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吳邪的種田日記·張家卷宗·其二
字數:3743 加入書籤
時間估計太久遠,加上張家在近代史上三天兩頭動蕩不定,這些資料的保存力度相對會下降許多。
報告的時間已經模糊了,我暫時沒有追本溯源的心思。望著最後一頁的署名,我覺得有點眼熟。
張海蘇。
這名兒聽著怪裏怪氣,但能看出來他媽應該挺愛他的。
林香出實垂將盡,葉蒂辭枝不重蘇。蘇,複活也。亦有解救之意。
他媽媽估計深諳老張家的工作性質,覺得沒命的概率太大,愣是給孩子取了這麽個繞口的名字,表達一些玄幻的期許。
以我對這個世界目前的了解來看,死而複生這件事幾乎不存在。任何人都是一樣的,哪怕強大如張起靈,也隻有一條命。死了就是死了,沒有例外。
悶油瓶雖然對這些資料沒興趣,但他對我和胖子的關注度非常高。他這種習慣應該是常年野外生存練出來的。
我們都知道,悶油瓶此人心好。有他在隊伍裏,相當於請了個仙兒。人家對錢都不一定感興趣,純愛倒鬥。還負責保駕護航,隨手救人。
他對環境和人的觀察絕對高於普通人。我和胖子都很清楚,我倆年紀不小了,尤其是胖子。悶油瓶雖然不說,但是心裏有一些隱晦的擔心。日常生活裏,他對我倆的關注度絕對不低。
因此,我和胖子對著這個名字研究的時候,他湊過來,說:“去年年會,張海客給的名單上有他。”
去年張海客來喜來眠辦年會,說讓我操持墊錢。我和他的恩怨不少,這導致所有張家人裏,我就跟他沒好話。
張海桐倒是喜歡看我倆鬥嘴,不過事後偷偷給我匯了一筆錢,說這是年會的費用。還說買點年貨,多給族長備點。
原話這麽說的:族長現在喜歡弄點零嘴,你多買點。不準搞垃圾食品。
天殺的,以前怎麽沒發現張海桐有當媽的潛質?
聽到悶大爺的話,我和胖子立刻翻箱倒櫃,從客廳抽屜裏找到那張被我蹂躪的很慘的名單。
密密麻麻的名字裏,果然找到了他。
張海蘇,某海運公司下屬員工。當然這個海運公司也是張海客的,主要做一些跨國海運業務。
他這個名單是按照不同的分公司排列人員,每一個員工都分在各自公司名下。有些會調崗的員工,專門排在名單後麵。
張海蘇名字後麵有一個“轉崗”字樣,轉崗後麵跟著一個張海桐公司的lOgO。意思就是這人要轉到張海桐任職的公司。
我和胖子看向悶油瓶,悶油瓶的目光根本沒收回去,他也在看我們找名單驗證他說的話。
我操。
這小子記憶力確實好啊。
胖子又開始他的兒童心理學了,一邊拍手一邊說小哥記性真好啊,不愧是小哥。
我感覺他自從來雨村之後就有往幼教發展的趨勢,是真把小哥當小孩兒養了。
張海桐和胖子對悶油瓶的態度幾乎溺愛,以至於有時候我看他偶爾任性時,就覺得像逆子。
其實我和胖子都清楚,那些小小的所謂的不聽話的行為,其實是一種熟稔的表現。悶油瓶的自製力堪稱恐怖,他有時候懶得控製一些動作——比如某一天過量攝入糖分,其實是安全感的具象化。
反正是在家裏,周圍都是熟人,多吃點沒啥。生病了會有人幫忙,受傷了會有人關心。
所以小小的放縱沒問題。
我和胖子嘴上說說,但都清楚悶油瓶自己心裏有數。
任由胖子在一旁誇誇悶大爺,我繼續翻看張海蘇的任務報告。
報告標明了時間,大概說了一下什麽時候到的長白山腳下,攀爬的過程中發生了什麽。
張海蘇語言非常簡練,但是單獨給一件事留了一句話。
“雪線上,暫停休息。救一人,來自朝鮮。”
這個朝鮮人讓我產生了一些想法,聯想到舊事。不過目前我沒有深究的想法,繼續往下看。
他複述了進入長白山內部的狀況,這些我基本都知道了。最有趣的是他和張海桐陰汪家人的事,這兩人配合很默契。雖然描述非常簡單,但我腦補了一下,感覺畫麵非常搞笑,像上個世紀卓別林那種默片喜劇。
那之後是關於青銅門內部的描述。
張海蘇是這樣寫的:入門內,忘前塵。通過去,見未來。心隨意動,諸事皆允。
很短,寫的非常模糊。
後麵還補充一句:出來後記不清具體,但看見了一張臉。
誰的臉?
沒有備注。
這份報告應該隻是單獨放進了張家卷閥,沒有下紅批。
根據我對張家的了解,出現這種沒有任何備注和他人補充的文件隻有兩種可能。
一,文件本身沒有任何價值。張家不需要在這裏浪費時間,再往上麵增添筆墨,提高泄密的風險。
二,文件本身的價值已經解析完畢。大家都知道了,或者有更具價值的文件來佐證這份報告。所以張家不需要再上紅批,節省人力。
張家從來不做多餘的事。
一個家族想要保持千百年都在高效運轉的狀態,就會想盡辦法剔除任何不必要的事。避免造成巨大的人力成本和溝通成本。
目前來看,這份文件如果事關青銅門,應該屬於第二個情況。
我對所謂的臉已經沒有好奇心了。
在倒鬥圈子裏,最濫用的技術是人皮麵具。而人皮麵具裏最濫用的東西,就是我的臉。
我猜測這張臉大概率就是我自己。
大概翻過前麵幾頁,後麵寫的就是張海蘇如何跟隊友相遇再回到張家的事。
看起來挺慘的。
在回家經曆的描述上,他開頭用了一段話總結。
“既醒,頭痛欲裂,諸事不清。現在推測應該是撞到了頭,記憶不好。”
“輾轉三年,複歸。”
這之後,就是非常詳細的描述了他怎麽回來的。在整理張家名錄之時,這些事他也親口和我講過。
相比報告,他的口述更生動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