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忍不住了!去舉報他!
字數:5340 加入書籤
一個個的報道。
一個個誇張的標題。
輿論的報道也才剛剛開始,報道多隻是對《中國物理快報》英文版快訊進行簡單解讀發表出來的。
有些報道的解讀很有意思。
比如,說江州大學團隊發現了疑似飛碟原理的現象,還有報道把新發現和外星科技聯係在一起。
兩者是同一方向的‘暢想’。
電磁場幹擾空氣流動性,豈不是說,飛行器可以幹擾周圍空氣流動,就能實現讓自身不再受到沒有空氣阻力影響?
多數報道都沒有實質性內容,隻是一個誇張的標題外加內容介紹。
伴隨著輿論發酵,媒體上也出現了專業講解視頻。
有記者對同治大學教授彭濤進行了采訪。
彭濤對實驗發現進行了專業性的解讀,“他們做的是電磁超材料的基礎實驗。”
“實驗對一種特殊的金屬陶瓷進行檢測,這種金屬陶瓷在特殊狀態下,會具備某些電磁超材料的特性。”
“但是,稱不上是超材料實驗,可以歸類為常規電磁實驗,實驗中卻檢測到了呈現規律波動的空氣流動性。”
“現有的理論是無法解釋的,說是一種新的物理現象並不為過……”
彭濤說起了專業性的東西,後續談的就有些晦澀難懂了。
對普通人來說,前麵的內容已經夠了。
這段視頻的播放量很大,看視頻的網友也了解了究竟是什麽樣的新物理現象。
隨著輿論的發酵,好多人的目光也轉到了實驗論文的作者上。
張明浩、薛坤、朱炳坤。
三個作者。
正規發表的論文,作者順序都是按照貢獻度來排名的,排名第一的貢獻都是最高的,一般也會是研究的帶頭人。
張明浩排在第一位,說明他對於研究的貢獻是最大的。
問題是,他的‘後綴’標注是博士生。
其他兩個則是教授。
“博士生,研究貢獻排名第一?”
有些人下意識的反應就是導師的照顧,仔細一想就覺得不對。
任何新物理現象的發現都是國際級的重大成果,有些發現甚至會對人類科學發展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如此重大的成果,導師會把第一貢獻拱手讓人?
那不是照顧,是捧殺!
所以說,作者欄裏的博士生,很可能就是研究貢獻最大的。
張明浩……
好像在哪裏聽過啊?
……
東港大學,先進與智能材料研究中心,業內簡稱為‘智能材料所’。
智能材料所是國家重點科研機構,中心內部發揚多學科交叉的研發優勢,在微納材料、能源化學材料、功能分子材料等多方向,有很多重大研發突破。
唐傑院士是東港大學材料工程學院的院長,同時也是智能材料所的主任。
他一直希望智能材料所能開啟更多先進材料方向的研究。
比如,電磁超材料。
但是,學科發展需要人才,電磁超材料是新方向。
新方向,就代表人才稀少。
唐傑特別從國外挖來了電磁超材料領域學者鄭仁超,希望圍繞他打造個電磁超材料研發的小團隊。
辦公室裏。
唐傑拿著新一期《中國物理快報》,正和鄭仁超談著第一個發現,想聽聽他對於‘新物理發現’的看法。
“這是電磁超材料的基礎實驗,但還夠不上‘超材料實驗’的程度。”
“超材料實驗,是根據需求設計所需的材料,再去研究製造方法……”
鄭仁超說了一大堆專業理解,最後道,“他們的發現很驚人,裏麵可能蘊含著某種未知的規律。”
“我正準備複刻實驗!”
“不過實驗論文上,隻是提到鎳/三氧化二鋁金屬陶瓷,並沒有談材料製備方法,不知道不同製備方法是否影響結果……”
兩人說了一陣。
鄭仁超拿起期刊看了下作者列表,開口說道,“唐主任,所裏不是一直想引入電磁超材料方向的人才嗎?”
“他們應該是人才吧,能從基礎實驗發現新物理現象,水平一定差不了……”
“我倒是沒注意作者。”
唐傑笑著拿起期刊掃了一眼,頓時驚訝的喊了聲,“薛坤?”
“認識?”
“江州大學,薛坤……”
唐傑念了一句,苦笑道,“我不認識,但知道,他一年前還在東港大學。”
他沒有多做解釋。
實際上,鄭仁超來所裏前,他本來想邀請薛坤加入的,後來才知道薛坤已經離職去了江州大學。
他們就錯過了。
沒想到啊沒想到,一年不到,對方就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成果。
鄭仁超盯著作者一欄,驚訝的說了句,“第一個作者更厲害,還是個博士生。”
“博士生?”
唐傑又仔細看了眼,疑惑的自語道,“張明浩……好像聽誰說起過?”
正走進來的王金路教授,忽然笑道,“唐主任,你不是聽我說的吧?”
“之前有個新聞,說我們大學清退了個學生,對方馬上進了江州大學。”
唐傑有了些印象,頓時問道,“為什麽清退?”
“實驗數據造假!”
王金路道,“他發了個論文,說什麽電磁場影響了空氣分子。”
他說著都笑了,“電磁場能影響空氣?中學生都知道有問題。”
“他還把實驗發表出來的。”
“這麽明顯的錯誤都不知道,數據作假不作假也根本沒什麽差別……”
王金路說著忽然感覺氣氛有些不對。
唐傑的臉黑的嚇人。
鄭仁超的表情也僵住了,他已經反應過來,鬧得火熱的新物理現象,兩個發現人竟然都出自東港大學?
一個是離職,還能理解。
另一個是因為發現新物理現象,被學校清退了?
與此同時。
東港大學理學部實驗樓三層辦公室,幾個年輕教師也在談論同一件事。
他們知道的比唐傑多太多了。
“薛坤厲害啊,過去不到一年就有這麽大一個發現。”
“他那個學生,張明浩,更牛啊!”
“這本來就是張明浩的實驗,他都因為這個被清退了,還堅持實驗。”
“了不起!”
幾個人說起來也焉有榮焉。
他們和薛坤一個辦公室,是同事也能算朋友了,和張明浩也見過,有的還當過張明浩的專業課老師。
討論過後,想想又很諷刺。
薛坤是離職,但內部的人都知道,離職原因是學校連續幾年不給申報提職稱。
再進一步追究,就是他和副校長楊學文有矛盾。
另一個幹脆清退……
而且,清退的原因還是‘新物理發現’相關的實驗論文。
結果人家去了江州大學,用實驗證實這種現象的存在……
這怎麽說?
有人忽然說起,“張明浩那個事,學術調查委員會負責人就是楊學文吧?”
“就是他!”
“我聽說張明浩和楊學文鬧了,後來被清退了……”
“薛坤也是這樣,不給申報提職稱,他的年限和成果是夠了的。”
“這家夥明顯公報私仇!”
“不行!忍不了了!去舉報他!”
“對!一起去!”
“學校不管,就去找媒體曝光,還就不信了,現在都什麽時代了,能讓他稱王稱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