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你怎麽做到的?也太神了吧!
字數:6159 加入書籤
接下來的兩天時間,張明浩悶頭完善了論文內容。
論文的題目是《七種高階定式的近似變換》,主題就是三階定式的近似變換。
‘近似’,也就是和原來‘不一致’,但變換後帶入數值計算結果是線性的,並且和原定式代入結果極為相近。
論文投稿《應用數學學報》,是科學院旗下的英文版本學術期刊,評級為T2級別,也被收錄在國際SCI檢索。
之所以投稿《應用數學學報》,原因很簡單,兩個字——
有人!
孟國慶認識《應用數學學報》的編輯,還認識幾個審稿專家,他自己也是《應用數學學報》的特邀評審。
張明浩隻是一個博士生,甚至都還沒有入學,他個人進行T2級別論文的學術投稿,審稿時間就會非常漫長。
這也是很多博士生論文投稿,會帶上導師名字的原因之一。
有名氣,審稿就會快一些。
在完成了論文投稿後,他給孟國慶發了個信息說明,也招呼了薛坤一聲。
兩人都很關心他的論文。
薛坤不止是回了‘收到’,還讓他下午來一趟應用電磁實驗室,“項目組有個會,你過來參加一下。”
下午一點的時候,他去了應用電磁學實驗室,到一樓進了博士生工作間。
工作間裏隻有陳蘭君。
陳蘭君的桌上擺著餐盒,明顯吃的是外賣,手裏則擺弄著魔方。
魔方已經還原好。
她朝著張明浩展示一下,顯擺式的笑道,“終於學會了,看了好幾個教程。”
“你會嗎?”
“會一點吧。”
張明浩隨意的回了一句,他也對照視頻學過還原三階魔方。
如果沒研究過怎麽還原魔方,總是覺得魔方很複雜,實際上,還原過程是非常簡單的,隻需要了解步驟、學會公式就可以。
最簡單的方法,可以用兩個相反的公式全部通關(上左下右、左上右下),隻是需要的步驟多了一些。
張明浩也會最簡單的方法。
陳蘭君把魔方打亂,走過來遞到他手裏,笑道,“你來試試。”
“行吧。”
張明浩接了過來,仔細想了一下還原方法,他很久沒玩過這個了。
“好像是先拚十字……”
“然後還原第一層,再第二層,最後是頂層……”
正要開始還原,忽然想到了《正確感知》。
是不是能感知一下?
他把魔方放在手心,默默的用起了《正確感知》,“左側向上?右側向上?中間層向下?”
“上層向左?向右?”
“橫向中間層向左……”
試了好幾次,終於有個感應正確。
按照‘正確’感應轉了一下,隨後又繼續進行各種轉向的感應。
《正確感知》,能判斷‘某種選擇是否正確’,並不能感應正確的方法。
魔方可以朝不同方向轉動,但轉動選擇的數量是有限的,一個個的去試,總能發現怎麽去轉動。
因為每一個步驟要做很多次感應,還原的速度就非常慢。
在陳蘭君的視角裏,張明浩一直擺弄著魔方,要花幾秒鍾才‘勉強’轉一下,她看著都著急,“你這樣是還原不了的!”
“我來教你!”
她說著都有些迫不及待。
話音剛落,就見張明浩又轉了兩下,仿佛是出現了奇跡一般,魔方的六個麵全被還原了。
陳蘭君驚的小嘴微張,驚訝的喊道,“你是怎麽做的?”
張明浩笑了笑,把還原好的魔方遞過去,邊說道,“研究了一下,就還原了。”
他還補充一句,“可能是運氣好吧。”
陳蘭君不想說話了,靠運氣能把三階魔方還原?
這幾率比中彩票還要低!
她接過魔方再次打亂,也開始盯著魔方仔細研究起來。
難道有什麽竅門?
不可能啊!
十幾步就還原,不就等於是找到了最簡潔的方法,可魔方還原最簡單步驟要用大型計算機才能算的出來。
常規還原,不是用公式嗎?
……
項目組會議定的是兩點鍾。
快到時間的時候,張明浩和陳蘭君一起去了會議室。
等坐下來以後,陳蘭君還在小聲問著,“你究竟是怎麽做的?太神了吧!”
“就是感覺吧……”
張明浩誠實的解釋道,“我就感覺那樣轉可能會還原。”
“感覺?”
陳蘭君扯了扯嘴角,完全不信。
張明浩也沒有辦法,他說的就是事實,否則還怎麽解釋?
項目組會議就是內部討論問題,沒有什麽正式的形式,也不會具體的座位安排。
張明浩和陳蘭君來的比較早,就幹脆挨著坐了。
等不多久,人都陸續來了。
來的大多數是副研究員,還有數學係的一個副教授,名字叫薛海濤,他參與陳帥的計算組工作。
薛坤和陳帥一起進門。
薛坤進門後指著身邊一個空位,用眼神給了張明浩一個示意,表達的意思是‘要不要坐我旁邊’。
張明浩左右看看,還是繼續留在原位。
朱炳坤是最後來的。
廖書言跟在朱炳坤的身後,進門後朝著後麵掃了一眼,他徑直走過來,坐在了陳蘭君的另一側。
參會的人都已經到了。
張明浩仔細看了看,發現參會的博士生就隻有他、陳蘭君以及廖書言三個人,好奇的小聲問道,“其他的博士生不來嗎?”
“本來就和我們沒關係。”
陳蘭君笑道,“是陳老師讓我來,否則我才不來呢。”
廖書言把腦袋湊過來,也小聲嘀咕一句,“他們要討論項目研究方向問題,我們能幹什麽?”
“實驗失敗……”
他說的看了張明浩一眼,都不想繼續說下去了。
其他人的眼神也頻頻瞥過來。
前置實驗失敗了。
大半年的努力付之東流,歸根究底是實驗本來就是錯的,但能發現實驗結論錯誤,毫無疑問要歸在張明浩的身上。
他甚至為此做了個數學類的研究,據說還是不小的成果。
有些人看過來的眼神都很複雜。
朱炳坤和陳帥、薛坤討論幾句,起身揮手示意了一下宣布會議開始。
“前幾天,大家的工作做得不錯。”
“通過計算分析,我們發現前置實驗結論是錯的。一項研究,糾錯也很重要,否則後續都會錯下去。”
他看了張明浩一眼,才繼續道,“今天開這個會就是討論下一步的工作。”
“項目主方向有兩個,一個是Stanene,另一個是熱電材料。”
“Stanene,是研究製備方法的過程中研究其特性,但我們的研究失敗了,未來一個月,各小組要歸總原來的數據。”
“我和其他幾個教授討論過了,決定把主要精力放在熱電材料的基礎研究上……”
說是研究方向的討論會議,實際上,項目組的規模不大,方向性的東西私下商議一下就好了,開會就是宣布最後的決定。
朱炳坤宣布把主要精力放在熱電材料的基礎研究方向。
等他發言結束後,薛坤說起了後續要做哪些基礎實驗,實驗方麵要說的東西很多,也是項目的重點工作。
陳帥則談起還有匯總數據的工作。
項目組的三位領頭羊發言結束,就到了自由發言的環節。
有的人說起熱電材料的實驗問題;有的人詢問具體的工作安排;有的則是低聲討論著新方向的研究前景。
項目方向性決策確實和博士生無關。
博士生就隻是跟著導師做研究,說是參與項目,實則隻是個‘打雜’的學習者。
陳蘭君和廖書言都開起了小差,前者拿著筆在紙上畫人像,但畫出來的圖隻能勉強辨認出是個人類。
後者則扣起了指甲,扣出一塊不知道什麽東西手指一彈,正落在對麵薛海濤的臉上。
薛海濤用手摸一下,馬上看向對麵。
廖書言迅速低頭。
張明浩則是專注地聽著,等大家都說的差不多了,他忽然舉起了手。
朱炳坤頓時疑惑問道,“張明浩,你有什麽問題?”
所有人都看過去。
陳蘭君、廖書言也都帶著疑惑的扭過頭。
張明浩開口說道,“朱教授,我是想問一下,為什麽不繼續做Stanene方向了?”
“項目組對Stanene研究已經很深入了,停下來轉到熱電材料,會不會太可惜了?”
他說完補充道,“我個人認為,Stanene的方向是走的通的。”
朱炳坤也遺憾的搖了搖頭,歎氣著給了句解釋,“Stanene方向很好,但我們的研究已經失敗了。”
“再推倒重來,成本太高、有收益的可能性太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