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軍部的煩惱
字數:5422 加入書籤
時間一點點過去,七月,京都。
軍部會議室裏的氣氛有些凝重。
這是一次關於南方前線作戰經驗總結及後續裝備需求的高級別會議。
與會者級別很高,彌漫的煙霧和茶杯裏升騰的熱氣,都難以化解大家眉宇間的沉肅。
戰線雖然穩定下來,進入了輪戰練兵階段,但前期戰鬥暴露出很多問題,需要盡快解決。
一位來自前線指揮部的軍官,皮膚黝黑,正在做匯報:
“首長,各位領導,部隊輪戰以來,戰士們的戰鬥技能和意誌品質得到了極大鍛煉,但有一個問題非常突出,嚴重製約了我們的夜間作戰效能,甚至導致了不必要的傷亡!”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在場的高級將領們,加重了語氣:“就是夜間觀察能力太差!幾乎等於零!”
“南方地形複雜,叢林、山嶽居多,敵人尤其擅長利用夜色和複雜地形進行滲透、偷襲和構築隱蔽火力點。”
“我們的戰士,在夜間幾乎成了瞎子!隻能靠耳朵聽,靠經驗猜,非常被動!很多時候,敵人摸到很近的距離才能發現,甚至發生了哨兵被摸掉、小股部隊夜間遭遇戰吃虧的情況!”
他拿起一份調查報告:“這是各部隊反饋上來的統計,超過八成的一線指戰員強烈呼籲,必須盡快裝備有效的夜間觀察器材!否則,夜間戰場主動權永遠掌握在敵人手裏!”
主持會議的首長麵色嚴峻,手指在桌上輕輕敲擊著,目光轉向了坐在一側的總裝備部部長李振華:“振華同誌,裝備方麵的情況怎麽樣?我們有沒有可以馬上拿出來的夜視裝備?”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李振華身上。李振華感到肩頭壓力驟增,他清了清嗓子,如實匯報:
“首長,各位同誌,目前我們裝備部隊的,主要是仿製蘇式的主動紅外夜視儀。這種設備自身需要攜帶一個紅外探照燈,用於發射不可見光,通過接收反射光進行成像。”
他話鋒一轉,指出了關鍵缺陷:“但是它的缺點非常致命:一是體積重量大,不便攜;二是作用距離近,效果受天氣影響大;最要命的是第三點——它那個紅外探照燈。”
“雖然人眼看不見,但對方的紅外偵測設備卻能輕易發現!等於在黑夜中給自己點了個明燈,極易暴露目標!
“前線部隊反映,這玩意兒在實戰中用處不大,有時候反而成了累贅和危險源。”
這時,一位參謀部門的同誌插話道:“部長,我最近看到一些外軍資料,提到M國等西方國家,似乎已經裝備了一種新型的‘微光夜視儀’,利用夜晚的微弱星光月光就能成像,自身不發光,隱蔽性極佳!我們能不能……”
李振華點了點頭,接過話頭:“這位同誌說的沒錯。微光夜視技術,確實是未來夜戰裝備的發展方向。”
他語氣變得無奈:“但是微光夜視儀的研發,難度極大,它不像步槍火箭筒,我們想辦法逆向工程、吃透技術還能仿製。”
“它的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極少數國家手裏,對我們嚴格封鎖。”
李部長開始詳細解釋難點:“微光夜視儀的核心,在於其‘像增強器’,尤其是關鍵的三級乃至多級像增強管技術!”他一邊說,一邊用手比劃著:
“它的工作原理,是將極其微弱的光子,通過光電陰極轉換成電子,這些電子在真空中被高壓電場加速、聚焦,撞擊到下一級的熒光屏上,激發出更多的光子,實現第一次放大。”
“然後,這個過程重複兩到三次,進行級聯放大,最終才能將微弱到人眼無法察覺的光線,增強到足以看清景物的亮度!”
“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目前都是世界級的難題!”李振華掰著手指頭數:
“第一,光電陰極材料。需要有極高的光電轉換效率,能將極微弱的光子高效地變成電子。”
“目前已知最先進的是S25係列陰極,其配方和製備工藝是絕密,我們連樣品都很難搞到,基礎研究幾乎從零開始。”
“第二,微通道板(MCP),這是一片布滿數百萬個微小通道(孔徑僅幾微米)的玻璃盤,通道內壁具有二次電子發射特性。”
“電子進入通道後,在高壓下與壁碰撞,產生雪崩式的電子倍增。”
“這玩意兒的製作,涉及超精密微細加工和表麵處理,我們的工藝水平遠遠達不到要求!成品率、均勻性、壽命都是大問題。”
“第三,高壓電源和真空封裝。整個像增強管需要在極高的真空度下工作,內部電壓高達幾千甚至上萬伏特!還要保證體積小巧、穩定可靠、功耗低。”
李部長繼續道,“還有最為關鍵的光學係統,為了收集更多光線,需要大孔徑、高透光率的物鏡。”
“為了適配人眼和像增強器,需要複雜的目鏡和中繼透鏡組。這些非球麵鏡片的設計、加工、鍍膜,對材料學和光學加工精度要求極高,我們現有的光學廠很難勝任。”
“可以說,微光夜視儀是多個尖端領域的集大成者,以我們目前的工業基礎和科研實力,短期內攻克……難度非常大,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且時間周期會很長。”
會議室內一片沉寂,李振華一頓專業分析,像一盆冷水,澆熄了眾人剛剛燃起的希望。
大家都明白,李部長是搞技術出身,剛剛的話也不是推諉,而是陳述了一個殘酷的現實。
首長沉默良久,用力掐滅了手中的煙頭,目光銳利地看向李振華,語氣不容置疑:
“振華同誌,困難,我清楚。但是,戰士們在流血,夜間被動挨打的局麵必須改變!我們不能因為難就不搞!M國人能搞出來,我們中國人就一定也能搞出來!無非是時間問題,無非是代價問題!”
他站起身,斬釘截鐵地下達了命令:
“還是那句話,總部會全力支持!要人給人,要錢給錢,要設備給設備!”
“你回去後,立刻組織力量,成立專項攻關組!不管用什麽辦法,集中全國最優秀的科研力量,給我啃下這塊硬骨頭!”
“我的要求隻有一個:盡快!越快越好!我要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看到我們自己的微光夜視儀裝備到前線戰士手中!”
“是!首長!堅決完成任務!”李振華起身立正,聲音洪亮,但內心卻沉甸甸的。
散會後,李振華回到自己的辦公室,他憂心忡忡地坐在椅子上。
他何嚐不想盡快?但技術壁壘豈是朝夕可破?
他拿起桌上的紅色保密電話,決定摸一摸清國內相關單位的底數,他首先撥通了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
“喂,老周嗎?我李振華。長話短說,總部剛下了死命令,要我們盡快搞出微光夜視儀……對,就是那種利用微弱光源的。”
“你們那邊,相關的基礎研究到什麽程度了?像增強管,特別是三級放大的,有眉目嗎?”
電話那頭,中科院的周主任聲音帶著苦澀:“李部長,不瞞您說,我們幾個相關的研究所,確實一直在跟蹤這方麵技術。”
“但……太難了。光電陰極的量子效率一直上不去,微通道板的通道刻蝕和二次發射塗層技術瓶頸突破不了,實驗室裏做出的單級樣管,增益低、噪聲大、壽命短,距離實用差得太遠。”
“三級聯?目前連可靠的單級都還沒完全搞定,更別說級聯的技術和工藝了……基礎太薄弱了。”
李振華的心沉了一下,又接連撥通了電子工業部下屬的重點器件研究所、兵器工業部所屬的光電研究所等幾個可能涉及此領域的單位。
得到的回複大同小異,基本上一致:
“李部長,我們知道微光夜視的重要性,但核心元器件,特別是高性能的像增強器,國內目前……幾乎是空白。”
“光學係統還好說一點,可以集中力量攻關一下鏡片。但心髒部分——像增強管,我們實在無能為力。”
“相關的論文資料都很少,西方封鎖得很死。我們現在的水平,恐怕連人家第一代產品的邊都還沒摸到……”
一個個電話打出去,李振華的心情越來越沉重。
情況比他預想的還要糟糕。各個單位並非不努力,而是這項技術確實超越了現在國內大多數科研機構的能力邊界。
大家普遍停留在理論跟蹤和極其初級的實驗室探索階段,距離工程化、產品化,還有十萬八千裏。
放下最後一個電話,李振華靠在椅背上,揉了揉發脹的太陽穴。
窗外,夕陽西下,將天空染成一片橘紅,但他的內心卻充滿了焦慮,前線戰士的需求刻不容緩,可技術上的鴻溝卻這麽大。
難道真的沒有辦法了嗎?
他的目光無意識地掃過桌上一份剛剛送來的簡報,是關於紅星機械廠近況的,其中提到了林默帶領新招錄的大學生開始了基礎培訓和一些前瞻性預研……
一個念頭如同火花般在他腦中閃過:
林默?
在前兩次科研任務中,他似乎總有一些超前的想法……可是,微光夜視儀?
這個小玩意兒可比火箭筒和新型炸藥要複雜無數倍!
連專業院所都束手無策,他一個地方小所………
想到這裏,李振華搖了搖頭,似乎覺得這個想法有些不切實際。
不過當所有的常規路徑都顯得希望渺茫時,這絲微弱的可能性,反而在他心中悄然種下。
思慮片刻,李振華還是決定先讓相關部門盡全力組織攻關。
同時……可以找個機會,和林默簡單的溝通一下,看看有沒有什麽值得一聽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