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華妃娘娘的哥哥(36)
字數:4248 加入書籤
小廈子這話,頓時就讓皇帝眉頭皺了起來。
語氣裏也充滿了威嚴與不悅。
“眾目睽睽之下,誰人敢如此大膽?”
公然把人頭送到宮門口,這不是挑釁皇帝的權威是什麽?
看著皇帝震怒的模樣,小廈子臉色一變,急忙答道:
“不知。”
“守門的侍衛說,那人來去匆匆,趁眾人沒注意放下東西就走了,眼下已經派人去追了。”
近來諸事不順,天子腳下,戒律森嚴,竟然還有人敢知法犯法。
真當他愛新覺羅的皇帝是隻病貓嗎?
“木盒裏裝的是何人?”
小廈子再次搖搖頭:“木盒裏的頭顱已經腐朽,散發出陣陣惡臭,已經看不出原有的模樣。”
“隻是盒子裏還帶著一封書信,上麵寫著皇上親啟幾個字。”
小廈子一邊說著,一邊呈上了一封已經被簡單處理過的書信。
哪怕被處理過了,可信件依舊有些狼藉,還散發著陣陣惡臭。
此等汙穢之物,從前宮人們是萬萬不敢往皇上跟前送的。
可如今這信件裏的內容他們也不敢看,就隻能讓皇帝親啟了。
皇帝嫌棄的看著眼前這風散發著味道的書信,礙於心理的憤怒,強忍著這種惡臭,打開了信件。
信件裏的內容並不多,隻有簡單的幾句話。
【皇帝陛下,還認識您的弟弟嗎?】
【這是本將軍建朝以後送你的第一件禮物,希望你喜歡】
短短兩行字,皇帝看完以後,再也忍不住內心的憤怒。
‘啪’一聲,龍案上所有的奏折都被他掃在了地上。
咬牙切齒的喊出幾個字:“年羹堯!”
看著皇帝龍顏大怒的樣子,小廈子等人紛紛惶恐的跪了下去,大氣都不敢喘。
“去,即刻召隆科多張廷玉等人入宮覲見!”
年羹堯實在太過無法無天。
背刺朝廷也就罷,如今竟然還敢將十七王爺的頭顱送來挑釁,自從清軍入關以後,大清從未受過這樣的屈辱。
皇帝實在是忍不了了,隻想出兵砍死年羹堯,哪怕付出任何代價!
皇帝如此震怒,小廈子等人也不敢含糊,即刻匆匆就出去找幾個大人了。
而今日宮門口突然出現的人頭,也在短時間內,被傳到了許多人的耳朵裏。
甚至連後宮裏的人,都有所耳聞。
隆科多張廷玉等人奉詔入宮的時候,皇帝怒氣未消。
甚至氣得連午膳都沒吃。
一看見幾個心腹來了,皇帝立馬道:“各位大人,想必今日有人往宮門口送了頭顱的事情,你們都有所耳聞了。”
皇帝話音才落下,張廷玉緊接著就問道:
“臣等在來的路上確實聽說了,不知盒中頭顱是何人的?又是何人送來的?”
皇帝正要說,見張廷玉問起,他心中怒氣更盛,臉上卻一片沉痛:
“盒中的頭顱是果郡王的。”
話說到這裏,他沉默了幾秒,隨後再次激昂的道:
“至於送來頭顱的人是誰,想必大家心裏已經知道答案了。”
年羹堯造反,朝廷派果郡王前去平定,叛亂未消,反倒身死,這真是一個沉痛的消息。
要是這消息傳出去,舉國上下都會一片大亂。
說不定那些好不容易被壓下去的反動勢力,又會因此揭竿而起。
養心殿裏沉默了幾秒。
聽到這個消息的諸位大臣,臉上紛紛露出了沉痛不忍的表情。
幾秒之後,隆科多才憤憤不平的道:“年羹堯這手段實在太過毒辣,果郡王是我朝郡王,是皇上的兄弟,他怎能如此……絲毫不顧一個郡王的顏麵……”
公然把一個郡王的頭顱千裏迢迢送過來,絲毫不加任何防護,這是根本沒把皇帝放在眼裏啊!
在場所有的人都明白年羹堯的用意,所以這才如此氣憤。
皇帝臉上怒氣未消,聽見隆科多這話,他緊接著道:
“年羹堯此舉,非但沒有把果郡王放在眼裏,更是沒有把朕放在眼裏!”
“他如今千裏迢迢把這個頭顱送到宮門口,這是在挑釁朕,覺得朕如今拿他沒有辦法了!”
皇帝憤怒的語氣落下,殿裏所有的大臣都不敢出聲。
放眼如今整個朝堂,能領兵出征和年羹堯對抗的人,還真的挑不出來。
可如今自家的郡王都被斬了,要是不派出人重新和年羹堯對抗,恐怕等他建立的靖朝穩定了以後,就要不停的挑釁清朝了。
眼看著殿裏所有的大臣都不出聲,皇帝深沉的目光掃過每一個人。
最後才道:“果郡王為國捐軀,擇日起晉為親王,以親王之禮下葬。”
“但西北的軍隊不可一日無將,諸位可有合適的人選推薦前去西北領兵?”
“或者諸位,可願意親自上陣領兵?”
皇帝這兩句話問出來,底下先是沉默了片刻,隨後張廷玉率先站了出來:
“皇上,國家危難之際,確實應該有人挺身而出。”
“可是微臣著實不善帶兵領戰,哪怕有心去到西北,恐怕也無力對抗年羹堯。”
別看他們嘴上唾罵著年羹堯白眼狼,可是對於年羹堯的能力,可是誰都不反駁的。
那麽一個驍勇善戰詭計多端的人,哪怕他們去到了西北,也不過是遠遠去送人頭罷了。
有了張廷玉站出來以後,其餘眾人也紛紛站了出來,表示自己力不從心,沒有能力去帶兵。
眼看著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去西北,皇帝的臉色已經變得很難看了。
最後看著跪了一地的朝臣,臉色甚至黑的能滴出墨來。
“好啊,既然諸位都不願意上戰場,那從今日起,朕就領兵出征,親自前往西北拿下年羹堯!”
年羹堯這頭白眼狼,不親自殺了他,難解皇帝心頭之憤。
可皇帝的話才落下之後,立馬就有大臣跳了出來:
“皇上,不可啊。”
“你是大清的皇帝,是真龍天子,豈能去西北那樣危險之地?”
萬一一不小心發生了意外,豈不是要舉國悲痛?
皇帝讓他們去,他們不肯去。
如今自己去,他們又不同意。
皇帝也著實惱了這些貪生怕死的朝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