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作坊區(感謝禮物支持加更一章)
字數:3881 加入書籤
能不能讓有繪畫功底的工人同誌,在這種裂紋的基礎上,用不易掉色的顏料進行二次創作,畫上一些簡樸雅致、比如山水、花鳥的小畫?
把它從‘次品’變成‘工藝品’、‘特色品’?”
這番話讓車間主任和老師傅都愣住了。
次品……變工藝品?這思路他們從未想過!
陳朝陽繼續深化他的想法,展現了他對市場需求和產品定位的敏銳洞察:
“我們的主產品,不能總想著去和上海貨在城裏市場硬碰硬。
我們要開辟新市場…”
他走到一堆白胚前,拿起一個厚實的臉盆胚子:“比如這個,做得再厚實一點,邊緣加固,專門作為‘農用盆’!
可以用來和麵、拌飼料、甚至給娃娃洗澡,結實耐用是第一位的。
釉色單一沒關係,甚至有點瑕疵也不怕,關鍵是成本要降下來,讓鄉親們買得起、用得住…”
他又指向那些花色土氣的產品:“這些,花色可以更喜慶一點。
大紅大綠,鴛鴦戲水,五穀豐登!
就瞄準鄉鎮的婚嫁市場、年節市場,他們不嫌棄花色土,就圖個喜慶吉利!”
“可是……廳長,”車間主任疑惑道,“鄉村市場……老鄉們恐怕,手裏拮據……”
“不錯,”陳朝陽接過話,“這正是問題的根本,為什麽鄉親們手裏拮據?
因為農業產出效率低,收入低!
光指望他們節衣縮食來買我們的工業品,這條路走不長,也走不遠。
我們必須反過來想,我們的工業,能為農業做什麽?”
他看著在場的人:“這就是我一直思考的一個問題,如何‘以農養工,以工饋農’實現循環!”
“我們工業部門,不能隻盯著生產臉盆茶缸,我們要生產更多、更能直接幫助鄉親們提高生產效率、增加收入的產品!”
他語速加快:
“比如,農機修配廠能不能想辦法,生產出結構更簡單、價格更便宜、適合小片田地使用的改良犁鏵、鋤頭?
哪怕隻是讓鄉親們省點力氣,提高一點耕作效率!”
“我們的化工廠,能不能研究利用本地資源,生產一些土化肥、土農藥?
哪怕隻能讓糧食增產百分之五,那也是巨大的貢獻!”
“我們的五金廠,能不能生產更結實耐用的農用五金件?”
“甚至,我們搪瓷廠,能不能嚐試開發一些適合農村使用、帶蓋的搪瓷糞桶?既衛生又耐用?”
他一連串的提問,讓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陳朝陽總結道:
“隻有當我們工業生產的產品,真正能落到田間地頭,幫助鄉親們把地種得更好,產量更高,收入更多,他們的購買力自然就上來了。
到那時候,他們才會願意、也有能力來購買我們的臉盆、茶缸、暖水瓶,甚至自行車、縫紉機!”
“這就叫‘以工饋農’,用工業產品和技術反哺農業;
而農業發展了,鄉親們富裕了,就有了更強的能力來消費工業品,支撐工業的進一步發展,這就是‘以農養工’!
這是一個健康、可持續的循環!
而不是現在這樣,工業品積壓,鄉親們買不起,兩頭受困!”
他看向搪瓷廠的幹部和工人:“所以,你們廠的問題,不僅僅是窯爐和花紙。
是要重新思考定位,打開思路,既要挖掘潛力,用巧思提升現有產品的附加值,開辟特色市場;
更要眼光向下,看到廣袤農村的潛在需求和為我們工業提供的廣闊天地!”
陳朝陽這番話,不僅指出了具體的技術和經營思路,更將一家工廠的困境,上升到了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度,清晰地勾勒出了“工農循環”的現實路徑。
車間主任和老師傅的眼神,從最初的愁苦和迷茫,逐漸變得明亮而充滿希望。
他們意識到,這位年輕的大領導,帶來的不僅僅是批評,更有破局的新思維和一條看得見摸得著的發展路徑。
……
蘇州,臨河傳統絲綢作坊區
與之前機器轟鳴的國營工廠不同,踏入這片臨水而建的私人作坊區,時間仿佛慢了下來。
空氣中彌漫著蠶蛹的腥氣和濕絲的味道,耳邊是潺潺水聲和木製繅車規律的吱呀聲。
陳朝陽走進一家掛著“沈氏絲坊”牌匾的作坊,裏麵悶熱潮濕。
作坊主是一位穿著素淨藍布褂、頭發梳得一絲不苟的老太太,約莫六十上下,眼神裏透著常年經營積累的精明與一絲疲憊。
她正低頭檢查著一筐剛送來的蠶繭,聽到腳步聲,抬起頭,看到幾位穿著中山裝、幹部模樣的人,由當地工業局的同誌陪同進來,
臉上立刻堆起了小業主特有、混合著謙卑與警惕的笑容,連忙放下手中的活計迎了上來。
“幾位領導,是市裏工業局的同誌吧?快請進,快請進,地方簡陋,委屈各位了。”
沈老太一邊招呼,一邊用圍裙擦了擦手,目光快速掃過陳朝陽等人,似乎在判斷他們的來頭和意圖。
陪同的市工業局幹部小張介紹道:“沈老板,這位是省裏下來調研工業情況的陳同誌。”
“省裏來的領導?”沈老太眼神中閃過一絲驚訝,態度更加恭敬了些,
“歡迎陳領導來指導工作!我們這小作坊,真是蓬蓽生輝了。”
陳朝陽微笑擺手,目光已經投向了作坊內部。
幾位女工,從麵色稚嫩的少女到頭發花白的老嫗,正埋頭在滾燙的煮繭鍋前,雙手飛快地在熱水中撈取、梳理著纖細的絲頭,動作熟練。
她們的手指因為長時間浸泡,顯得異常蒼白、浮腫,布滿了細密的褶皺。
“沈老板,你這絲坊,看著有些年頭了。”
陳朝陽沒有直接問困難,而是像拉家常一樣開了頭,語氣平和。
“是啊,領導,”沈老太歎了口氣,話匣子也打開了,
“祖上傳下來的手藝,到我這兒,算是第四代了。
以前的光景……唉,不提也罷。
現在新社會了,總算能安穩做生意。” 她話雖這麽說,眉宇間卻並無多少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