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寒門元稹:從凍餓少年到科舉新貴
字數:5526 加入書籤
今天聊的這位元稹,那個寫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深情詩人,也是唐朝中期能在官場上闖出名堂的硬角色。這位後來能寫出千古名句、還能在朝堂上說話有分量的人,早年的日子過得比能想到的“窮”還要苦十倍,連冬天能不能吃上熱飯、能不能有件不凍人的衣服,都是未知數。
他的人生轉折點,一個是靠母親硬撐著教他讀書,另一個是娶了個願意跟他一起啃窩頭的名門媳婦。我們看看這個沒爹、沒家底的“孤苦少年”,到底是怎麽一步步熬成“科舉新貴”的。
8歲喪父:寒冬裏,娘的油燈是他唯一的光
元稹出生在公元779年,那會兒唐朝剛經曆完安史之亂沒多少年,到處都還透著股子破敗勁兒。他家本來還算有點家底,爺爺當過官,父親元寬也在外地做著小官,雖說不算大富大貴,但至少能讓一家人吃飽穿暖,小元稹還能跟著私塾先生認認字,日子也算安穩。
可這安穩,在他8歲那年冬天碎了。
那天北風跟刀子似的刮著,家裏的窗戶紙破了好幾個洞,冷風嗖嗖往裏灌。小元稹裹著件打了補丁的薄棉襖,蹲在灶台邊幫娘燒火,就聽見外頭有人慌慌張張跑進來,說他爹在外地病逝了。他娘鄭氏手裏的鍋鏟“當啷”一聲掉在地上,眼淚瞬間就下來了——這可不是普通的親人離世,對這個家來說,是天塌了。
沒了爹的俸祿,家裏很快就斷了進項。先是把值錢點的家具當了,接著連給小元稹買筆墨的錢都沒了,最後甚至到了冬天連燒炕的柴都不夠的地步。有天晚上,小元稹凍得睡不著,縮在被窩裏打哆嗦,就看見娘披著件更薄的衣服,坐在油燈下縫補他磨破的褲子。油燈芯子撥得細細的,光弱得隻能照見娘的手——那雙手本來應該是養尊處優的,現在卻凍得又紅又腫,指頭上還纏著布條,是白天洗衣裳凍裂的。
“娘,別縫了,我不冷。”小元稹小聲說。
鄭氏摸了摸他的頭,把油燈往他跟前挪了挪:“兒啊,冷點不怕,可不能斷了讀書。你爹走了,咱們家沒靠山了,將來你想不受欺負、想讓咱們娘倆過上好日子,隻能靠讀書考功名。”
從那天起,鄭氏就成了小元稹的專屬老師。沒有課本,她就憑著自己小時候學的記憶,把《論語》《詩經》裏的句子一句句寫在廢紙上——紙是她把舊書拆了、裁碎了拚的,墨是用灶灰和水調的;沒有桌子,就把家裏的舊木箱擦幹淨當書桌,小元稹坐著小板凳,娘就坐在旁邊陪著,他背不下來的時候,娘不罵他,就一遍遍地念,念到他記住為止。
有次小元稹背“學而不思則罔”,背了好幾遍都記混,急得直掉眼淚,說“娘我太笨了,不如去幫人放牛換點吃的”。鄭氏把他摟在懷裏,擦了擦他的眼淚:“咱元家的娃不笨,是娘教得慢。再堅持堅持,等你把書念好了,將來就能讓更多人知道你的名字。”
就這麽熬著,別的孩子在外麵玩泥巴、摸魚蝦的時候,小元稹在跟娘學認字;別的孩子能吃上白麵饅頭的時候,他跟著娘啃粟米餅子,就著鹹菜下飯;冬天手凍得握不住筆,他就把雙手放在嘴邊哈氣,哈暖了接著寫。
日子苦歸苦,但鄭氏教他的不隻是書本上的字,還有做人的骨氣。有次鄰居家的地主老爺見他讀書認真,說“給我家當書童吧,管你吃穿,還能讓你跟著先生學”,鄭氏一口回絕了:“多謝老爺好意,但我兒讀書是為了考功名、做正事,不是為了給人當差混口飯。”
就這麽硬撐到15歲,元稹迎來了人生第一個大坎——考明經科。
別覺得“明經”不如“進士”風光,在當時,對寒門子弟來說,能考上明經已經是“登天”的事了。明經要背熟《禮記》《左傳》這些厚厚的經書,還要會解讀,多少人考了一輩子都考不上。元稹揣著娘連夜給他縫的布包,裏麵裝著幾個幹餅子、兩件舊衣服,獨自往長安趕。
路上沒錢住店,他就找破廟將就;渴了就喝路邊的井水;有次遇到大雨,布包被淋濕了,裏麵的經書也濕了,他就把書攤在石頭上晾,蹲在旁邊守著,生怕風把書頁吹跑。到了長安考場,看著那些穿著綢緞、前呼後擁的富家子弟,元稹攥緊了手裏的舊筆,心裏有一個念頭:“娘還在等我,我不能輸。”
放榜那天,他擠在人群裏,從頭往後找,找了三遍都沒看見自己的名字,心都涼了。就在他準備轉身走的時候,有人拍了拍他的肩膀:“兄弟,看最後一排,元微之(元稹的字),考上了!”
他趕緊擠過去,果然在最後一排看到了自己的名字。那一刻,他眼淚一下子就下來了——15歲,別的孩子還在依賴爹娘,他已經靠著娘的教導和自己的苦讀,成了“明經及第”,雖說隻是個起點,但至少,他讓娘的油燈沒白熬。
考上明經後,元稹沒敢懈怠。21歲那年,他得到了一個去河中府(現在的山西永濟)當小官的機會——雖然隻是個負責文書的小吏,但對他來說,是真正踏入仕途的第一步。他揣著俸祿,第一時間寄回家裏,給娘寫了封信:“娘,兒子能掙錢了,您不用再縫補到半夜了。”
24歲娶名門女:她拔金釵換酒,陪他從破屋到出頭
在河中府的日子,元稹一邊幹活,一邊沒停過寫詩文。他的詩寫得實在好,不光在當地傳開了,連長安城裏的大官都聽說了。其中一個,就是太子少保韋夏卿。
韋夏卿是什麽人?那是正兒八經的名門望族,官至太子少保,相當於太子的老師,家裏有錢有勢,女兒韋叢更是從小嬌生慣養的千金小姐。按當時的“門當戶對”,韋叢嫁的應該是同樣出身名門的公子,怎麽也輪不到元稹這個沒爹、沒背景、還在外地當小官的寒門子弟。
韋夏卿偏不按常理出牌。他聽說元稹的才華後,專門讓人把元稹的詩文找來讀,越讀越覺得這小夥子不一般——詩裏有股子不服輸的勁,還有對生活的細膩觀察,不像那些隻會寫風花雪月的富家子弟。後來他又找機會見了元稹一麵,聊了聊學問,又問了問他家裏的情況,知道他8歲喪父、靠母親教出來,更是佩服:“這麽苦還能這麽上進,將來必成大器。”
沒過多久,韋夏卿就托人給元稹帶話:“我想把女兒韋叢許配給你,你願意嗎?”
元稹當時都懵了——他怎麽也沒想到,一個窮書生,能被韋家看上。他還問來人:“大人是不是弄錯了?我家徒四壁,怕是委屈了韋小姐。”
來人笑著說:“我家老爺說了,他看的是你的人,不是你的家當。韋小姐也說了,願意跟你一起過日子。”
就這樣,24歲的元稹,娶了20歲的韋叢。婚禮辦得很簡單,沒有大擺宴席,就是韋家送了些嫁妝,元稹租了個小院子,把娘接過來,就算成了家。
新婚之夜,元稹看著穿著嫁衣的韋叢,心裏又感動又愧疚:“委屈你了,跟著我住這麽小的房子,連件像樣的家具都沒有。”
韋叢笑著幫他整理了一下衣領:“房子小沒關係,隻要咱們好好過日子就行。我爹說你是個有本事的人,我信他,也信你。”
這話可不是客套話,韋叢是真的甘心跟著元稹過苦日子。
那會兒元稹的俸祿不多,家裏常常捉襟見肘。有年冬天,元稹要去長安見朋友,可翻遍了箱子,都沒一件像樣的厚衣服——之前的舊棉襖已經磨得薄了,根本擋不住長安的寒風。韋叢看在眼裏,沒說話,轉身進了裏屋,過了一會兒,手裏拿著一件半新的棉襖出來:“你穿這個去吧,這是我以前的衣服,改了改,應該合身。”
元稹摸了摸棉襖,裏麵的棉絮很厚實,知道這是韋叢自己最暖和的一件衣服,眼眶一下子就熱了:“那你穿什麽?”
“我在家不用出門,穿舊的就行。”韋叢說得輕描淡寫,可元稹知道,家裏的舊衣服根本不保暖。
還有一次,元稹的朋友來家裏做客,幾個人想喝點酒,可元稹摸了摸口袋,連買酒的錢都沒有,尷尬得臉都紅了。韋叢看出來了,偷偷拉了拉元稹的衣角,然後轉身進了裏屋,過了一會兒,手裏拿著幾串銅錢出來:“你們去買酒吧,我這兒還有點錢。”
後來元稹才知道,那幾串銅錢,是韋叢把自己唯一的一支金釵當了換的——那金釵是她出嫁時娘給的陪嫁,也是她身上最值錢的東西。
元稹後來在《遣悲懷三首》裏寫“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寫的就是這些事。每次想起這些,他都覺得,自己何德何能,能娶到這樣的媳婦。
韋叢不光在生活上陪著他,還在精神上支持他。那會兒元稹在仕途上遇到坎,有時候回家會唉聲歎氣,說“官場太難,不如回家寫詩算了”。韋叢就會給他端杯熱茶,坐在他旁邊說:“我知道你難,但你從小吃了那麽多苦都沒放棄,現在怎麽能放棄呢?再堅持堅持,總會好的。”
有一次,元稹因為替百姓說話,得罪了上司,被刁難了好幾天,回家後情緒很低落,連飯都沒吃。韋叢沒勸他,而是做了他最愛吃的粟米粥,然後把他之前寫的詩文拿出來,一篇篇讀給他聽:“你看,你寫‘願陛下兮壽萬歲,微臣兮樂未央’,是想為朝廷做事;你寫‘田家輸稅盡,拾此充饑腸’,是心疼百姓。這樣的你,怎麽能因為一點難就退縮呢?”
元稹聽著聽著,心裏的委屈和沮喪就散了——是啊,他不是為了自己當官,是為了娘,為了韋叢,更是為了那些像他小時候一樣苦的百姓。
有了韋叢這個後盾,元稹更有幹勁了。他一邊努力工作,一邊繼續寫詩文,名氣越來越大,後來還考上了進士科(之前考的明經,進士科更難,也更受重視),真正成了“科舉新貴”,仕途也一步步往上走,從河中府的小吏,做到了監察禦史,再後來還成了宰相級別的官員。
可惜的是,韋叢沒能陪他走到最後——在他們結婚七年之後,韋叢因為操勞過度,加上身體不好,病逝了,年僅27歲。韋叢走後,元稹傷心欲絕,寫下了《遣悲懷三首》《離思五首》等一係列悼亡詩,其中“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成了千古流傳的深情名句。
後來有人說,元稹是靠韋家才發家的,隻有元稹知道,韋家給的是機會,而韋叢給的,是讓他能在寒門逆襲路上,一直有勇氣走下去的溫暖和支撐。
寒門崛起,從不是一個人的戰鬥
回望元稹的早年歲月,從8歲喪父、家徒四壁,到15歲明經及第、21歲入仕,再到24歲娶韋叢、一步步成為科舉新貴,他的“逆襲”從來不是偶然。
是母親鄭氏在寒冬裏撥亮的那盞油燈,教會他“讀書能改變命運”;是韋叢在破屋裏拔下的那支金釵,讓他知道“有人願意陪他共苦”。這兩個女人,一個給了他“站起來”的底氣,一個給了他“走下去”的勇氣。
常說“寒門難出貴子”,元稹用自己的經曆告訴我們:寒門難,但不是不能。難的是在凍餓交加時還能堅持讀書,難的是在一無所有時還能守住骨氣,更難的是在逆襲路上,能遇到願意陪你一起扛的人。
而元稹最難得的是,他沒辜負這份堅持,也沒辜負那些人的成全——他靠讀書走出了寒門,靠本事在仕途上站穩了腳跟,更用一生的深情,記住了那個陪他從破屋到出頭的韋叢。
這大概就是“寒門崛起”最動人的地方:不是最後有多風光,而是在最苦的時候,有人陪你熬,有人信你能行,而你,也沒讓他們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