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55章 陸戰之王是思維和主動

字數:3758   加入書籤

A+A-


    “現代戰爭,尤其對於技術兵種,一線指揮員的臨機決斷權至關重要。
    因為戰場的稍縱即逝的機會,遠在後方的指揮所是無法捕捉的。
    信息流轉速度、兵力投送速度、火力反應速度決定了戰場的主動權。
    對於技術兵種,尤其對於身處一線、能最先感知戰場溫度的前線指揮員,必須被賦予相當大的臨機決斷權。
    因為戰機,遠在後方的指揮所是無法看到的。
    我們必須信任並培養指揮員在這種高壓下的主動性和創造力,即使這意味著要承擔更高的風險。”
    “李雲峰同誌的方案,”陳朝陽最終總結,“或許不是唯一解,甚至不是最優解,但它提供了另一種思維角度:
    有時候,最危險的動作,反而能打出生路。
    裝甲兵的靈魂,就在於突破、突破、再突破!
    不僅是突破地形,更是突破思維的桎梏和戰術的常規!”
    “當然,”他最後嚴肅地補充了一句,
    “這種決斷必須建立在極其嚴格的訓練和信任基礎上。
    你的坦克車長必須能瞬間理解你的意圖,炮手必須在高速顛簸中保持瞄準,電台兵必須用最簡練的語言完成呼叫。
    這不是個人英雄主義,這是一個高度協同的精密係統在發揮作用。
    這種決斷必須建立在對自己裝備性能、敵人心理、地形利弊的快速準確評估之上,而不是單純的匹夫之勇。
    缺了任何一環,都可能釀成悲劇。
    這一點,希望大家深刻體會。”
    陳朝陽的點評結束,無異於在李雲峰心中掀起驚濤駭浪。
    這番話既點明巨大風險,又高度肯定其進攻精神和戰術主動性的剖析。
    當他聽到“提供了另一種思維角度”、“裝甲兵的靈魂就在於突破”這些評價時,李雲峰盡管極力維持著軍人的鎮定,但胸膛中的情感幾乎要噴薄而出。
    “他懂了,陳教員他真的懂了。”李雲峰內心狂呼,一種遇到知音的巨大激動和認同感衝刷著他。
    他提出的方案在課堂上顯得如此異類甚至瘋狂,他自己也做好了被批評為“冒險主義”、“個人英雄主義”的準備,
    卻萬萬沒想到,這位從朝鮮戰場載譽而歸、戰功赫赫的教員,非但沒有否定,反而精準地提煉出了他方案中最核心、最渴望表達的精髓——主動性和製造既定事實。
    “原來……真正的高級指揮員是這麽思考問題的!”
    李雲峰感到自己的思維被打開了一扇全新的窗戶。
    在原來的部隊,他這種“冒尖”的想法往往會被上級和同僚善意地勸誡“要穩妥”、“要遵守條令”。
    但陳朝陽卻從戰略和兵種運用的高度,肯定了他的價值。
    這讓他意識到,勇敢和果斷並非魯莽,在具備相應戰術素養和支持體係的前提下,它可以升華為一種極其寶貴的指揮品質。
    “第十兵團……福建軍區……金門……”一絲不易察覺的陰霾和強烈的渴望同時在他心底交織。
    李雲峰並非初出茅廬的學生官,他來自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在解放戰爭後期曾參加過一係列戰鬥。
    然而,49年的金門戰役,作為參戰部隊中的一員,他當時因職務未直接登島,但所在部隊遭受了重大損失,那場失利的慘痛陰影深深烙印在他的從軍生涯中。
    他親眼目睹或深刻了解到,因渡海裝備簡陋、情報失誤、後續支援斷絕、不同建製的部隊登陸後協同混亂等原因,導致登島部隊陷入絕境的血的教訓。
    那段經曆讓他痛徹地認識到:光有無畏的犧牲精神是遠遠不夠,
    缺乏現代化渡海裝備、缺乏有效的協同指揮、缺乏應對意外情況的預案和應變能力,會導致多麽可怕的後果。
    也正是這種切膚之痛,讓他對技術兵器、對合成作戰、對指揮員的臨機決斷產生了超乎常人的執著和思考。
    他渴望學習,極度渴望能掌握那些能讓部隊減少不必要的犧牲、能真正高效打贏現代戰爭的知識和能力。
    這也是他為什麽會被選拔到這座最高軍事學府深造的原因。
    “陳教員是從朝鮮那樣硬碰硬的世界級戰場上殺出來的,他帶來的都是最前沿、最實用的經驗!
    他能理解自己提出的方案,說明這種思路在極端環境下是有效的!
    自己必須抓住這個機會,如饑似渴地跟他學!”
    李雲峰暗自下定決心。
    陳朝陽的肯定,對他而言,不僅僅是一堂課上的表揚,更像是一種 認證,
    認證了他從血淋淋的教訓中總結出的思考方向是正確,是值得探索的。
    這極大地增強了他的信心。
    同時,他也聽進去了陳朝陽關於風險的分析。
    “是的,這不是蠻幹。需要更精準的評估,需要更高效的協同。
    這些恰恰是我最需要學習的。”
    他並沒有因為得到肯定而膨脹,反而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如何將這種進攻精神與更嚴謹的技術、更可靠的體係結合起來。
    這節課的後半段,陳朝陽完全拋開了教材。
    他用朝鮮戰場上一個又一個鮮活甚至血淋淋的例子,闡述速度、主動性、協同的重要性。
    他講到步坦協同中步兵脫節導致坦克被近距離摧毀的教訓,講到炮兵火力延伸時機提前一秒或延遲一秒帶來的截然不同的結果。
    他沒有給出標準答案,而是不斷提出問題,引導爭論,激發思考。
    課堂時而寂靜無聲,隻有他沉穩的聲音和粉筆劃過黑板的聲音;
    時而激烈辯論,學員們麵紅耳赤地反駁或補充對方的觀點。
    當下課鈴聲響起時,許多學員還沉浸在剛才的戰術推演和思想碰撞中,意猶未盡。
    陳朝陽合上根本沒有打開的講義,做了最後總結:“同誌們,裝甲兵是未來的陸戰之王。
    但真正的‘王’不是鋼鐵本身,而是駕馭鋼鐵的、具有超前思維和主動精神的人。
    我希望在這門課上,大家忘記職位,忘記資曆,隻思考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