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周婷的生物識別防線
字數:3432 加入書籤
                    陳帆的手指還停留在測試終端的確認鍵上,屏幕右下角的時間跳過零點整。國產服務器的指示燈由黃轉綠,生物識別認證模塊完成切換。整個過程沒有警報,也沒有延遲,像是一次尋常的係統更新,但三人清楚,這道門一旦關上,再想從外部打開,就得先砸碎整條鏈路。
    周婷拔出物理密鑰,金屬外殼在指尖留下一道微涼的觸感。她將密鑰鎖進抽屜,順手打開了個人郵箱同步程序。清晨七點十七分,一封標注為“國際金融科技研討會邀請函”的郵件悄然落進收件箱。發件人地址看似正規,附帶的PDF文件卻在後台悄悄嚐試建立遠程連接。
    李航正調取新節點二十四小時運行日誌,眼角餘光掃到異常流量提示。他暫停刷新,把數據包特征拉出來比對。“這個IP跳轉路徑……和去年北光資產試探時用的代理池一致。”他聲音壓低,“偽裝成學術合作,實際攜帶了動態訪問令牌。”
    陳帆走過來,盯著那串加密參數看了幾秒。“不是巧合。他們知道我們換了係統,想趁權限重構的時候,找個突破口。”
    “突破口可能是人。”周婷已經關閉了郵件預覽,直接切斷附件運行環境,“獵頭挖角從來不隻是談錢,而是找技術斷層。”
    李航皺眉:“你是說,這封信的目標是你?”
    “不然為什麽是生物識別係統的接口文檔作為附件?”她調出文件元數據,“它甚至模擬了我們的內部版本號格式,差一點就能騙過自動歸檔係統。”
    空氣短暫凝滯。前腳剛把核心驗證遷移到國產設備,後腳就有人精準遞來一份“高薪合作”邀約,時間卡得嚴絲合縫,意圖昭然若揭。
    陳帆沉默片刻,問:“新係統的v2.1版本,對外公布了嗎?”
    “沒有。”周婷搖頭,“連團隊內部都隻看到架構圖,代碼還在沙盒裏跑壓力測試。”
    “那就讓它出去。”陳帆看向她,“你把v2.1推到他們能接觸到的技術評估平台,但別說明是測試版。讓他們以為拿到了最新成果。”
    李航立刻明白過來:“誘餌?”
    “不止是誘餌。”周婷手指在鍵盤上停頓了一下,“我把認證邏輯改一下。表麵加強指紋與虹膜的雙重校驗,實際上所有登錄請求都會被導入虛擬鏡像。真實數據庫完全隔離,他們在外麵撞得越狠,我們看得越清楚。”
    “萬一他們不動手呢?”李航問。
    “會動手的。”陳帆靠在桌邊,“敢在這種時候遞橄欖枝,說明他們急需這套係統的底層邏輯。我們越是封鎖,他們越會覺得裏麵有東西。”
    周婷沒再猶豫,當場開始重構部署包。她在認證服務中埋入行為追蹤模塊,設定第七次異常請求即觸發熔斷機製,並將虛假架構圖嵌入響應流。三小時後,改進版係統悄然上傳至第三方技術共享平台,署名為“匿名開發者”。
    接下來的三十六個小時,主控室陷入一種近乎靜止的緊張。國產服務器穩定運行,生物識別模塊零誤判,但所有人都盯著攻擊溯源麵板,等待第一波衝擊。
    淩晨兩點二十三分,警報響起。
    三百個不同IP同時發起認證請求,頻率迅速攀升至每秒八萬次。攻擊模式不是簡單爆破,而是夾雜著仿生算法生成的合成指紋與模擬虹膜紋理,試圖繞過活體檢測。
    “來了。”李航調出流量分布圖,“使用動態代理池,來源覆蓋北美、東南亞、東歐,明顯是集群化操作。”
    周婷立即激活預設協議。係統在第六波攻擊時已完成模式識別,第七波接入瞬間,所有請求被無聲導入虛擬沙盒。真實的認證通道悄然關閉,而對方看到的,仍是一個正常響應的登錄界麵。
    “他們在試錯。”她盯著操作記錄,“每次調整特征樣本,都會記錄一次‘失敗’,但不知道自己早就進了籠子。”
    李航發現更危險的情況:“有兩組請求攜帶了內存掃描工具,想通過側信道攻擊提取密鑰信息。”
    “正好。”周婷冷聲道,“讓它們拿走‘核心代碼’。”
    她啟動反向輸出程序。沙盒環境中,係統開始向攻擊端回傳偽造的源碼片段——包含精心設計的邏輯漏洞、錯誤的加密調度流程,以及一張看似完整實則錯位的係統拓撲圖。每一行代碼都帶著隱形追蹤標簽,隻要被加載,就會持續回傳調試信息。
    四十八小時過去,對方仍未察覺陷阱。相反,攻擊強度不斷升級,調用了全球三百台測試終端並發衝擊。日誌顯示,他們的破解團隊已經開始分析“獲取”的代碼結構,甚至嚐試複現部分模塊。
    “不能再等了。”李航看著算力消耗曲線,“他們投入太大,再不收手,可能會懷疑我們早有準備。”
    陳帆點頭:“收網。”
    周婷敲下指令。虛擬環境中的惡意請求被注入一段自毀型腳本,偽裝成係統補丁推送回去。腳本利用反向權限,在對方測試機本地觸發操作係統級異常,強製引發內核崩潰。
    三分鍾內,三百台境外終端陸續藍屏重啟。攻擊流量從峰值瞬間歸零。最後一條返回日誌被完整捕獲,屏幕上跳出一行中文提示:
    “認證失敗。你試圖打開的係統,不屬於你。”
    主控室內一片寂靜。李航開始整理攻擊源IP清單、工具鏈特征庫和操作習慣分析報告,準備歸檔為內部安全案例。周婷檢查了一遍國產服務器的狀態,確認物理密鑰未被嚐試讀取,係統無任何異常寫入。
    陳帆站在主控屏前,看著滿屏紅色告警逐一轉為綠色歸零。他的目光落在那台赤紅機櫃上,散熱風扇勻速轉動,像一頭蟄伏後重新平靜下來的猛獸。
    “他們以為挖走一個人,就能拆掉我們的防線。”他說,“但他們忘了,真正的防線不是誰寫的代碼,而是誰能掌控代碼的歸屬。”
    周婷輕觸插槽邊緣,低聲說:“下次,他們會換個方式來。”
    “當然。”陳帆轉身走向調度台,“所以我們要讓他們每一次出手,都變成我們布防的機會。”
    李航合上筆記本,忽然注意到一條殘留日誌。那是攻擊終止前最後一秒,某個IP曾短暫嚐試上傳一個壓縮包,目標路徑指向內部員工通訊錄備份區。
    他正要開口,周婷已經截斷了該連接,並將源地址加入永久黑名單。
    陳帆低頭看了眼時間,淩晨五點四十一分。
    窗外仍是黑夜,但機房內的燈光沒有絲毫動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