今聽來荒誕不經——“虛擬寵物交易中心”、“全球即時翻譯網”、“家庭自動化門戶”。它們曾在IPO路演中描繪未來藍圖,最終卻連服務器電費都無力支付。
    她迅速將整份報紙拍照掃描,又順手翻查其餘幾份同期刊物,確認這份名單是當時唯一一次集中公示。隨後她原路返回,雨水順著發梢滴落在背包封口。
    回到機房時,陳帆正站在白板前畫結構圖,李航則在調試新的數據清洗腳本。
    “找到了。”周婷把平板放在桌上,調出掃描件,“這是目前能看到最完整的.com公司集體記錄。”
    三人圍攏過來。
    “這上麵有五百多家。”李航放大頁麵,“光靠人工錄入太慢,而且很多公司用了縮寫或者別名,很難對應到現在的股票代碼。”
    “先挑典型樣本。”陳帆指著其中一組,“比如這家‘NetMall Inc.’,主營線上百貨,燒錢擴張,沒有盈利模式。再看這家‘eHome Solutions’,概念炒得熱鬧,實際營收幾乎為零。它們的共同點是什麽?”
    “高估值、低現金流、業務虛浮。”周婷回答。
    “那就把這些特征抽象出來。”陳帆轉向李航,“你寫個識別邏輯,不看當前股價,也不看新聞熱度,就看一家公司是否符合這三類標簽。”
    李航立即動手。他以名單中的前五十家公司為種子樣本,提取注冊地、主營業務關鍵詞、融資輪次、創始人背景等維度,構建了一個初步的匹配模型。
    與此同時,周婷開始手動補全殘缺信息。有些公司名稱因油墨滲透而模糊不清,她通過交叉比對納斯達克曆史退市公告、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檔案以及當年科技雜誌報道,逐一還原。
    兩個小時過去,第一批結構化數據導入係統。
    分析模塊啟動瞬間,整個主屏驟然刷新。
    原本分散分布的風險評分點,開始自動聚合成片狀區域。三百餘隻當前活躍的科技股被標記為“高度複現風險”,其命名方式、商業模式、資本路徑與名單中已倒閉公司高度相似。
    更關鍵的是,係統回測結果顯示:若以該名單作為負麵樣本庫參與建模,過去三個月內對暴跌股的預測準確率從61%躍升至89%。
    “不是巧合。”李航低聲說,“這些公司在複製失敗模板。”
    陳帆凝視著屏幕上那份泛黃報紙的掃描影像。那些褪色的鉛字仿佛有了重量,壓在每一行跳動的數據之上。
    “我們一直以為是在對抗市場情緒。”他說,“其實是在和一段被遺忘的曆史賽跑。”
    周婷沒有接話。她正在優化算法權重,嚐試加入“公眾記憶衰減係數”——越是久遠的教訓,越容易被新一波投資者忽略。這個參數一旦啟用,模型將進一步強化對“周期性重演”的敏感度。
    李航則著手建立實時監控子模塊,命名為“墓地標記”。每當有新股上市或舊股轉型涉及類似業務架構,係統將自動比對曆史死亡名單,並生成預警等級。
    機房內隻剩下鍵盤敲擊聲和風扇低鳴。窗外風雨未歇,室內溫度維持在二十二度左右,空氣幹燥。
    時間接近淩晨四點。
    突然,李航的終端發出一聲短促提示音。
    “有個異常匹配。”他皺眉,“係統在當前監測池裏發現一家公司,不僅業務模式與名單中某家已破產企業完全一致,甚至連官網設計風格都幾乎相同。”
    “哪家?”陳帆走近。
    “SkyLink Tecogies。”李航調出資料,“注冊於特拉華州,主打‘去中心化社交協議’,去年完成B輪融資,估值已達七億美元。最近三個月股價上漲兩倍,分析師普遍看好。”
    周婷快速調取其公開文件,手指一頓:“等等……它的首席技術官,叫David Wu。”
    “有問題?”陳帆問。
    “名單裏那家破產公司,叫WebNexus Corp.,CTO也是David Wu。”她放大兩份簡曆對比,“同名,同教育背景,同工作經曆。而且……任職時間連續。WebNexus倒閉三個月後,他就加入了SkyLink。”
    空氣仿佛凝了一下。
    “一個人帶著失敗的經驗,換個殼子重新開始?”李航聲音低了幾分。
    “或者是,他知道怎麽讓屍體看起來像活著。”周婷看向陳帆,“這家公司,是不是已經在我們的做空候選池裏?”
    陳帆沒回答。他已經打開風險敞口評估界麵,輸入新的篩選條件:**創始人或高管曾在曆史名單企業任職,且新項目具備相似商業模式**。
    係統重新運算。
    紅色高危標識再次密集浮現,數量比之前增加近一成。
    其中,SkyLink Tecogies的風險評分被推至頂格。
    “原來不是市場瘋了。”李航輕聲說,“是有些人根本就沒打算讓它正常過。”
    周婷繼續深挖該公司的股權結構,試圖找出背後資本方。她的手指在觸控板上滑動,逐層展開股東層級圖譜。
    就在她即將進入第三層離岸持股平台時,屏幕右下角的時間顯示跳到了04:17。
    她的指尖忽然頓住。
    終端彈出一條係統日誌提示:
    【數據源響應超時,連接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