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 施工進度表的革命

字數:4114   加入書籤

A+A-


    淩晨四點,主控室的燈光依舊亮著。陳帆盯著屏幕上跳動的數據流,指尖在鍵盤上快速敲擊。係統日誌已經歸檔完畢,內線操作的痕跡被標記為“靜默監控”狀態,暫時不動。他剛準備調出新一輪巡檢報告,氣象模塊突然彈出紅色預警:京津冀地區強降雨持續升級,廊坊、保定方向多條運輸線路中斷。
    “混凝土的供應要斷。”技術組長站在他身後,聲音緊繃。
    陳帆沒有抬頭,直接調出供應鏈調度界麵。三家備用攪拌站全部標注為“不可用”,紅色警示框不斷閃爍。按照原定施工計劃,地基澆築必須在六小時內啟動,否則整個進度將推遲至少七天。而七天,在當前這個節骨眼上,意味著成本失控、輿論壓力和對手反撲的窗口。
    他手指一頓,目光落在地圖邊緣一個灰色小點上——河北廊坊固安,一家未納入常規合作名單的小型攪拌站。係統顯示其庫存充足,電力正常,唯一問題是不在合同供應商名錄中,且產能僅為標準站的百分之六十。
    “能撐住嗎?”技術組長湊近看參數。
    “撐不住也得撐。”陳帆敲下確認鍵,“啟動BIM動態排程,把鋼筋綁紮和模板支護順序往前壓,騰出二區東段作業麵。”
    屏幕上的三維模型開始自動重構。原本連貫的施工路徑被拆解成多個獨立區塊,係統根據地質承載力、降水井分布和材料到達時間重新計算優先級。一道綠色虛線從地基西側劃向中部,標注“跳段施工可行”。
    “這不是常規做法。”技術組長低聲說,“監理那邊不會認。”
    “等他們來認,工地早就泡水了。”陳帆調出實時地下水位圖,數值已超過警戒線1.8米,“原定澆築區正在形成滯水帶,現在打混凝土,冷縫不可避免。我們不是改工藝,是避免事故。”
    話音未落,門被猛地推開。
    一個穿灰藍工裝的男人大步走進來,袖口沾著粉筆灰,手裏攥著一張打印到一半的進度表。他是項目監理,姓李,五十出頭,在業內幹了三十年,一向以守規矩著稱。
    “你們瘋了?”他把表格拍在操作台上,“讓工人先做二層梁柱?地基還沒合攏就往上起結構?這是要塌樓還是想進監獄?”
    陳帆轉過身,語氣平穩:“我們沒動主體結構,隻是調整了局部澆築順序。B區東段已完成墊層和防水,具備初凝條件,可以先行封閉。”
    “那也不行!”監理聲音提高,“《施工組織設計規範》第七條明確規定,基礎工程必須連續作業,不得跳躍式施工。你們這是拿安全當兒戲!”
    主控室裏一片安靜。技術人員停下手裏的活,目光來回在兩人之間遊移。
    陳帆沒爭辯,而是調出全息投影。地下結構層緩緩浮現,不同顏色代表當前各區域的水壓、土層穩定性和鋼筋密度。一條藍色曲線沿著預定澆築路徑延伸,到中途突然斷裂,旁邊跳出警告:**預計兩小時內形成積水坑,混凝土入模質量無法保證**。
    他又切到另一組數據——來自現場十二個監測點的實時反饋,顯示B區西段地下水流動速度比設計標準快2.3倍,若按原計劃施工,極可能造成夾渣和強度不足。
    “您說得對,規範不能破。”陳帆指著投影,“但我們麵對的不是標準情況。雨量超預期,排水係統負荷已達極限。現在有兩個選擇:要麽按圖紙澆,三天後拆掉重做;要麽跳開高危區,保住整體工期。”
    監理盯著屏幕,眉頭鎖死。他知道眼前這些數據不是編的,可幾十年的經驗告訴他,任何偏離流程的操作都可能埋下隱患。
    “你們算得再準,也是機器在算。”他聲音低了些,“出了事,誰簽字?誰擔責?”
    “我簽。”陳帆看著他,“如果因為堅持錯誤順序導致質量問題,責任由我承擔。但如果因循守舊造成延誤和返工,您也得負責。”
    這句話像一盆冷水澆下來。監理張了張嘴,沒說出話。
    技術組長適時補充:“我們不是推翻流程,而是用數據重排優先級。所有工序仍符合驗收標準,隻是執行順序變了。係統已生成新的安全交底文件,每一步都有記錄可追溯。”
    沉默持續了將近三分鍾。
    最終,監理點了點頭:“試六小時。如果監測數據異常,立刻停工。”
    “明白。”陳帆立即下令,“通知施工隊,B區東段準備澆築,C區鋼筋班組轉至南側支模,D區暫停作業。”
    指令發出後,係統自動生成電子工單,推送到各班組長手機端。人員調配模塊同步運行,根據工人技能等級和當前位置重新規劃動線,避免交叉衝突。兩名原本拒絕上崗的班組長在看到新任務附帶的安全說明和補償方案後,陸續回複“收到”。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
    五點十七分,第一輛混凝土罐車穿過雨幕駛入工地大門。車載GPS信號接入係統,自動校準卸料位置。泵車就位,振搗棒啟動,監控畫麵中,灰白色的漿料緩緩注入模板。
    主控屏上的進度條開始移動。原本停滯的“地基澆築”節點由紅轉黃,再逐漸變綠。係統日誌更新:**動態調度生效,預計搶回工期72小時,綜合成本下降12%**。
    監理站在一旁,全程沒再說話。他低頭看了看自己手中的紙質進度表,上麵密密麻麻的手寫批注和劃改痕跡,在此刻顯得格外沉重。他慢慢把它折起來,塞進工作包。
    六點零三分,技術組長輕聲匯報:“B區東段完成初澆,溫度與坍落度檢測合格,無冷縫跡象。”
    陳帆鬆了口氣,但沒放鬆警惕。他知道這隻是開始。真正的考驗在於後續銜接是否順暢,以及那些習慣了固定節奏的工人能否適應這種“隨時調整”的新模式。
    六點十一分,係統再次提示:**西北角降水井運行效率下降15%,建議增派移動泵車支援**。
    他正要下令,監理忽然開口:“等等。”
    陳帆看向他。
    “別調南區的人。”監理指了指屏幕一角,“那邊地勢低,泵車進去容易陷住。用東側備用機組,雖然遠一點,但路線穩固。”
    陳帆愣了一下,隨即點頭:“聽您的。”
    命令更改後,調度路徑重新優化。十分鍾後,移動泵車抵達指定位置,排水恢複正常。
    六點十七分,晨光微露,雨勢漸歇。吊塔緩緩轉動,鋼索牽引著模板組件升向空中。主控室大屏上,總工期進度條穩定前移,數字悄然跳動:**+0.8天**。
    技術組長忍不住笑了:“成了。”
    陳帆沒笑,隻是伸手點了點屏幕,將這次調度全過程存入“案例庫”,命名:“暴雨調度首例——跳段施工驗證”。
    他起身走到窗邊,望著外麵忙碌的工地。遠處,又一輛罐車正駛入入口,輪胎碾過積水,濺起一道渾濁的水痕。
    這時,主屏右上角彈出一條新消息:**建材黑名單企業‘宏遠建設’關聯賬號嚐試登錄供應商協同平台,已自動攔截並標記**。
    陳帆眼神一沉,轉身回到座位。
    他打開內部通訊,輸入一行字:“把今日所有調度變更記錄加密備份,副本送律師事務所,注明時間戳。”
    發送完畢,他抬頭看了眼監理離開的方向。那個背影已經消失在走廊盡頭,但那份質疑帶來的震動仍在。
    他知道,這場革命不隻是技術的勝利,更是認知的撕裂與重建。
    而裂縫才剛剛開始顯現。
    吊塔的鋼索在空中微微晃動,一根螺栓從高空墜落,砸進泥水裏,濺起一圈漣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