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這就是關鍵!
字數:5992 加入書籤
陳帥知道薛坤、朱炳坤肯定有事情瞞著自己。
薛坤、朱炳坤則都死不承認,甚至擺出一副‘我們就是有事瞞著你,但就是不想告訴你’的模樣。
陳帥這個氣啊!
他一甩胳膊直接往外走,“愛說不說,我還不想聽呢!”
朱炳坤扒著房門,直看到陳帥的背影消失在拐角,才長呼了一口氣,他轉頭就對薛坤和張明浩叮囑道,“一定不能說出去!”
“尤其是陳帥,一個字都不能說!”
“記住,保密!”
薛坤非常認真的點頭。
他們並不是擔心分成果問題,多一個人也沒什麽大不了。
他們擔心的是信息泄露。
薛坤不會說謊,為人老實,但他知道什麽該說什麽不該說。
陳帥正好相反。
他就是個大嘴巴,根本就憋不住話,什麽都能往外說。
如果消息傳出去,其他團隊也做‘鎳/三氧化二鋁金屬陶瓷性質測定實驗’,並使用高精度流動性測定儀測定空氣流動,也肯定能檢測到波動數值。
到時候,研究就不是獨一無二了。
這對張明浩沒什麽影響。
實驗論文都發過了,還鬧出了‘實驗數據作假事件’,他也因此被東港大學清退。
網上能找到一大堆的報道,輿論都幫著證明他是第一發現人。
這個頭銜,誰也搶不走。
張明浩聽著兩人議論陳帥,忽然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前一天他和朱炳坤、薛坤以及陳帥等人討論了stanene方向的研究,第二天陳蘭君就得到消息,還強調他的想法很有‘錢’途。
陳蘭君的消息是從哪來的?
源頭,找到了!
……
接下來幾天,張明浩徹底忙了起來。
他先去看了學校分配的‘半導體數算項目’研發基地。
說是基地,實際上,是在理學部第二綜合樓的九層,學校給分了十幾個辦公室,還附帶一個休息間以及小型會議室。
學校還配套了十幾台電腦,電腦配置不怎麽樣,但也勉強能用。
張明浩給自己選了一間辦公室。
他坐在老板椅上翹起腿,看著窗外的風景,心情舒暢。
這裏就是項目的辦公地點了。
辦公室的麵積不小,可以放上一張床,晚上都能住下來。
新創科技的項目對接團隊,很快把輸出數據全發了過來。
他大體瀏覽了一下數據,找譚延明和趙建陽談了下項目分配工作。
項目分配上,大體已經想好了。
項目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手動計算分析,一部分是趨近性驗證。
手動計算分析,都可以交給其他人來做。
趨近性驗證,依靠《正確感知》能知道哪些數據組可以對參數範圍進行修正,其他的數據組就沒有意義了。
當然,分析也是要做的,剩下‘沒意義’的部分也交給其他人來做。
所有的項目工作,他隻負責結果的驗證以及少量最關鍵的分析計算。
資金分配上也想好了。
200萬,是規定給博士生的項目補貼。
再分出600萬到800萬,用於支付參與項目教職工的薪酬。
最少也能剩下700萬。
錢,不嫌多!
不說提高個人生活質量,係統升級也對財富數值是有需求的。
工作當然不是分出去就行。
張明浩要在給參與項目的教授、博士生,講解手動計算的方法,他總結了幾個常見輸出數據形式讓,讓他們去理解研究方法。
數學學院的教授們,參與項目的熱情度比物理學院高的多。
因為……窮!
數學學院手裏有大項目的教授很少,尤其是純數學方向的,不僅申請不到高經費的項目,想賺點外快都不容易。
有些數學教授,給研究生發的補助都少的可憐。
教授經費少,研究生拿到導師津貼自然也很很低。
‘半導體數算項目’工作就是純打工,沒有創新性可言,也不能發表成果論文,但完成一組數據工作就能收入幾千塊。
教授們可以找博士生一起幹,博士生參與項目也是有補助拿的。
這種外快賺的舒心。
張明浩是在小教室裏做講解的,台下坐著的都是數學、物理教授。
其中年齡最大的有58歲,年齡最小的隻有32歲。
有不少來聽講的博士生,有的搬個椅子坐在後排,有的幹脆站著。
博士生相對還好。
教授們的注視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張明浩站在講台上都感覺緊張,他保持微笑對台下點頭,調整好了心態就真正開講了。
“第一步是手動計算。”
“手動計算,初始數據是項目合作方發過來的計算機分析輸出數據,要先把這一部分數據分類,然後……”
“在進行轉換以後,會有很多不同的形式,我會講解幾個常見的形式。”
“大家來看……”
張明浩講的很認真,台下的教授、博士生們也聽的很認真。
其中還包括餘敏霞。
餘敏霞也是站著的,她就站在孟國慶教授身邊。
看著台上侃侃而談的張明浩,她感到一股絕望從心頭升起……
差距太大了!
對方一個物理博士在給一大堆數學教授講數學,自己一個數學博士站在台下,連坐著的資格都沒有。
“唉~~”
餘敏霞長長歎了口氣。
孟國慶瞥了她一眼,嗬斥一聲,“想什麽呢!認真聽、腦子也要認真記!”
“你要是有什麽疑問,就多問問他。”
“住一起方便。”
孟國慶的隨口一說,頓時引起旁邊幾人的注意。
好幾個人都看向餘敏霞。
餘敏霞鬧了個大紅臉,趕緊擺手解釋,“我們隻是合租!合租!”
“別誤會了……”
“總是想七想八,我也沒說別的啊!”孟國慶嫌棄的嗬斥一句,再次提醒,“好好聽,還有你們!”
“都認真聽!”
……
張明浩忙於項目工作。
朱炳坤、薛坤則是忙於實驗,幾天時間,他們又進行了十二次實驗,連經費都耗掉了好幾萬塊。
十二次實驗,三次檢測到數值波動。
張明浩去了趟實驗室,發現兩人紅著眼圈在準備新一次實驗,心裏都不由出現一種罪惡感。
這是他的實驗。
朱炳坤和薛坤一直在努力,而他好像什麽也沒做……
“該怎麽做呢?”
張明浩查看起了實驗記錄,包括鎳/三氧化二鋁金屬陶瓷性態測定結果,數值波動產生的時間以及電磁狀態狀態數據,等等。
鎳/三氧化二鋁金屬陶瓷,是把鎳和三氧化二鋁粉末進行混合燒製出來的,因為要進行性態測定,每一次實驗,燒製的原料比例都有不同。
當然,針對‘複刻實驗’,原料比例都是相同的。
鎳/三氧化二鋁金屬陶瓷的原料比例相同,實驗布局幾乎一致,為什麽空氣流動性數值波動不同呢?
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
張明浩盯著數據看了許久,腦中忽然閃過一絲靈光。
“難道……問題出在材料上?”《正確感知》馬上輔助做出了證實。
他頓時心頭一喜。
可是,材料,能有什麽差別?
鎳和三氧化二鋁的比例是一樣的,每次都是精細稱重,難道區別不在於原料比例,而在於製備方法?
那次成功的實驗,是‘碰到’做出了適合的材料?
“想什麽呢!”薛坤走出實驗間,邊脫下手套邊問道。
張明浩思索的回了句,“我在想,實驗的關鍵是不是在於材料?”
“材料?”
“對!”
張明浩擰著眉頭說道,“我們製備鎳/三氧化二鋁金屬陶瓷的工序很粗糙,隻是進行粉末混合,再燒結成型。”
“能不能特別研究一下,用更複雜的工序來製作,就能有效果?”
薛坤邊聽邊思索,隨後道,“要研究材料製造,就太複雜了吧。”
“材料研究牽扯太大了,而且,即便以不同方法製備出來,也沒有根據啊,實驗上還是要靠運氣……”
“我也在想這個。”
張明浩擰著眉,肯定道,“但我認為,這是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