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木樁與頑石(求五星好評用愛發電,謝謝大家)

字數:4172   加入書籤

A+A-


    會議結束時,正日高懸,暖春的陽光透過窗戶,打在陳朝陽身上,也將他麵前這張畫滿了未來藍圖的蘇北地圖照得透亮。
    他看著台下雖然麵帶疲憊,但眼神裏已驅散迷茫、燃起火焰的幹部們,沒有激昂的呼喊,隻是用他那沉穩如鐵的聲音,一字一句砸在每個人的心上:
    “同誌們,張啟明、趙誌剛之流,倒下了。
    但我請你們抬頭看看,”
    他的手臂揮向窗外,指向這片廣袤的天空與土地。
    “我們阜寧的天,塌不下來。”
    “不僅塌不下來,我們還要用自己的手,自己的肩膀,把它頂得更高,更亮。
    讓這片天底下,再沒有忍饑挨餓的娃娃,再沒有因為幾口活命錢而彎腰屈膝的鄉親。”
    他的目光掃過全場,如同在檢閱一支即將奔赴戰場的隊伍。
    “從今天起,忘記那些官樣文章,丟掉那些畏難心思。
    我們這裏的每一個人,不再是什麽官,什麽書記。”
    他停頓一下,聲音落地:
    “我們,就是一根根要釘死在這片鹽堿地上的木樁。
    我們,就是一塊塊要壘進未來千裏長堤的頑石!”
    “木樁,就得能扛住風雨侵蝕;
    頑石,就得能經受浪打潮磨。
    可能會爛,可能會裂,但隻要我們還立在這裏,這片土地,就得給我們一點點變樣。”
    “為了今天還在鹽堿地裏刨食的父老鄉親,
    為了我們對得起這身用無數烈士鮮血染就的幹部服,更為了我們腳下這片,被虧欠了千年,正等著我們去喚醒、去補償的土地。”
    “現在,我宣布幾條決定。”陳朝陽的語氣轉為命令口吻:
    “第一,成立‘蘇北治堿工程前線指揮部’,我兼任總指揮。指揮部即刻起行使最高決策和指揮權!”
    他的目光隨即落在前排的蘇北專區幾位主要領導身上,點名道:
    “任命,蘇北專區第一書記劉德旺同誌、第二書記趙永泉同誌,為指揮部副總指揮。
    劉德旺同誌,由你負責全麵後勤保障、民工動員調度與地方統籌協調,確保前方要人有人,要糧有糧。
    趙永泉同誌,由你兼任工程技術組組長,直接對口鄭副廳長,負責所有技術方案的落實、工程質量與進度。”
    “是!”劉德旺和趙永泉立刻起身,沉聲領命。
    這番任命,既賦予了地方大員實權,也將千鈞重擔壓在了他們肩上。
    “第二,指揮部架構與人員限期到位!”
    “指揮部下設四組:專家顧問組,由鄭春秋同誌牽頭;
    群眾動員組,由劉德旺同誌兼任組長;
    物資保障組,由專區行署財政、糧食部門負責同誌組成;
    工程技術組,由趙永泉同誌兼任組長。”
    “所有組別架構、核心成員名單,三天內,必須由兩位副總指揮聯署,放在我桌上!”
    “第三,發布一號專家召集令。”
    “以指揮部名義,立即向全省,並提請省委向華東地區相關院校和科研單位發出商調函,
    火速征召、借調一切具有水利、地質、土壤、農學專業背景的專家和技術人員,到阜縣報到。
    我們要匯聚八方智慧,打一場有充分技術準備的仗!”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條。”
    他目光掃過眾人,“此次會議決議及《蘇北治堿第一期工程規劃綱要》,將形成正式報告。”
    他略微停頓,清晰說道:
    “一份,報送漢東省委,抄送周明光、孫亞軍書記。
    一份,急送華東局,請求審議與支持;
    最後一份,由我親自審定後,以密件形式,直送北平。”
    “唰——”會場裏響起一陣輕微的騷動。
    直送北平。
    這四個字重若千鈞,意味著這項工程已不僅僅是地方事務,而是擺上了國家最高層麵的案頭。
    這既是莫大的壓力,也是前所未有的機遇。
    眾人的目光,不約而同地在專區第一書記,劉德旺和第二書記趙永泉身上短暫停留了一瞬。
    誰都明白,這份報告將帶著他們的名字和肩上的責任,一同呈送上去。
    劉德旺的臉上看不出太多表情,隻是原本略顯鬆弛的坐姿,不易察覺地調整得更為端正。
    他端起桌上的搪瓷缸,緩緩喝了一口水,目光低垂,落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仿佛在重新審視上麵的每一個字。
    唯有熟悉他的人,才能從他微微抿緊的嘴角,看出其內心的波瀾——這步棋,必然帶著蘇北闖出一條生路,而他是否能承擔起更重要的使命,全係於此……
    他身旁的趙永泉,反應則稍微直接一些。
    他下意識地抬手,用手指抹了一下額頭,盡管那裏並沒有汗。
    隨即,他拿起鋼筆,在麵前的報告空白處快速而用力地寫下了幾個字,像是要抓住轉瞬即逝的靈感,又像是借此動作來平複心緒。
    他感到肩上的擔子驟然加重,但一股被委以重任的幹勁也隨之湧起。
    陳朝陽將這一切細微的反應盡收眼底,為這次會議定下最終的基調:
    “我們要讓上級看到蘇北人民改天換地的決心,也要讓北平聽到蘇北大地渴望新生的呼聲。
    此項工程,關乎國計民生,必須爭分奪秒,也必須程序嚴謹,不容有失,都清楚了嗎?”
    “清楚!”
    台下響起了整齊劃一、鏗鏘有力的回應。
    “散會!”
    他沒有再說一個字,利落轉身。
    整個會場在極致的寂靜後,雷鳴般的掌聲轟然炸響,幾乎要掀翻屋頂。
    這掌聲裏,再沒有半分猶豫和客套,隻有被徹底點燃的鬥誌與決心。
    許多從槍林彈雨中走過來的老同誌,眼圈泛紅,緊緊抿著嘴,用力地鼓著掌。
    他們從這樸素的誓言裏,聽到了熟悉的號角聲,那不是衝鋒陷陣的號角,卻同樣是關乎生死存亡的戰役。
    為了那些沒能看到勝利的戰友,為了曾經許下過的諾言,這場向貧窮和落後發起的進攻,他們,義不容辭。
    陳朝陽背後的掌聲如鼓,為他送行,也為他見證。
    一場改造山河的史詩,就此拉開了序幕。
    豪言壯語,但那股堅定的信念和務實的態度,已經感染了在場的許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