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進貨
字數:4594 加入書籤
在現代的陳曉克就是補充知識,鍛煉手藝的時候。
他的手藝更多都在如何加工新的機床上麵。
老式的C6201車床,在中國工業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
從誕生起,就擔負起國內國內普通機床的主力。
前後生產了4000台。
這在現代看起來極為普通,但在這個年代,4000台機床可能就是一個國家機床數量的大部。
二戰評價一個國家的戰爭潛力可是要看機床數量,特別是金屬削切機床數量。
而前進機械廠,也需要這樣的機床才能逐步擴大生產。
這也是依靠現在的1950時空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還有那些小型的設備,也都是一樣。
隻是想製造和能製造難度還是太大。
陳曉克又開始了枯燥乏味的組裝後再不斷拆卸的過程。
趙師傅雖然不明白陳曉克為什麽學習這些老技術,但是人家出錢請他,願意學習老技術,他也就沒有話說了。
這幾乎又是一個對於趙師傅來說,喝茶水,刷視頻,時不時指點一下陳曉克的日子。
重要的是還有錢拿。
本來看著這樣的生活是比不上去公園轉轉,跟老夥計們吹吹牛,但考慮到自己一個人掙的錢都能給孫子還房貸了,趙師傅也就不說什麽了。
反正這位幹活認真,也聽話,雖然悟性差了一些,但總體還是可的。
再次回到1950時空,已經快一個月了,陳曉克已經完成了拆卸C6201機床的基本功課。
還用機床加工了一些簡單零件,他想著帶過去給那些淘換回來的機器,修理一下。
為了來回穿越,陳曉克不得不拿筆記本記下之前的工作,以免自己在一麵待的時間長了,忘記了另一麵的工作。
陳曉克剛把摩托停好,羅文昌就過來道,“經理你來了。”
“怎麽樣,有什麽事情嗎?”
“有,市物資局通知咱們,工業局和物資局協調下來的第一批原材料指標批了!讓咱們這兩天就去三號贛江碼頭倉庫提貨。”
現在廠子裏就依靠陳曉克之前攜帶的物資幹活,現在可算是有了新物資。
全廠上下可都盼著這批“計劃內”的物資,指望著用好鋼好鐵大幹一場。
“行,明天咱們就去。”
現在已經半上午了,工廠也沒有汽車,鋼材重量大依靠三輪摩托車不可能運輸。
隻能找個大車明天再去。
第二天一早,陳曉克和羅文昌就帶推著廠裏的大車和幾個學徒工,興致勃勃地趕到了指定的倉庫。
倉庫管理員是個麵無表情的中年人,他核對著調撥單,嘟囔了一句:“‘前進機械修理廠’…新單位?喏,那邊那幾個垛,就是你們的了。”他用手指了指倉庫角落裏堆著的一堆金屬物料。
眾人興衝衝地走過去,但當看清那堆“物資”時,臉上的笑容漸漸凝固了。
眼前的材料,遠非他們想象中整齊碼放、標簽清晰的型材和鋼錠。它們更像是…一堆被歸攏在一起的金屬廢棄物。
最邊上倒是摞著幾根還算規整的45號圓鋼,上麵用油漆模糊地寫著規格,這是裏麵最“硬通貨”的東西了。
旁邊是幾塊巨大的、表麵粗糙的灰口鑄鐵錠,看樣子是某家鑄造廠的剩餘料。
但除此之外,就五花八門了:幾段鏽跡斑斑、看不清原本用途的厚重工字鋼;一捆粗細不一的舊鐵軌,上麵還帶著道釘的凹痕;一些奇形怪狀、像是從什麽大型機器上切割下來的鋼板件;甚至還有幾個鑄鋼齒輪毛坯,但其中一個已經出現了裂痕。
沒有標簽,沒有材質說明,很多都覆蓋著厚厚的鐵鏽和油汙。
學徒工們麵麵相覷,有點不知所措。羅文昌的臉色有點發白,湊到陳曉克耳邊低聲道:“經理…這…這跟咱們想的…不太一樣啊。這好多都是沒牌號的廢…”
陳曉克心裏也是失望,但他很快壓下了情緒。他蹲下身,撿起一塊沉甸甸的不知名鋼塊,用手指抹開表麵的浮鏽,仔細看了看斷口和顏色。
“不要說了。”他低聲打斷了羅文昌的抱怨,“這就是政府好不容易給找來的物資。國家現在有難處,能給咱們這些,已經是支持了。”
他站起身,對倉庫管理員笑了笑:“同誌,沒錯,是我們的。麻煩您了,我們這就裝車。”
回廠的路上,大家一起拉著大車,車廂裏的金屬件哐當作響。路上的氣氛有些沉悶。
回到廠裏,劉金生、鄒永根、魏長水三位老師傅都圍了上來。看到卸下來的東西,劉師傅蹲下身子,拿起一小塊廢鋼,用指關節敲了敲,又拿出隨身帶著的一把小銼刀銼了兩下,聽著聲音,看著銼痕。
“嗯…”劉師傅沉吟了一下,臉上看不出喜怒,“料是雜了點,好東西不多。這幾根45鋼是寶貝,得省著用。這些鐵疙瘩還行,能化。這些舊鐵軌和工字鋼,得看火色才能知道是個啥成色,估計碳含量不低,硬著呢。”
鄒師傅拿起那根有裂紋的齒輪毛坯,粗壯的手指摸了摸裂縫,甕聲甕氣地說:“這大家夥,回爐挺好,能出不少鐵水。”
魏師傅則推了推眼鏡,仔細看著一塊鋼板的切割麵:“經理,這堆東西,性能天差地別。以後下料前,每塊料咱都得先試刀,火花得看,硬度得測,不然沒法幹精活。”
陳曉克看著三位老師傅,他們臉上沒有抱怨,隻有一種見怪不怪的平靜和職業性的評估。他心裏一下子踏實了。
這個時代陳曉克查了一些資料,本就不能用後世的情況相比。
不是你想要什麽鋼材,去市場上基本都能找到的年代。
少量生產的鋼鐵都已經給了國家重要項目了,其他能收集到多少,就看運氣了。
“老師們傅說得對。”陳曉克拍了拍手上的鐵鏽,“指望全是好鋼不現實。咱們得學會‘看菜下飯’。”
他指著那堆材料:“好鋼用在刀刃上。那幾根45鋼,留給部隊訂單裏最關鍵的軸和齒輪。這些雜鐵和廢鋼,分類、預處理。能直接用的就用,不能直接用的…”
他的目光轉向院子角落裏,鄒師傅正在帶著人砌築修複的那座衝天爐。
“全部回爐!鄒師傅,你這爐子得加快進度了。以後,這些說不清道不明的雜鐵,就是咱們的‘礦石’!靠你這爐子和你的手藝,把它們重新熔煉、鑄造成咱們自己能把握的、成分相對穩定的鑄鐵件和鑄鋼件!咱們自己給自己造‘糧食’!”
這時也隻能這麽辦了,想要想吃什麽就能吃什麽根本就不用想了。
現在是有什麽吃什麽。
鄒永根師傅黝黑的臉上露出了憨厚卻自信的笑容:“經理放心!爐子就差最後烘幹了!俺老鄒別的不行,就看火候、配料化鐵還有點把握。保證把這些雜七雜八的玩意兒,化成好用的鐵水!”
劉師傅也笑了:“是這個理兒!咱們以前在老廠,啥破爛沒化過?就這麽幹!”
魏師傅點點頭:“原料不穩定,咱們後期加工和熱處理就得更仔細。得多做試驗,摸清脾氣。”
原本有些沮喪的氣氛,一下子被扭轉了。
眼前的困難,反而變成了必須盡快攻克衝天爐和自主冶煉技術的動力。
陳曉克對羅文昌說:“羅同誌,以後領料,不管來的是啥,都照單全收!同時,繼續加大廢舊金屬的收購力度,特別是那些成分清楚些的廢舊機器件,價格可以稍微靈活點。”
“明白了,經理!”羅文昌重重點頭。
從這一天起,“前進機械修理廠”的原材料倉庫,就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廢鐵堆積場”。但工人們不再抱怨,而是學會了在劉師傅、鄒師傅的指導下,像“淘金”一樣,對這些廢鐵進行分揀、鑒別、標記。
而那座即將點燃的衝天爐,成為了全廠最大的希望。它意味著,他們終於要開始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