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 街角攝影的真相
字數:5010 加入書籤
海麵的風被隔絕在玻璃之外,安全屋內的終端屏幕泛著冷光。陳帆將MP3播放器放在桌角,金屬外殼殘留著船艙裏的濕氣。他沒有脫外套,直接坐到主控台前,手指在鍵盤上敲下第一行指令。
“調取第161章街角攝像頭原始視頻流,時間範圍:三周前至昨日淩晨。”
係統響應迅速,一串串文件路徑滾動出現。他盯住其中一條日誌——每晚二十三點零七分,該攝像頭會執行一次自動校準程序,持續時長約四分鍾。而技術組此前標記的異常數據外傳時段,恰好全部落在這個窗口內。
“不是巧合。”他對耳機那頭的技術組說,“把校準期間的流量包單獨剝離,做協議還原。”
二十分鍾後,分析結果彈出。正常情況下,校準過程僅需上傳設備狀態碼和時間戳,數據量不足百字節。但實際記錄顯示,每次都有超過兩兆的加密負載隨同發出,偽裝成固件心跳包格式。
“對方用攝像頭當跳板。”技術人員聲音緊繃,“木馬被刷進了底層固件,重啟不生效,出廠恢複也無法清除。”
陳帆點頭:“能追蹤物理位置嗎?”
“我們模擬了信號衰減模型,結合周邊基站反饋,定位源集中在五道口東南角一棟居民樓三層西戶。信號強度波動很小,說明發射裝置一直通電運行,距離不超過十五米。”
他站起身,走到牆邊的區域圖前,指尖落在那個點位上。那裏是商業體施工圍擋的轉角,正對著主入口人流最密集的通道。當初安裝這批公共監控設備時,是由市政委托第三方統一部署,所有線路接入都經過備案審批。
但現在看來,某個環節出了問題。
“準備協查材料。”他轉身下令,“提取惡意代碼特征、硬件指紋、通信協議結構,打包提交網安部門。注明緊急等級:特急,涉及關鍵基礎設施滲透。”
技術組應聲操作。不到十分鍾,電子文書生成完畢,附帶數字簽名與溯源證據鏈。申請同步發往市局網絡安全監察支隊。
等待批複的同時,陳帆打開了另一套離線分析模塊。這是“影軌計劃”的本地版本,完全斷網運行,硬盤寫保護。他將攝像頭固件鏡像導入,逐段反編譯。
在一個看似無害的日誌壓縮函數中,他發現了隱藏調用。每當係統檢測到特定數據包進入核心數據庫,就會觸發加密回傳機製。目標地址輪換使用三個境外CDN節點,最終匯聚到一個位於東南亞的托管服務器。
更讓他皺眉的是,這些被竊取的內容裏,包含了風控模型的部分參數結構。雖然不足以複現完整邏輯,但足以讓對手預判係統的反應模式。
“他們不是想破壞。”他低聲說,“是想模仿。”
批複來得很快。下午三點十七分,特警小隊抵達目標樓下。現場確認該住戶無登記信息,寬帶賬戶以預付費方式開通,電力繳費記錄空白。房屋處於長期空置狀態,但內部有持續用電跡象。
行動開始前五分鍾,陳帆下達最後一道指令:“先斷無線信號,再突入。必須確保設備不聯網自毀。”
電磁脈衝裝置啟動,方圓三十米內的無線通信瞬間中斷。破門錘撞開房門的同時,兩名隊員迅速突入。屋內無人反抗,隻有一台筆記本電腦亮著屏,連接著多個遠程桌麵。
畫麵中央,正是陳帆係統的後台模擬界麵。進度條停在百分之八十九,距離完成登錄還差最後一步驗證。
“抓到了。”耳機裏傳來現場指揮的聲音,“人還在,正在操作。”
控製中心一片靜默。陳帆盯著實時回傳的畫麵,沒有鬆口氣。
搜查隨即展開。牆上貼滿大幅打印圖:五道口地塊的施工進度、每日車流熱力圖、甚至是他出入指揮中心的時間記錄。每張紙上都有手寫標注,字體工整,時間軸精確到小時。
一張便簽紙夾在顯示器後方,寫著一組IP地址和端口號,旁邊標注“切換周期:47分鍾”。
硬盤被當場扣押。初步掃描發現,裏麵存有長達六個月的監控視頻歸檔,內容不僅包括商業體運營情況,還有他幾次進出安全屋的影像。
“這不是臨時起意。”他握緊座椅扶手,“從土地拍賣階段就開始了。”
技術組連夜接手數據恢複工作。淩晨一點,一份殘餘日誌被成功解析。最後一次上傳發生在抓捕前四十七分鍾,與便簽上的周期吻合。傳輸內容被打包為偽裝圖像文件,標題是“天氣雲圖更新”,實際嵌入了最新版風控模型的拓撲結構。
陳帆坐在原地,盯著這份報告看了很久。
他忽然想起什麽,調出第161章會議記錄。那時味象坊負責人提出質疑,認為轉角鋪位租金過高。他用客流數據回應,展示了那個攝像頭拍下的熱力分布。
可如果……那個攝像頭從一開始就被人控製呢?
所有的數據展示,是否也在對方的預料之中?
他立即下令:“排查五道口周邊所有公共物聯網設備。交通指示牌、路燈控製箱、環境監測儀,隻要是聯網終端,全部列入審計名單。”
命令剛發出去,技術組傳來新消息:“我們在被捕人員的瀏覽器曆史裏發現了一個定時任務腳本。它會在每天固定時間訪問市政采購網、規劃公示平台和財政招投標係統,關鍵詞鎖定‘五道口’‘教育基建’‘交通調整’。”
陳帆眼神一沉。
這個人不隻是執行者。他在監視政策動向,配合外部行動節奏。
他拿起平板,翻看之前收到的那份教育基建中標公告。兩家公司間接關聯前任主管項目的事,他曾覺得隻是巧合。現在看,或許根本就是同一張網。
電話響起,是現場負責人。
“嫌疑人身份確認了。”對方語氣低沉,“前某安防公司工程師,三年前離職。擅長嵌入式係統開發,精通監控設備底層協議。”
“有沒有供述?”
“拒不配合,一句話不說。但我們搜到了一本筆記本,記錄了過去三個月的所有攻擊嚐試,包括失敗次數、響應延遲、係統防禦升級時間點。每一條都標了星號,像是在做實驗。”
陳帆閉了閉眼。
這不是一次簡單的入侵。這是長期觀察、反複測試、不斷優化的係統性滲透。
對方清楚他的每一個反應節奏,了解係統的每一次迭代。
所以他才能精準選擇突破口——在他剛剛平息商戶質疑、放鬆外圍警戒的時候,悄然發動攻擊。
“把筆記本內容全部數字化。”他睜開眼,“重點標記所有提到‘模型更新’‘權限變更’‘高管動線’的條目。”
掛掉電話,他靠在椅背上,手指無意識摩挲著桌角的MP3播放器。這件舊設備陪他走過多次危機,因為它從不上網,所以最安全。
但現在的問題是,敵人已經摸清了他的習慣,甚至可能知道他有備用手段。
他打開通訊錄,找到那個僅存號碼的聯係人——政策專家。最後一次通話是在兩天前,對方警告地鐵規劃可能變動。
當時他以為那是善意提醒。
可現在想來,那人為什麽偏偏選在那個時候打來?是不是因為,他知道係統即將暴露漏洞?
他盯著那個號碼,遲遲沒有撥出。
技術組傳來最新進展:“我們還原了部分遠程控製指令。攻擊者曾試圖注入一段偽造數據流,模擬高客流場景,誘導係統重新評估租金模型。”
陳帆猛地抬頭。
如果成功,係統會自動上調轉角鋪位的價值權重,進一步加劇商戶不滿。屆時,他不僅要麵對信任危機,還會被指責濫用算法操縱市場。
而真正的攻擊者,卻藏在暗處,借輿論之手瓦解他的防線。
這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認知戰。
他站起身,走到主控大屏前,調出整個商業體的物聯網架構圖。密密麻麻的節點布滿視野,每一個都是潛在風險。
“通知工程部。”他開口,聲音平穩,“從明天起,所有新增設備必須通過雙人獨立驗簽,固件燒錄全程錄像存檔。”
說完,他頓了頓。
“另外,查一下當年負責這批攝像頭安裝的技術監理名單。我要知道,是誰批準了這批設備的接入認證。”
技術人員應聲記錄。
他回到座位,打開本地備份目錄,將硬盤鏡像文件複製進加密分區。手指懸在刪除鍵上方,猶豫片刻,還是留了一份副本。
窗外天色漸亮,城市開始蘇醒。但他知道,有些事早已不再表麵平靜。
他點開郵件係統,準備起草一份內部通告。
就在這時,終端提示音響起。
“發現異常行為:昨晚被捕人員使用的預付費寬帶賬戶,於今日淩晨四點十二分再次激活,登錄地點為西城區某商務樓宇。”
陳帆的手指停在鍵盤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