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19章 卸任昌平(感謝讀者大大的加更,求用愛發電)
字數:3839 加入書籤
電文的最後,“此事已定,無需再議,速歸。” 立刻砸在陳朝陽心上。
他拿著電文,久久無言,
誌司那份“裝甲兵作戰總長”的命令,他甚至還沒來得及細細體會,就被這份來自最高層的命令徹底覆蓋。
這意味著,他不僅離開了親手打造的裝甲師,甚至無法留在誌司繼續參與這場戰爭的指揮籌劃。
他必須徹底離開朝鮮這片浸染著戰友鮮血、燃燒著他數月心血的土地,離開這場尚未結束、懸念未定的戰爭。
一股失落,瞬間刺入心髒。
這感覺如此強烈……
但下一秒,絕對理智,便將這不合時宜的情緒強行拽回。
他猛地清醒。
自己犯下的,是嚴重到足以動搖指揮紀律根基的原則性錯誤!
“無組織無紀律”這六個字,在真正的軍隊鐵律麵前,從來都不是輕飄飄的口頭批評,而是足以讓任何軍官,無論過往功勳如何,都麵臨極其嚴厲處置,甚至可能掉腦袋的嚴重過失!
如今,組織上的決定,是讓他離開最危險的前線,以“正軍級”的級別調任院校,這樣的“明降暗升”
是北平和首長們在雷霆手段之下,對他最大限度的保護和愛護…
是用一種體麵的方式,給了他一個深刻反省、並能在其他領域繼續貢獻才華的機會。
這是何等沉重的恩典與回護?
他還有什麽資格在這裏傷春悲秋、戀棧不去?
他還有什麽理由感到委屈和不甘?
所有的情緒最終化作一聲,遺憾歎息。
“唉,可惜啊!隻可惜那萬惡的帝國主義,該死的美國鬼子還沒被徹底打垮!
隻可惜那萬惡的聯合國軍仍在猖獗!
隻可惜這場保家衛國的戰爭尚未取得最終勝利!
而自己,卻因為自身的過錯,不得不提前離場,不能再與同誌們並肩作戰,親手將勝利的旗幟插到最終的目標上……”
他眼神中的迷茫和感傷徹底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沉澱下來的堅毅和服從。
他緩緩坐下,目光投向窗外異國的天空……
良久他又將那份剛剛開了個頭、寫給誌司的檢討書慢慢拿起,凝視片刻……
新的戰場,不在沙場,而在講堂。
新的使命,不是直接殺敵,而是播種未來。
他知道,一個時代快要結束了,另一個時代,正以一種他未曾預料的方式,悄然開啟。
然而,一個現實問題立刻清晰地浮現在腦海:漢東與昌平,相隔何止千裏。
自己身上還兼任著昌平專區第一書記、昌平專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昌平專區管委會主任這三個實實在在的地方領導職務。
這些職位需要負責人長期紮根當地,深入基層,隨時處理繁重的日常政務和突發事件。
根本無法遠程履行管理職責,長期掛名占位,既是對昌平專區工作的極端不負責任,也阻礙了其他有能力、有精力的同誌走上關鍵崗位施展拳腳,於公於私,都不可取。
“必須主動卸任,讓賢於能長期紮根地方、一心一意建設昌平的同誌。”
陳朝陽的思路變得異常清晰。
他立刻鋪開新紙,暫時將寫給誌司的檢討擱置一旁,開始撰寫一份關於請求辭去昌平專區所兼各職的申請報告。
“華北局、北平並轉組織部:
職陳朝陽,因奉軍委最新調令,即將赴漢東軍事學院任職,工作重心及常駐地點將轉移至漢東省。
鑒於空間距離遙遠,已完全無法實際履行昌平專區第一書記、督察專員及管委會主任之職責。
為避免因職個人原因影響昌平專區各項工作之正常開展與長遠發展,特此鄭重請求,辭去所兼任的上述三項職務。
懇請組織盡快選派政治堅定、能力突出、熟悉地方情況的同誌接任,以利昌平工作之延續與發展。”
寫到這裏,他停頓了一下。
他覺得,不能隻是一辭了之。
昌平是他傾注了心血的地方,尤其是現在定位“506”所“昌平基地”更是未來國防工業的一顆火種。
他有責任將自己的思考留下來。
思索片刻,他又附上了一份《關於昌平專區未來發展的若幹思考與建議》:
“在辭任之際,基於過去一段時間的工作實踐,職對昌平專區未來發展有一些不成熟的思考,謹呈報組織,供後續負責同誌參考:
一、 關於‘506’所: 建議將其明確提升為‘國家級特種技術裝備綜合研發與實驗基地’,爭取列入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重點建設項目。
務必集中資源,保障其優先發展。
核心在於:1. 加強與北方專家的技術合作,但同時要著力培養我們自己的工程師和技術工人隊伍,開辦夜間技術學校,選派優秀青年赴蘇留學。
2. 建立與清、天、燕大學等高校的緊密協作關係,將前沿理論研究與基地工程實踐相結合。
3. 規劃建設專用的實驗場地和風洞、武器測試場等基礎設施。
二、 關於地方工業協同:建議以昌平基地為核心,係統梳理並整合北平、天津、河北地區的相關民用工廠,如機床廠、鋼鐵廠、化工廠、無線電元件廠,通過訂單引導、技術標準輸出、人員培訓等方式,逐步構建一個圍繞國防需求、‘軍民融合’的區域性工業協作網絡。
可將部分非核心部件生產擴散至民用工廠,解放基地產能專注於關鍵技術攻關和總裝集成。
三、 關於人才培養與儲備:此次赴朝作戰,以及近期了解到莫斯科與我國正在開展的技術合作,讓職深刻認識到,技術與人才的絕對重要性,買不來、求不來,更是竊不走的立國之本。
因此,對昌平而言,一切發展的根基,在於人,在於教育。
首要之急,建議昌平專區集中資源,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重點開設機械加工、冶金、化工、電工等緊貼工業實踐的專業,
為基地和協作工廠持續輸送高質量的青年技術工人,此為解決當下人才匱乏的當務之急。
更為長遠者,職竊以為,百年大計,重在十年;百年偉業,根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