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有功則賞,有忠則賞(求追讀)
字數:6000 加入書籤
二月初八,科舉開考。
黎明未起,大明宮籠罩在一片黑暗當中。
無數的侍衛,禁軍,內外侍從,卻早已經全部清醒了過來,小心的動作。
一身綠衣金甲的韋諒,手按刀柄跟著薛暢身後,等在了紫宸門外,他的腦海中卻在不停的回想昨日的廝殺。
數百騎兵前突後奔,衝鋒掠殺,全都在他一言命令之下。
這種感覺很不一樣。
殺人的感覺很不一樣。
很舒服。
韋諒淡漠微微抬頭,看向了紫宸門後的九重宮闕。
就在這個時候,紫宸門“吱呀”一聲打了開來。
隨即,一身赤黃色袞龍袍的皇帝李隆基,坐在禦輦上,側身托著下顎,從紫宸門而出。
韋諒瞬間低頭行禮。
等到禦輦到身前,左右千牛衛整齊劃一的同時轉身,隨在薛暢身後,緊跟護衛前行。
薛暢就跟在皇帝身體左側。
李隆基坐在禦輦上,側身看了薛暢一眼,然後看向了後方的韋諒,然後輕輕勾手。
薛暢一愣,但瞬間就向左踏了一步。
韋諒也在同一時間反應過來,向前一步,然後走到了禦輦旁邊,輕輕躬身道:“聖人!”
禦輦步緩了下來,李隆基目光落在韋諒身上,輕聲道:“聽說卿昨日率三百騎滅一百大食騎兵,而一無損傷?”
皇帝一句話,在場眾人的目光全都訝異的落在韋諒身上。
大食,騎兵。
如今在西域,大唐最大的敵人不是吐蕃,而是大食。
自從大食滅波斯之後,經過近百年的吞並,他們已經徹底在波斯站穩腳跟,然後開始窺伺西域。
大食騎兵在西域和大唐不隻一次交手,即便是在長安,而已知道大食騎兵的難纏。
韋諒在長安率三百騎兵滅一百大食騎兵,在場很多人都能做得到,但一無損傷就難了。
麵對皇帝的問題,韋諒躬身道:“臣是滅了一百由大食人組成騎兵,而一無損失,不過不是率三百騎兵,而是三百騎兵加一千左衛騎兵,適當計算,合理調動,方得一無損傷。”
李隆基目光不由得一挑,大感興趣。
韋諒雖然說那不過是一百大食人組成的騎兵,也將一千左衛騎兵拉了進來,看似謙遜,分擔功勞,但實際上卻是在說自己將三百騎兵和一千左衛全部都算計其中。
合理調動,最後方有不傷一兵一卒的戰績。
這樣的能力,如果是放在軍中郎將中郎將一級,根本就不值得誇耀,甚至損傷一兵一卒,都會被人笑話,但韋諒不過是一個千牛備身,臨時指揮,這樣的能力就難得了。
“所謂兵法,其實不過是以強淩弱,以多欺少,以實擊虛,以快打慢。”李隆基看向韋諒,道:“愛卿說的這話,可真是深得精髓啊!”
“謝陛下誇獎!”韋諒神色認真的躬身,人依舊平靜。
李隆基看到韋諒這幅模樣,心中十分的滿意。
韋諒能力非凡,這是他早就確定的,加上他年紀輕,心性未定,也是他培養韋諒的原因之一。
同樣的,讓李隆基更滿意的,是韋諒在這件事中的抉擇。
要知道,這一次刺殺李林甫,背後隱約藏著廢太子李瑛殘黨,這些人是李林甫的大敵。
同樣,李林甫和太子李亨的關係也不好。
韋諒是太子的內侄,雖然也是李林甫的外甥,但孰親孰遠還是能分的出來的。
然而,在該給李林甫添亂子的時候,他出手幫忙,但在最後更進一步的時候,他卻選擇了抽身。
是的,抽身。
昨夜斬殺一百大食騎兵之後,李林甫便悍然調動金吾衛,還有刑部和大理寺,京兆府以及長安萬年縣,徹底封了薩寶府,對裏麵展開最全麵的搜查,查察更深的幕後真凶。
但這個時候,韋諒卻放下一切不管了,直接回了家,第二日便重新回宮中宿衛。
就好像李林甫刺殺案,在他這裏已經徹底的結束了。
他一點也沒有想要借之前的功勞和李林甫加深關係的打算。
這才旁人眼裏看上去有些莫名和不解,但在李隆基的眼裏,一切卻非常的清晰。
韋諒在和右相府拉開距離。
他既不因太子的事情,而給李林甫添亂,也沒有因為做了一點功勞,就去以此和李林甫加深關係,就像是他之前做的一切,不過是在做自己份內的職責罷了。
韋諒是被高力士派到右相府監察案子的調查進度的。
他奉的是高力士的命令,就等於是在奉李隆基的命令。
在他的眼裏,右相和太子實際上都不是最重要的,皇帝之令,才是最重要的。
他對於皇帝的忠誠,要勝於和太子和右相的任何關係。
坐在禦輦之上,李隆基異常滿意的回過身。
很好,功勞記下了。
韋諒也沒有退回到自己原本的位置,就這麽護送李隆基來到了含元殿。
……
含元殿,氣象恢宏。
自從開元以來,這裏就是帝國第一正殿。
在人心當中的位置要在太極殿和興慶殿之上。
韋諒一身綠衣金甲,手按千牛刀,站立丹陛左側,目光默然的看向前方。
大殿之中,右相、兵部尚書牛仙客,刑部尚書、禦史大夫李適之,戶部尚書陸景融,工部尚書裴伷先,還有九寺寺卿,諸侍郎,少卿,朝中四品以上官員全部站立兩側。
左相、吏部尚書李林甫,手捧一隻黑底金絲方匣,神色肅然的遞給高力士,高力士轉身走上丹陛,遞給皇帝李隆基。
禮部尚書席豫,帶著三名禮部官員站在李林甫身後,等待皇帝確定最後的科舉試題。
韋諒目光雖然看不到丹陛之上,但卻能清楚的聽到皇帝翻閱考試試題的聲音。
科舉禮部試,也叫省試,題目並不是由皇帝所出,而是禮部出題之後,一直嚴格保存,在科舉當日,也就是今日,由宰相親領,祭祀太廟之後,然後才交到皇帝手中。
由皇帝確認無誤之後,然後送到考場。
一般,皇帝是不會更改禮部的考題。
當然,偶爾皇帝動心,改一改策論,也是可以的,但皇帝不經常做,因為那樣,還不如皇帝直接殿試。
不過李隆基總共也沒有進行過幾次殿試。
有意思的是在開元二十四年的時候,科舉省試是掌握在吏部手裏的,但因為當時吏部考功員外郎李昂和學生李權在考場爭論,最後皇帝得出,吏部執掌省試,無法德服天下士子,所以將科舉省試,從吏部轉至禮部。
更有意思的,是當年的吏部尚書是中書令張九齡兼任,而那個時候的禮部尚書,是同中書門下三品的李林甫。
最最有意思的,是李昂在搞砸了吏部省試之後,很快升任禮部侍郎,同樣執掌省試。
後來李林甫執掌吏部,李昂從禮部侍郎調任吏部侍郎,同時在去年病逝。
韋諒站立在含元殿中,神色平靜。
這並不是他第一次親自感受到朝廷高層政治鬥爭的激烈和風雲詭譎,這些,遠沒有太宗一朝的風清雲和。
這些和丹陛上那位權力欲極重的皇帝,有極大的關係。
“哢”的一聲輕響,李隆基合上了黑匣,然後遞交給高力士,同時說道:“便如此吧。”
李林甫,席豫,還有其他兩名禮部官員同時拱手道:“臣等領旨。”
李隆基的目光從李林甫和席豫身上掠過,落在禮部侍郎韋陟的身上,他認真道:“韋卿,今年的科舉,就都交給你了。”
“臣領旨,謝陛下。”韋陟肅然拱手。
韋諒站在一側,神色莊重。
禮部侍郎韋陟,前相韋安石之子,出身京兆韋氏鄖公房,是整個京兆韋氏在中樞重量級的重臣之一,執掌科舉禮部試。
韋安石是武後末年到開元之前的宰相,由前相蘇良嗣一手推薦,韋安石和韋諒的祖父韋元珪是同族兄弟,所以韋陟實際上是韋諒的同族叔父。
隻不過相比於他們彭城公房,鄖公房和中宗李顯的皇後韋氏是同一房,當年他們好不容易才從李隆基誅諸韋之事中脫身,所以多年來行事,一直謹慎。
韋家諸房子弟也是如此,在長安城中,彼此往來並不是很多,真有什麽事情,也是回城外韋曲祖宅商量。
韋陟這些年因能授試、靈活鑒才,極授李隆基的重視,又因為他和太子府幾乎沒有往來,所以更受信任。
韋諒輕輕低頭,京兆韋氏經曆了韋皇後之事,近些年雖然在崛起,但實際上都在小心翼翼的行事。
韋諒心中一陣歎息,然而即便是如此,在四年後,整個宗族,還是受到了太子府的牽連。
如今,更需小心。
……
丹陛之上,李隆基看著韋陟接過黑底金絲方匣,然後看向一側,開口道:“薛卿。”
薛暢按刀從丹陛左側走了出來,轟然應聲道:“陛下!”
“你帶人護送韋卿和試題到貢院,監護考題。”李隆基一手放在禦案上,淡淡的開口。
“喏!”薛暢拱手,然後朝著兩側招手。
韋諒,薛曲,程若水,裴玄毅四人同時站出拱手。
韋陟的目光落在了韋諒身上,眼中忍不住的驚訝。
韋諒眼底也是如此。
李隆基端坐在丹陛上,滿意的看著這一切。
有功則賞。
有忠則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