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模擬地道戰2

字數:3962   加入書籤

A+A-


    “玉林同誌這手‘藏’字訣,用得妙啊。” 另一位戴著眼鏡、參謀出身的學員則更關注戰術本身,
    他扶了扶眼鏡,對身旁的同僚低語,“你看他放棄表麵陣地時那份果斷,換了我,恐怕還真下不了這個決心。
    總覺得丟了陣地就是失職。”
    “是啊,總覺得憋屈。
    可現在看,他主力完好無損,反倒是雲峰同誌,拳頭掄得再猛,都打在了空氣上,自己還累得夠嗆。”
    旁邊有人附和,語氣中帶著豁然開朗的欽佩。
    “陳主任這叫停得太是時候了,” 一個沉穩的聲音響起,是一名戰術教員,他摸著下巴,對周圍的學員分析道,
    “現在正是雙方戰術僵持、思維需要突破的關鍵點。
    你看,雲峰同誌明顯是勁沒使對地方,玉林同誌則可能被暫時的順利蒙蔽了潛在的風險。”
    針砭入骨,全場凜然
    陳朝陽沒有看結果,而是直接指向沙盤上幾處關鍵地點。
    “雲峰同誌,你代表的敵對藍軍……” 他的聲音極具穿透力,
    “已經感受到了坑道戰的難纏,意識到了不能蠻幹。
    但你現在的應對,是零敲碎打,不夠係統,缺乏連貫的殺招。”
    他手指點向沙盤上幾處反複易手的表麵陣地,每一個點都像是抽在李雲峰神經上的鞭子:
    “為什麽你在費盡力氣占領這些陣地後,隻想到派兵駐守,等待下一次被反擊?
    你為什麽沒有立刻、大規模地在陣地前、交通要道布設地雷和鐵絲網?
    沒有迅速構建起你的臨時防禦工事,將紅軍的‘彈性’空間擠壓掉?
    你給了玉林同誌太多輕鬆反擊的通道。”
    “轟——”這話不僅炸醒了李雲峰,更在觀摩席上引發了劇烈反響。
    “對啊,布設障,這麽簡單的道理。” 議論的學員滿臉懊悔,仿佛在戰場上犯下這個錯誤的是他自己。
    “不僅僅是防守,” 一旁記錄員眼神發亮,快速地在筆記本上記錄著,
    “這是主動塑造戰場,把紅軍的反擊路線變成死亡地帶。”
    李雲峰死死盯著沙盤,臉色由紅轉白,
    他光想著怎麽把敵人從洞裏挖出來,卻忽略了鞏固自己好不容易得來的立足點。
    布設障礙……這看似簡單的戰術,在這種特定環境下,竟能產生如此關鍵的效果。
    他腦子裏飛快推演著如果當時布下雷場……紅軍的夜間反擊部隊將會在歸途上遭遇何等慘烈的損失。
    他發現自己被“挖出敵人主力”的執念蒙蔽了雙眼,忽略了最基礎卻最有效的戰場控製手段。
    陳朝陽毫不留情,手指轉向代表炮兵偵察機的標識,問題更加刁鑽:
    “還有,你的空中偵察。
    為什麽隻是漫無目的地尋找新目標?
    紅軍夜間反擊成功後,部隊要撤回坑道,他們的撤退路線、哪些洞口在夜晚使用頻繁,
    這些動態信息,你的偵察機有沒有持續追蹤、分析?
    你有沒有試圖建立一條‘夜間活動軌跡’來鎖定他們的核心出口和機動路線?”
    觀摩席上議論再起,這個問題超越了大多數人對偵察的常規理解。
    “動態軌跡分析……這,這是把偵察用到骨子裏了!” 一位年輕的學員喃喃自語,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不僅要看敵人在哪裏,還要看敵人怎麽動……
    這就像老獵手盯梢,不光要找到野獸的窩,還得摸清它走路的道、喝水的點兒、啥時候出洞覓食,
    陳主任這是把戰場規律,摸到骨子裏去了,我們的思考,還是太死板了。”
    ………
    陳朝陽將這台下的分析議論盡收耳底,
    這番強烈反應的根源,深植於我軍當時極其有限的軍事實踐之中:
    在長達二十多年的革命戰爭中,我軍最擅長的是大規模的運動戰和廣泛的遊擊戰。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是深入骨髓的原則。
    除了抗戰時期少數幾次慘烈的阻擊戰和解放戰爭後期的城市攻堅,
    更多依賴爆破和步兵突擊,我軍從未經曆過如此高強度、長時期、依托堅固工事的現代化陣地對峙。
    對於如何係統性地經營一塊固定的防禦區域,如何通過長時間、多維度的觀察來摸清對手的攻防規律,整個軍隊都處於摸索階段。
    自己提出的“軌跡分析”,是將陣地防禦從“被動挨打”或“伺機反擊”的戰術層麵,
    提升到了 “主動掌控戰場節奏、洞察敵方體係運作”的戰役認知高度。
    在學員們的認知裏,“偵察”更多意味著步兵的抵近觀察、抓“舌頭”、或者最多是繳獲的望遠鏡。
    “空中偵察”是一個遙遠模糊的概念,更多屬於敵人擁有、對我構成巨大威脅的“高科技”。
    對於幾乎空白的空軍與協同作戰理念,
    他們習慣於地麵視角,思考的是如何躲過天上的眼睛,卻極少有人反過來思考,
    如何主動運用,哪怕是想象中的空中力量,去編織一張洞察秋毫的監控網絡。
    自己的問題,強行將他們的思維拉入了“立體作戰”的維度。
    不僅僅是在教他們如何防禦空中偵察,更是在啟蒙他們,未來,當我們也擁有天空之眼時,應該如何去使用它。
    這種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運用”的思維轉換,對於目前幾乎沒有任何空軍家底和實戰經驗的將領們來說,無疑是十分顛覆。
    因此,學員們的強烈反應,不僅僅是學到了一個新奇的戰術技巧,更是經曆了一次軍事認知體係的劇烈衝擊。
    他們意識到,未來的戰爭,不再是“敵我雙方在地圖上劃線”的平麵遊戲,而是一個涉及陸、空,甚至未來可能涉及更多維度、充滿動態信息和複雜規律的立體博弈。
    看著台下那一張張或因恍然大悟而興奮、或因觸及知識盲區而凝重、或因深刻反思而緊繃的麵孔,陳朝陽心中沒有絲毫的輕慢,反而充滿了由衷的敬意。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此刻所講述的、這些看似超越時代的戰術思想和體係認知,
    其靈魂與根基,恰恰是在未來,由眼前這些看似“落後”的學員們,以及他們身後千千萬萬的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