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全部上工?

字數:4048   加入書籤

A+A-


    我的意見是,先試點,後推廣;
    先小片,後大片。
    可以劃定幾個條件相對較好的區域,作為‘水稻改堿試驗區’,集中力量,精細管理,積累數據,摸索經驗。
    在沒有絕對把握之前,大麵積推廣要慎之又慎。
    初期,還是要立足現實,大力推廣棉花、田菁、甜菜這些耐鹽先鋒作物,先把地養起來,把群眾的信心樹起來。”
    “至於財政壓力……這是最現實,也最棘手的一關。我們都知道國家的家底。
    但是,再難,關係到幾百萬人生計、關係到未來國家糧倉布局的大事,我們不能不辦,也不能全推給地方。”
    他坐直了身體,做出了清晰的指示,話語如同板上釘釘:
    “1. 財政部、農業部,你們立即聯手核算,在絕對保障前線供應和全國基本盤穩定的前提下,
    看看能不能從即將到來的夏糧征收中,像擠毛巾一樣,再擠出一部分來,作為蘇北工程的專項啟動糧!
    數量可能有限,但這代表北平的態度。
    2. 水利部,不要等!
    立刻抽調精兵強將,組成一個高水平的專家工作組,盡快南下漢東,深入蘇北。
    你們的任務是對治堿規劃進行科學、嚴謹的評估,並在技術上給予毫無保留的指導和支持。
    部分統一調配的計劃物資,比如水泥、鋼材,在評估可行的基礎上,同意華東局命令,可以給予適當的傾斜。
    3. 最後,請辦公廳將今天會議的精神,特別是北平的原則意見,正式回複漢東省委及朝陽同誌。
    這個工程,我的意見是,批準上馬,但必須作為國家重點監管的試點項目。
    分期實施,滾動評估,及時調整。
    我們要用科學的態度、打仗的魄力、繡花的功夫,去打好這一仗。
    這不僅僅是為了蘇北,也是為了給全國類似的鹽堿地區,蹚出一條可複製的路子來!
    要明確告訴他們,也請轉告陳朝陽同誌:北平支持他們闖,支持他們試。
    但這個家底,需要全國上下一起精打細算。
    工程必須分期實施,步子一定要穩,要確保有限的資源,
    每一分錢、每一粒糧都能聽到響動,要真正見到實效,要讓鄉親們盡早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會議結束後,一項關乎億萬人健康的政令迅速進入起草流程。
    而一份承載著希望與重托的批示,也隨著電波,飛向了漢東。
    幾乎與此同時,一封字跡蒼勁、言語簡短的私人回信,也送到了陳朝陽的手中:
    “來信已閱。情況知悉,感同身受,亦為你之誌氣欣慰。
    事已上報,必受重視。
    防疫之事,尤為緊要,已令全國推行。前路艱難,望善自珍重,不負初心,再立新功。”
    落款,隻有一個簡單的姓氏。
    當陳朝陽在辦公室裏,緊緊握住這封來自老首長的親筆信,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千鈞信任和溫暖關懷時,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下麵就再無顧忌。
    ……
    夏日炎炎,日頭毒辣,金色的麥浪在小王莊的田埂間翻滾,空氣裏彌漫著麥稈的焦香和泥土的濕熱。
    這是一年中最忙,也最關乎生計的時節。
    村口的老槐樹下,掛著一截生鏽的鐵軌,這是集合的鍾。
    村長王滿倉拿著一個鐵皮喇叭,臉上是混合著焦躁、疲憊和強行激昂。
    他身邊站著兩名膀大腰圓的民兵,麵色嚴肅。
    “鐺—鐺—鐺—” 鍾聲急促地響起,打破了村莊的忙碌。
    “開會了,開會了,全體村民,老的少的,能喘氣的都到槐樹下集合,上頭有重要任務!”
    王滿倉的嗓門嘶啞,下達集合命令。
    田裏的鄉親直起腰,臉上帶著茫然和不情願。
    男人們抹著汗,女人們嘟囔著家裏的活計,老人們拄著鋤頭,步履蹣跚地挪過來。
    孩子們在人群裏鑽來鑽去,被大人不耐煩地嗬斥住。
    此時,一輛的吉普車在顛簸的土路上行駛,正是陳朝陽,他此行的目的是視察蘇北幾個縣的夏收情況,
    為即將展開的百萬民工治堿工程摸清底數,確保不因工程而過度影響糧食生產。
    車近七裏屯小王莊,他遠遠就望見村口的打穀場上黑壓壓聚滿了人,卻不是忙著收麥打麥,而是人群圍著一個土台子。
    台上,一個幹部模樣的人正揮舞著手臂,聲嘶力竭地喊著什麽。
    場院周圍,還插著幾麵紅綢,氣氛異樣地熱烈。
    “停車。”陳朝陽對司機說道,“把車停這兒,車別過去。
    他脫下身上的白襯衫,換了一件車上備著、洗得發白的舊大褂,
    扣子也沒全扣,又戴了頂舊草帽,對隨行的秘書和警衛員吩咐:
    “你們在這兒等著,我過去瞧瞧熱鬧。看樣子,不像是在慶豐收。”
    很快他便混在路上三三兩兩的村民中,很容易就來到了人群外圍。
    他找了個不引人注目的角落,蹲下來,和歇腳的老農一樣,卷了根煙卷,耳朵卻仔細聽著台上的動靜。
    槐樹下,王滿倉已經開始講話,聲音通過鐵皮喇叭放大,有些失真,卻更添了幾分壓迫:
    “各位同誌們,老少爺們,天大的好消息。
    北平,省裏沒有忘了咱們蘇北的苦,現在,要下大力氣,根治咱們這千年萬年的鹽堿地了。”
    人群起了一陣小小的騷動,有人眼裏閃過光亮,但更多的是疑慮。
    “根治鹽堿?這話祖祖輩輩都聽過,可地還是那片白花花的地。”這樣的嘀咕不絕於耳。
    但王滿倉卻所覺未聞話鋒一轉,音量提高:“上級命令,治堿如救火,這是任務。
    咱們縣要出五萬民工,咱們小王莊,十四歲以上,六十五歲以下的男勞力,全部上工!
    六十歲以下的婦女,也要去一半。”
    “啊?!” 人群炸開了鍋。
    “全部?滿倉子,這麥子還沒收完,” 一個明顯長輩的老漢急聲喊道。
    “俺家就俺一個壯勞力,俺走了,家裏老娘和娃誰管?地誰種?” 另一個聲音帶著憤懣,這樣的信息在他們耳中,隻覺突如其來的勞役也太過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