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這點小事,老夫懶得計較。

字數:4349   加入書籤

A+A-


    李承乾目光掃過眾人,語氣轉為凝重。
    “諸卿切記,我等所為,非為刁難,非為黨爭,乃為肅正紀綱,明晰法度。一切言行,皆需出於公心,合乎禮法。”
    “問詢需切中要害,駁議需有理有據。要讓朝野上下看到,東宮議政,非是虛應故事,而是實實在在為朝廷查漏補缺,維護綱紀之嚴肅!”
    “臣等明白!”四人齊聲應諾。
    議事既畢,眾人退出偏殿,各自下去準備。
    李承乾獨自坐了片刻,嘴角緩緩勾起一絲冷冽的弧度。
    他知道,箭已上弦。
    翌日,東宮顯德殿。
    依照新製,部分常朝政務摘要及需議事項已送至東宮。
    今日議題,恰有吏部呈報的若幹官員年度考功優等複核,以及兵部關於安西都護府下屬兩名折衝都尉調動的建議。
    李承乾端坐殿上,下方除了東宮屬官,還有被傳召前來接受問詢的吏部考功司郎中和兵部職方司郎中。
    氣氛從一開始就顯得有些凝重。
    首先議及吏部考功。
    當念到某位關中畿縣縣令連續三年考功皆為上上時,李承乾並未像往常一樣簡單聽過就算,而是示意趙弘智發言。
    趙弘智手持相關文書,起身向吏部郎中詢問道:“敢問郎中,此縣令連續三年考績上上,依據為何?其任內戶口增益幾何?墾田數目可有明細?獄訟是否清明?有無特別政績堪為表率?”
    “據《考課令》,撫育有方,戶口增益為上考,清慎明著,公平可稱為中上。”
    “其文書所載,多為勸課農桑,頗有成效、處事公允等泛泛之詞,未見具體政績及顯著事功,何以連續評定上上?是否合乎考功之製?”
    他一連串的問題,引經據典,直指核心。
    那吏部郎中顯然沒料到東宮會問得如此細致,額角微微見汗,支吾著試圖用“風評甚佳”、“上官舉薦”等理由搪塞。
    李承乾適時開口,聲音平和卻帶著壓力。
    “朝廷設考功之法,旨在激濁揚清,賞罰分明。若標準模糊,僅憑風評,則何以服眾?何以體現公平?”
    “此例若開,恐傷天下實幹官吏之心。此份考功複核,暫且擱下,請吏部補充詳實數據、列舉具體事功後,再行呈報。”
    他沒有直接否定,而是要求。
    補充材料,合情合理,吏部郎中無法反駁,隻得訕訕領命。
    輪到兵部議題時,賀蘭楚石率先發難。
    他針對兵部提議調任的一名折衝都尉,提出質疑。
    “據職方司所呈,此員原駐守河西,善守不善攻,今調往安西某前沿軍鎮,該鎮近年時有小股遊騎擾邊,需主動出擊清剿。”
    “以守城之將,置於需進取之地,是否人地相宜?兵部考量其調任,是基於其以往守城之功,還是評估其具備出擊之能?可有其騎射、野戰操演之考評記錄?”
    兵部職方司郎中被問得一愣,調任考量往往涉及多方因素,甚至包括人際關係、派係平衡,有些確實難以擺在明麵上細說。
    他試圖強調該都尉經驗豐富、忠誠可靠。
    賀蘭楚石不為所動,語氣冷硬。
    “邊鎮將領調遣,關乎邊境安全,非同小可。豈能僅以經驗、忠誠概之?”
    “若無具體能力匹配之證據,此調令恐欠穩妥。依末將看,亦當暫緩,請兵部重新審議,或另舉薦更合適人選,並附具其勝任之明確理由。”
    李承乾端坐上方,靜靜聽著屬官們的質詢,偶爾在關鍵處微微頷首,表示支持。
    他自始至終,沒有說一句帶有個人情緒的話,所有的質疑都圍繞著“製度”、“程序”、“勝任能力”展開。
    然而,那無形的壓力,卻讓兩位部司郎中如坐針氈。
    他們代表的不僅是自己,更是身後的尚書省、乃至宰相們。
    東宮這番突如其來的認真,打亂了他們慣常的節奏。
    幾乎在同一時間,東宮詹事府的數份奏疏也送達了中書省和門下省。
    這些奏疏以東宮屬官的名義,對幾項正在流程中的人事任命和政策調整提出了有理有據的駁議。
    所針對的,赫然都是昨日在朝堂上反對太子最為賣力的那些大臣所關聯的事項!
    消息如同長了翅膀,迅速傳遍朝堂。
    太子的報複行動,瞬間在長安朝野引起了巨大的震動!
    “聽說了嗎?太子今日將兵部、吏部的幾位官員叫去東宮,好一頓詰問!”
    “何止!東宮連上數道駁議,直接把崔中丞侄子的縣令任命、還有房相門下一位侍郎推動的漕運修改章程給攔下了!”
    “我的天!太子殿下這是……瘋了不成?如此四麵樹敵!”
    “我看不像瘋,你瞧他出手,每一下都打在關節上,挑的都是些對方理虧又不好明說的事情。”
    “而且全是依著規矩來,用的是聽政議事的權力,讓你挑不出大錯!”
    “這報複……來得太快了!範圍也太廣了!兵部、吏部、甚至連禦史台的人都捎帶上了!曆朝曆代,哪位太子受過這等氣後,能如此迅速、如此精準地反擊回去?”
    底層和中層的官員們議論紛紛,大部分人覺得太子是被逼急了,行為失控,是在自取滅亡。
    但也有一些嗅覺敏銳的精明之輩,從中看出了不一樣的門道。
    “高明啊!”一位在鴻臚寺任職的老侍郎撚著胡須,對身旁的友人低語。
    “太子此舉,看似莽撞,實則深得權謀之道啊。”
    “他不糾纏於西州一隅之爭,而是直接將戰火引到對手的腹地。此舉一在立威,二在劃界,告訴所有人,太子並非可隨意拿捏之輩。”
    “更重要的是,”友人補充道。
    “他選擇的目標分散,讓李積、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無法聯手反擊。”
    “他們若為一個侄子的官職、或一項無關大局的政策修改,就聯合起來對抗儲君,那在陛下眼裏成了什麽?豈不是坐實了結黨營私、無視君父?”
    英國公府,李積聽著兵部下屬的匯報,麵色沉靜如水,手指輕輕敲著桌麵。
    下屬稟報完畢,垂手恭立,大氣不敢出。
    良久,李積輕哼一聲,語氣裏帶著幾分沙場老將特有的不屑。
    “哼,就按太子的意思改。這點小事,老夫懶得計較。”
    他揮退下屬,獨自沉吟,眼中銳光一閃。
    “且看這毛頭小子下一步還能挑什麽毛病?”
    “這次便不與你計較,若有下次……哼,莫怪老夫不給東宮留顏麵!”
    趙國公府,長孫無忌聽完幕僚的敘述,臉上波瀾不驚,隻是淡淡地笑了笑,仿佛一切盡在預料之中。
    “既然太子殿下有此雅興,那就按東宮的意圖辦理吧。”
    他語氣平和,聽不出絲毫情緒。
    待幕僚退下,他端起茶杯,眸色轉深。
    “如此精準老辣。看來,是背後那位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