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66章紅薯渣要發酵
字數:4047 加入書籤
“陳書記,咱們社現在有五十戶入股,收了大概二十萬斤鮮薯。”老會計撥拉著算盤,
“出一百斤粉條,大概要用一千斤鮮薯。算上柴火、人工、還有買那幾口大鍋的錢……這成本……”
陳朝陽接過賬本,仔細地看著上麵歪歪扭扭的數字。
他心算能力極強,很快便摸清了底細。
“成本不低。”他放下賬本,看向老李和幾位社委,“關鍵是,紅薯渣這部分成本,完全浪費了,沒有產生任何價值。
而且,粉條的市場價格有波動,如果銷路不暢,或者成本控製不好,社員年底分紅,恐怕不如預期。”
幾句話,點破了合作社表麵繁榮下的隱憂。
“陳書記,不瞞您說,我們也愁啊。”一個社委歎了口氣,“這紅薯渣,要是能變成錢,哪怕能讓社員多吃幾口肉,咱們這合作社,才算真的搞成了!”
陳朝陽目光掃過眾人:“光靠單一加工,抗風險能力太差。我們得把鏈條拉長,把浪費的東西,變成新的財富。”
他站起身,拿起石膏塊,在桌麵上畫了起來:“看,紅薯 —加工 —粉條,這是第一條線。
剩下的紅薯渣,不能直接喂牲口,但可以發酵處理。”
“發酵?”眾人都愣住了。
“對。”陳朝陽解釋道,“找個大池子,或者挖個土窖,把紅薯渣和一部分麩皮、草糠混合,密封起來發酵一段時間。
這個過程能分解掉一些不易消化的物質,產生酒香,味道變好,營養也更容易吸收。
發酵好的飼料,豬、雞、羊都愛吃,長得快。”
他環視一圈,目光炯炯:“這樣一來,我們就能建起豬圈、雞舍,搞家庭養殖。
合作社可以統一提供發酵好的飼料,社員分散養殖,豬糞雞糞再集中起來,就是上好的肥料,返還到地裏,能肥田,能進一步改良咱們這蘇北的鹽堿地。
這就形成了一個 ‘紅薯加工 副產物飼料化 立體養殖 肥料還田’的循環。這才是合作社長久發展的路子!”
一番話,如同在昏暗的房間裏點亮了一盞燈。
李生旺和鄉親們眼睛都亮了,他們哪裏知道紅薯渣還能發酵,隻知道就這樣,喂豬反正不吃……
正當眾人沉浸在陳朝陽描繪的藍圖裏時,棚子外傳來一陣嘈雜聲和木桶碰撞的聲音。
陳朝陽循聲走出去,看到合作社的社員們,以及不少村民,正排著長隊,在一個露天的大水井邊打水。
井很深,井繩放下拉起都要費好大力氣。
井台周圍結滿了冰,十分濕滑危險。
打上來的水,渾濁不堪,帶著明顯的泥沙。
一個老大娘提著小半桶水,步履蹣跚地往家走。
陳朝陽上前接過水桶,入手沉重。
“大娘,村裏就這一口井嗎?”
“是啊,陳書記。”李生旺接口回答,
“祖祖輩輩都吃這口井的水。
趕上旱年,水位下去,打水更費勁,還得排長隊。
咱們這地方,河溝少,水鹹,打好井不容易啊。”
陳朝陽沉默地看著鄉親們們排隊打水的身影,其中不乏老人和半大的孩子。
如今飲水困難,不僅是李集村一村的問題,更是整個蘇北地區,乃至廣大全國農村的普遍困境。
這也是他的蘇北治堿工程為何要把“挖河引水”作為核心,不僅要引水洗堿,也要為民生供水。
他想起後世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的手壓井,但那需要特定的地質條件和管材工業支撐,在53年今天的漢東,無疑是天方夜譚,困難的多。
“吃這水,肚子容易鬧毛病吧?”陳朝陽輕聲問一個正在排隊的老漢。
“可不是嘛,尤其是夏天,拉肚子是常事。”老漢無奈地搖頭。
陳朝陽轉過身,臉色變得嚴肅而堅定,對村幹部說道:“合作社要辦好,鄉親們的身體是根本。
連一口幹淨方便的水都吃不上,還談什麽發展生產、改善生活?”
他頓了頓,聲音提高,不僅是對李生旺和趙秀英,更是對周圍所有豎著耳朵聽的鄉親們:
“吃水難,不是小事,是天大的事,合作社要辦好,社員的身體是本錢,不能讓一擔水壓彎了腰,更不能讓髒水壞了肚子。”
他目光轉向秘書李赤水,下達命令:
“赤水,記下來。”
李赤水立刻掏出筆記本和筆,凝神以待。
“第一,以李莊村紅薯合作社今天反映的情況為典型,立刻起草一份《關於改善農村飲用水條件的緊急指導意見》,
核心目標就是:一年之內,全範圍內,類似李莊村這樣的村莊,必須實現至少三口公共水井的基本目標。
水井選址要分散,原則是讓絕大多數鄉親們挑水距離不超過一百步。”
“第二,文件要明確,這是近期農村工作的硬性考核指標之一。
各級黨委必須親自抓,成立打井領導小組,立即著手勘察水源,組織打井隊,能工巧匠和現代技術結合,必須把這件事辦好。”
“第三,資金和材料問題,省財政和工業廳要開辟專項支持渠道,專區一級必須配套跟進。
回去後,你第一時間把文件草稿拿給我,我會同明光書記和相關部門協調,盡快下發。”
“是,書記,我記下了,回去立刻辦理!”李赤水筆下飛快,同時沉聲應命。
陳朝陽再次看向李生旺和眾多鄉親們:“同誌們,還有鄉親們,你們都聽到了。
這個任務,我陳朝陽給你們,更是給我們各級幹部下的。
打井的事,省裏支持,專區負責,縣裏主抓,村裏出力。
你們社裏也要選出得力的人,配合好打井隊。明
年這個時候,我希望能看到咱們李莊村,不再為吃水發愁。”
“好!”
“陳書記說到做到!”
人群中爆發出熱烈的回應和期盼的目光。
陳朝陽這當場立下的“軍令狀”,比任何空泛的承諾都更有力量。
……
河東村的春天,似乎比李莊村來得更“熱烈”一些。
村公所土牆上的標語,用新鮮的石灰水刷著,格外刺眼——“一步跨入社會主義”、“徹底割掉個人資本主義尾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