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 第一代弟子的誕生
字數:3871 加入書籤
神經擬態服務器的環形指示燈由藍轉綠,冷卻液流速回落至基準線。主控屏上,情緒熱力圖的波動曲線趨於平穩,亞太區域的紅點逐一熄滅。係統日誌顯示,最後一次信號推演已完成,資源分配恢複正常。
陳帆收回視線,指尖在控製台輕敲兩下。他調出過去四十八小時的邏輯變更快照,逐條核對閉環學習路徑。所有權重調整均落在預設區間內,未觸發越界警報。他輕點確認鍵,解除算力封鎖指令。
“讓它繼續運行。”他對周婷說,“每十五分鍾同步一次狀態。”
周婷點頭,在權限麵板中更新策略參數。李航則切換至底層監控界麵,檢查內存占用與功耗曲線。主機外殼溫度已降至常溫,震動消失,整套係統進入穩定觀測模式。
陳帆打開內部通訊,接通樓上實訓區。
“張磊,把昨天的模擬交易報告發來。”
聲音傳出不到十秒,文件已上傳至主控終端。三支學員團隊的操作記錄整齊排列,收益曲線並列展示。其中一組在二十四小時內實現超額回報17.3%,其餘兩組分別虧損4.2%和6.8%。
他放大第一組的數據流,追蹤其決策節點。早盤階段,該團隊並未急於建倉,而是等待情緒熱力圖中三個關鍵機構席位連續出現高確定性信號後,才通過跨市場套利模型切入港股與A股聯動標的。午後,當係統標注“協同壓盤風險上升”時,他們提前平倉,並反向布局防禦型資產。
整個過程沒有依賴自動執行指令,所有操作均由人工判斷完成。
“他們用了雙因子驗證。”陳帆說,“不是隻看情緒指數,還結合了資金流向滯後周期。”
周婷調出成員檔案。三人均為金融係大三學生,連續兩年參與夜班數據標注任務,累計處理十萬兩千餘條市場行為片段。訓練日誌顯示,他們在過去三個月內複盤了二十七場重大波動事件,從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到2015年股災,每一幀都被拆解為情緒反應、決策延遲與執行效率三項指標。
“這不是臨場發揮。”她說,“是習慣成了本能。”
李航皺眉:“可另外兩組為什麽失敗?”
“誤讀信號強度。”陳帆滑動畫麵,“他們看到紅點就動手,沒注意置信度低於閾值。係統提示‘潛在幹擾’,但他們忽略了交叉驗證環節。”
“這就是問題。”李航語氣略緊,“我們現在用的可是能‘讀心’的機器。新人一旦依賴輸出結果,很容易跳過思考過程。萬一係統哪天出錯,或者被人篡改信號源……”
話未說完,陳帆抬手打斷。
“所以不能直接給權限。”
他轉向技術界麵,下令啟動“弟子專屬模塊”開發流程。目標明確:將二十年來的關鍵戰役決策鏈提煉封裝,形成可調用但不可自動執行的輔助分析庫。
“叫它‘市場基因庫’。”他說,“不許接入實盤接口,隻能作為參考依據。”
周婷立即著手構建數據結構。她從曆史戰例中提取出五十六個典型場景,包括美聯儲政策突變下的跨境對衝、股改時期限售股解禁節奏預判、杠杆牛市中的融資盤崩塌預警等。每個案例都包含原始數據輸入、係統分析路徑、最終決策動因三項要素。
李航負責權限隔離設計。新模塊獨立於主係統之外,采用物理按鍵+生物識別雙重認證機製。任何調用行為都將生成審計日誌,並同步推送至四位核心人員終端。
“三個月影子操盤期。”陳帆宣布,“每天提交策略報告,我們四人聯合評審。表現穩定者,再接入小額實盤。”
命令下達後,張磊的聲音從通訊器傳來:“收到。馬上召集入選團隊。”
幾分鍾後,實訓區的畫麵切入主控屏。張磊站在投影前,麵前是六名學員。他念出三人名字,其餘人低頭沉默。被選中的學生沒有歡呼,隻是相互對視一眼,隨即打開筆記本,開始整理昨日操作筆記。
“你們現在做的,不是炒股。”張磊說,“是在學怎麽‘聽’市場說話。以前我們靠圖表,後來靠數據,現在我們能聽見心跳。但記住——聽見不代表理解,理解也不代表能做對。”
陳帆關閉視頻流,轉身看向全息投影。新的界麵正在生成,“金融火種·第一代”標識緩緩點亮,下方滾動著三人的姓名與編號。
“係統可以進化。”他說,“但它不會記得教訓。人會。”
周婷完成首批數據封裝,將第一個戰例載入測試環境。屏幕上重現2008年雷曼破產前七十二小時的全球市場動態。情緒熱力圖劇烈震蕩,多家投行交易室生理信號失控。此時,“市場基因庫”彈出提示:
> 【參考決策路徑:陳帆,20080912】
> 動作:減持美股ETF,增持黃金與日元
> 依據:恐慌指數飆升+機構流動性儲備下降+媒體敘事轉向加速
> 結果:兩周內資產增值23%
“這就叫傳承。”李航低聲說。
“不是複製。”陳帆糾正,“是延續判斷的能力。”
他調出張磊團隊今日的策略草案。他們計劃利用當前中美利差收窄趨勢,布局一批被低估的離岸人民幣債券,同時監測幾家外資行交易員的情緒穩定性,以防突發拋售。
方案嚴謹,但仍有漏洞。他們假設政策麵保持靜默,卻未考慮可能的窗口指導提前釋放信號。
“批注三點。”陳帆說,“第一,增加輿情語義監測權重;第二,加入央行公開市場操作頻率變量;第三,設定應急止損條件,若單日情緒指數躍升超閾值,立即啟動壓力測試。”
周婷將意見錄入係統,發送回實訓區。那邊很快回複確認,並更新模型參數。
實驗室恢複常態運轉。服務器群組指示燈規律閃爍,空氣循環係統發出輕微嗡鳴。李航繼續優化數據蒸餾算法,嚐試進一步壓縮非關鍵信號占用資源。周婷則開始整理第二批戰例資料,準備下周交付新一批學員測試。
陳帆站在指揮台前,手中握著一份電子檔案,標題為“弟子計劃一期”。他沒有翻頁,也沒有下達新指令,隻是注視著全息投影中緩慢旋轉的“市場基因庫”結構圖。
某個瞬間,他注意到一個細節。
在最新一輪係統自檢中,神經擬態服務器曾短暫調用過一段舊標識符。編號格式陳舊,屬於早期測試階段的臨時賬戶。按理說早已注銷。
可就在十分鍾前,它出現在數據中繼鏈路的日誌裏,停留時間僅0.3秒,隨後自動斷開。
他沒有聲張。
手指輕輕劃過屏幕,將這條記錄標記為“待查”,並設置七十二小時回溯追蹤。
然後,他重新看向“金融火種”界麵。
三名弟子的名字靜靜懸浮在光柱中,背後是不斷流動的曆史戰役數據流。
他們還不知道,自己即將麵對的不隻是市場。
還有藏在係統深處的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