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道蘊初識

字數:2399   加入書籤

A+A-


    大比帶來的波瀾漸漸平息,華山派恢複了往日的秩序。陳實的生活也回到了固有的軌道:藥堂當值,修煉內功與長拳,以及……多了一項全新的功課。
    那日之後,王執事並未立刻再提下山巡診之事,仿佛那隻是隨口一提。但陳實卻將此言牢牢刻在心裏,他知道,機會隻留給有準備的人。除了更加刻苦地溫習方劑、辨析藥性,他開始有意識地觀察和思考一些之前忽略的東西。
    這一日,他在幫王執事整理一批剛從山下購回的藥材時,注意到王執事在處理幾味性質猛烈的礦物藥時,手法格外輕柔,口中似乎還低聲念誦著什麽。
    “王師,您這是……?”陳實忍不住好奇問道。
    王執事動作未停,淡淡道:“金石之藥,其性燥烈,如人之心火。處理時需心存平和,意守丹田,以自身之‘靜’,製藥材之‘動’,方能引其藥性,而不傷其根本。此乃‘降龍伏虎’之微意,亦是水火既濟之理。”
    陳實心中一動。這已不僅僅是醫術,其中似乎蘊含著更深的道理。“降龍伏虎”、“水火既濟”,這些詞匯他隱約有些印象,似乎與道家修行息息相關。
    “弟子愚鈍,請王師詳解。”
    王執事瞥了他一眼,將處理好的藥材放入藥櫃,緩緩道:“我華山派源出全真,乃玄門正宗。醫道也好,武道也罷,其根基,皆在道法自然,陰陽平衡。你修習的《全真大道歌》,其總綱‘抱元守一’,便是道家根本。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終究是空中樓閣。”
    他走到書案前,取出一本薄薄的、紙張泛黃的小冊子,遞給陳實。
    “這是《清靜經》與《陰符經》的抄本,乃入門必讀。閑暇時多看看,不必強求盡解,但需常存心中,細細體味。對你理解內功心法,乃至日後行醫用藥,皆有裨益。”
    陳實雙手接過,觸手隻覺得那冊子古舊,卻帶著一種沉靜的力量。他恭敬道:“謝王師賜經,弟子定當用心研讀。”
    自此,陳實的夜晚又多了一項內容。在完成內功修煉和拳法練習後,他會在燈下展開那兩卷經書。
    《清靜經》言:“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文字玄奧,初讀時隻覺得雲山霧罩。但他有前世的邏輯思維打底,更有近期修煉內功的切身感受,便嚐試著將經義與自身體驗相印證。
    “清靜無為”,是否就如同他打坐時追求的“心神空明,雜念不生”?
    “降伏其心”,是否就如同他需要克製急於求成的念頭,遵循內息自然運行的規律?
    那“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的《陰符經》,更是讓他聯想到內力運轉中,不同經脈屬性的相輔相成,以及拳法中剛柔、動靜的轉換。
    這些理解或許淺薄,甚至可能存在偏差,但一種全新的視角,正在他麵前緩緩打開。他不再僅僅將內功心法視為一套行氣路線,而是開始思考其背後“道”的體現。
    數日後的傳功閣例行指點的日子。趙執事在考教完陳實的內功進展後,古板的臉上露出一絲微不可查的訝異。
    “嗯,氣息較之前更為凝練,運轉也少了許多滯澀。看來大比觀摩,於你並非虛觀。”趙執事難得地多說了幾句,“《全真大道歌》第二層‘通絡’,旨在打通十二正經,使內息如溪流匯川,循環往複。你可知,為何心法要強調‘意隨氣走,勿忘勿助’?”
    陳實思索片刻,結合近日讀經的體會,謹慎答道:“回執事,弟子淺見。內息如同天地間自然流動之氣,有其自身規律。‘意隨氣走’是順應其勢,如同‘道法自然’;‘勿忘’是保持靈台清明,知其所蹤;‘勿助’則是戒除躁進,不強求,不拔苗,方能不傷經脈,穩固根基。”
    趙執事聞言,目光在陳實臉上停留了片刻,緩緩點頭:“能以經義解心法,雖見解尚淺,路子卻是不錯。看來王師弟給你開了小灶。”他語氣依舊嚴肅,但眼神中卻多了一分認可,“記住此心,繼續打磨。根基越厚,日後方能承載越多。”
    走出傳功閣,陳實心中一片澄明。冬日的陽光透過光禿的枝椏灑下,在他身上投下斑駁的光影。他感覺到,一條更為深邃、也更貼近這個世界本質的修行之路,正在他腳下緩緩延伸。
    醫藥,武道,道法。
    這三者不再是彼此孤立的碎片,而是開始隱隱交織,構成了他在這個時代安身立命、探索前路的完整圖景。下山巡診的期待,也因這份內在的充實,而少了幾分忐忑,多了幾分沉靜的準備。
    他知道,臘月過後,便是新春。無論是對他個人,還是對於潛流暗湧的華山,新的一年,都意味著新的變化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