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 金融世界的黑客帝國

字數:4981   加入書籤

A+A-


    李航的耳機裏那串高頻脈衝還在持續,波形圖在屏幕上拉出一條扭曲的線。他沒動,手指懸在鍵盤上方,盯著剛解碼出來的第一組字符——是中文。
    “他們用我們的語言回傳信號。”他低聲說。
    陳帆站在主控台後,目光從灰掉的交易窗口移開,落在副屏上跳動的日誌流。那行中文還在閃爍:【數據校驗通過,節點HKGSC09已離線】。這不是係統自動生成的格式,也不是任何標準協議的內容。這是對話,是挑釁。
    “不是誤報。”周婷調出報文結構分析圖,“這串信息繞過了三層偽裝,直接注入我們最後一條存活鏈路的反饋通道。”
    張磊蹲在電源櫃前,手裏的檢測儀發出短促蜂鳴。他抬頭:“備用線路負載正常,但有間歇性幹擾,像是有人在試探接入點。”
    陳帆沒說話,轉身走向隔離終端區。他的腳步很輕,但每一步都踩得穩。李航知道他在想什麽——對方不僅切斷了他們的通道,還反過來利用被篡改的數據源向他們發送誤導指令。而現在,這條斷開的鏈路又被重新激活,送來的卻是帶著嘲諷的“確認通知”。
    “查IP。”陳帆開口。
    李航立刻切換界麵,將最後一段異常通信拆解成原始包序列。基於本地緩存的時間戳和路由跳轉記錄,他重建了數據回傳路徑。三分鍾後,三個地址浮現在拓撲圖上:新加坡某托管機房、蘇黎世一處金融專線接入點、弗吉尼亞州北部的一個動態IP池節點。
    “行為模式一致。”李航放大流量曲線,“每次數據注入間隔都是23秒,誤差不超過0.4秒。這不是隨機掃描,是定時同步。”
    “他們在監控我們是否還活著。”周婷補充,“而且……他們期待回應。”
    陳帆點頭:“那就回應。”
    他回到主位,調出“影子探針”模塊。這是早期開發的一段隱蔽追蹤程序,原本用於測試跨境數據延遲對風控模型的影響,後來因風險過高被封存。探針本身不攜帶攻擊代碼,隻會在目標係統內存中留下微小的訪問痕跡,像一枚看不見的郵戳。
    “把探針嵌進行情包。”他說,“用迪拜那條線發出去。”
    周婷立即行動。她偽造了一份納斯達克實時行情更新文件,內容完全合規,格式與真實交易所發布的一致。唯一不同的是,在文件元數據的冗餘字段裏,藏著一段經過多重加密的追蹤腳本。
    “發送。”她按下確認鍵。
    數據包順著迪拜信托平台的備用鏈路悄然流出,穿越三層代理服務器,最終抵達新加坡節點。幾秒後,監測程序顯示目標主機完成了文件解析,並觸發了一次內部緩存刷新。
    “進了。”李航緊盯日誌流,“但他們反應太快了——不到兩秒就啟動了深度掃描。”
    屏幕突然變紅。
    防火牆攔截日誌瘋狂滾動,其中一行讓所有人瞳孔一縮:【檢測到可疑模塊調用,簽名匹配 CVFan1998ModuleAuth】。
    陳帆猛地起身。
    那個名字他很久沒聽過了。那是他在大學時為校金融協會寫的第一版身份驗證模塊,從未上線,也沒有共享給任何人。代碼存在一台老筆記本裏,那台機器甚至沒連過校園網。
    “他們怎麽會有這個?”周婷聲音壓低。
    “不是偷的。”陳帆盯著那行標簽,“是複刻。他們拿到了原始邏輯,正在反向推演我們的係統架構。”
    空氣驟然緊繃。
    如果對手能識別出這種級別的私有代碼,說明他們不隻是掌握了某個賬戶權限,而是已經深入到了係統的底層設計層麵。這意味著,他們可能正在模擬整個“金融洞察係統”的運行邏輯,甚至嚐試預測下一步動作。
    “不能讓他們繼續讀取真實響應。”周婷迅速調出數據出口管理界麵,“我啟動‘迷霧’計劃。”
    程序名為“數據迷霧”,本質是一套大規模混淆係統。它會向所有可疑信道批量推送虛假的心跳信號、錯誤碼和係統日誌,內容看似真實,實則全部經過變形處理。比如,真實的風控閾值是7.3%,推送出去的可能是6.8%或7.5%,足夠接近以騙過初步判斷,又足以擾亂長期建模。
    “開始注入。”她說。
    刹那間,主屏上的數據流劇烈震蕩。紅藍交錯的信息洪流在虛擬網絡圖中碰撞、擴散,像無數細小的火花在黑暗中炸開。那些原本安靜潛伏的監聽節點一個接一個被虛假信號填滿,被迫做出響應,暴露位置。
    李航趁機釋放第二波探針,這次附帶了可追溯的數字指紋。隻要對方係統調用一次偽造日誌,就會無意中將指紋帶回源頭。
    就在第三輪混淆數據發出的瞬間,主顯示器突然黑屏。
    半秒後,全屏彈出一個對話框。
    背景是純黑,中央浮現一行白色文字:**Welcome back, Chen Fan.**
    緊接著,一聲極短的提示音響起——清脆、熟悉,帶著某種機械質感的回響。
    是初代“金融洞察係統”的開機音效。
    陳帆的手指猛然收緊。
    那段音頻是他親手錄製的,來源是一段老式電話撥號音采樣,僅存在於最初版本的本地調試環境中。它不可能外泄,更不可能被複現。
    “他們在放餌。”李航迅速拔下該顯示器的輸入線纜,同時啟動物理隔離開關,“這是誘捕程序,等我們反向追蹤就會暴露核心節點。”
    “我知道。”陳帆的聲音反而平靜下來,“但他們忘了,誰才是這段代碼的創造者。”
    他坐回座位,打開一台未聯網的終端,手動編寫一段新的指令流。內容是一份偽裝成係統崩潰的日誌文件,裏麵包含了大量看似混亂但實際上有序排列的調試信息。最關鍵的是,這些信息中嵌入了一個逆向驗證機製——一旦被執行,就會悄悄記錄下運行環境的硬件特征。
    “把這個,”他將文件遞給周婷,“通過新加坡那個IP的回傳通道送回去。”
    她沒有猶豫,立即將文件打包進下一波混淆數據流中。五分鍾後,監測程序捕捉到一次異常的內存調用行為——目標主機短暫開啟了高權限調試模式。
    “他們打開了。”李航盯著屏幕,“而且用了原生解釋器。”
    幾乎在同一刻,主屏再次爆發出密集的滾動代碼。不再是單向傳輸,而是雙向對衝。紅色代表對方的掃描請求,藍色是他們的反向探測,兩者在虛擬信道中激烈交鋒,形成一片不斷翻滾的數據瀑布。
    “撞上了。”周婷看著碰撞頻率飆升,“我們的探針正在和他們的分析引擎正麵交鋒。”
    機房內的四台主控終端同時發出警報。電力負荷微微波動,張磊立刻檢查UPS狀態,確認輸出穩定。他沒有離開電源櫃,而是直接接通了備用電池的手動監控接口。
    李航切換到深層協議分析界麵,發現對方開始調整防火牆規則,試圖封鎖特定類型的響應包。但他也注意到,每一次規則更新,都會留下一絲微小的延遲漏洞——那是係統自動同步配置所需的時間差。
    “有節奏。”他說,“每十二分鍾一次更新,持續三秒左右。”
    “夠了。”陳帆盯著那片沸騰的代碼流,“下次他們改規則的時候,再放一波帶指紋的日誌。”
    周婷點頭,已經開始準備下一組混淆數據。她的手指在鍵盤上快速敲擊,將多個虛假模塊組合成一個完整的“係統恢複流程”,其中夾雜著三處隱藏的驗證點。
    李航則重新部署探針集群,這次的目標不再是獲取位置信息,而是測算對方係統的響應延遲和計算能力分布。他需要判斷,這背後到底是一個自動化程序,還是有人在實時操控。
    張磊站起身,繞到主機陣列後方,檢查散熱風扇的運轉情況。高溫正在積聚,但他沒關掉任何一台設備。他知道現在不能降速,哪怕隻是幾毫秒的延遲,都可能導致反擊失效。
    陳帆依舊坐在主位,手指輕輕搭在回車鍵邊緣。他的視線沒有離開屏幕中央那片激烈碰撞的數據流。那裏不再是單純的代碼傳輸,而是一場無聲的博弈——他們在用自己的語言戰鬥,用過去的痕跡對抗現在的入侵。
    突然,主屏右下角跳出一個極小的提示窗:【溯源完成,指紋匹配成功 —— 來源:LUXSRVALPHA】
    李航立刻放大該節點的拓撲關係圖。它連接著之前鎖定的SPV實體,同時也是蘇黎世專線的主要中轉站。
    “找到了一部分。”他說。
    “隻是開始。”陳帆按下回車鍵。
    新的指令被發送出去。這一次,不是探測,也不是偽裝,而是一段完整的反向驗證腳本,偽裝成係統自檢程序的一部分,悄無聲息地滲入對方網絡深處。
    主屏上的代碼瀑布忽然加速,紅藍兩色交織得更加緊密,仿佛兩條纏鬥的蛇,在虛擬空間中彼此絞殺。
    周婷摘下耳機,聽見裏麵傳來一陣細微的、規律的滴答聲。
    那是對方係統正在讀取他們送過去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