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給老作家麵子,給新作家錢

字數:5778   加入書籤

A+A-


    鍾山所寫的《神鞭》的故事,取材於馮冀才的同名小說。
    不過鍾山還是根據自己的理解,融合前世看過的影視作品進行了一番修改。
    故事發生於清末民初的津門。
    主人公叫做傻二,原本是一個樸實憨厚的普通青年,卻有著一頭烏黑油亮、粗壯出眾的大辮子。
    這辮子不僅是他獨特的外貌標誌,更是他祖傳而來的獨特“武器”,以“辮”為“鞭”,往往一動腦袋,辮子飛起,“啪”地一聲就把東西打得粉碎。
    如此強大的攻擊力,久之就被傳成了“神鞭”。
    故事的一開始,是在海神娘娘“出巡散福”的“皇會”上。
    這個“皇會”三教九流齊出動,各種行會自展絕活,活脫脫民間的名利場。
    其中最出挑的是鹽務官員展老爺新娶的小老婆飛來鳳。
    她在現場炫富、誇耀身份,迎著各路行會挨個打賞,刷成了榜一大姐。
    誰知這位從良的“小老婆”恰好遇到了昔日的舊情人、津門馳名潑皮玻璃花。
    後者故意在現場大鬧,專為其“添堵”。
    玻璃花人如其名,一隻眼是玻璃球模樣,是津門混不吝的青皮,愣是把所有上前攔解的人都罵了回去。
    誰知一個賣豆腐的青年傻二打抱不平,露出了他的辮子。
    傻二用頭上一條粗黑油亮、如碼頭大纜繩般的大辮子,打掉了玻璃花的氣焰。
    玻璃花跌不起份兒,後來又遍尋各路高手要整治傻二,誰知反而成了傻二成名的階梯。
    神彈手戴奎一、“津門祖師爺”索天響,東洋武士佐藤秀郎一一折在傻二手中,“神鞭”自此威震津門,成了痛打洋人的民族英雄。
    名揚津門的傻二並不喜歡忽如其來的青睞,他隻想著繼續賣豆腐,當老百姓,可是時代不會讓他置身事外。
    在參加義和團的劉四叔邀請下,傻二加入了義和團,一起打洋人,他在辮子裏插了護身符,恍惚間真以為辮子刀槍不入。
    可等到義和團和“洋毛子”戰鬥時,傻二卻看到了義和團戰士的武功不敵洋槍洋炮,自己的辮子也被洋人的槍子打斷。
    盡管後來他又借著宮廷秘方,重新養出了旺盛的頭發,但在他的心裏,這根“神鞭”已經徹底斷了:洋人的槍彈確實讓他膽戰心驚。
    到了民國,玻璃花混上了軍服,為報惡氣,他領人把傻二的嶽父的辮子剪掉,再尋傻二時,已經不見蹤影。
    一年之後,一日,玻璃花在路上休息,正要抽煙,忽然一聲槍響,手中煙卷被打爛,他再次遇到傻二。
    原來,傻二已經剪掉了“神鞭”,再一次把祖上傳下來的功夫進行了變革,成為北伐軍隊中“雙手打槍,指哪打哪”的神槍手。
    故事至此終結。
    嚴格來說,《神鞭》是個武俠故事,這也是鍾山一開始打算把這部小說寄給《故事會》的原因。
    鍾山重寫的《神鞭》故事緊湊,哪怕匯聚了多個精彩場麵,也隻有五萬一千多字。
    不過其內裏講述的自我革新的道理,卻也讓埋頭閱讀的何其誌覺得頗有味道。
    “祖宗的東西再好,該割的時候就得割!鞭剪了,神留著!”
    何其誌念著小說末尾傻二的話,嘖嘖稱奇。
    他抬頭看著一旁的鍾山。
    “讀你這部《神鞭》,我忽然想起了老舍先生的那部《斷魂槍》。看起來寫的是武林故事,實際上講的其實都是人在麵臨時代變化時候的選擇。”
    “斷魂槍裏的沙子龍,是個理想主義者。他不傳槍法,是因為他知道武功再高也打不過槍炮,不傳是不願意讓人糟蹋了東西,但也有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淒涼。
    “而《神鞭》裏的這個傻二卻更進一步,武功無用,那就不用!世代傳下來的辮子功沒了,那就沒了!但是自我革新、反抗外侮的精神,決不能丟!”
    鍾山聽著何其誌一番洋洋灑灑的論述,不由得拍手稱讚。
    這要是考閱讀理解,何其誌絕對能拿滿分。
    旁邊的梁秉鯤聽著何其誌說得熱鬧,忍不住也湊過來嚷嚷。
    “怎麽樣,我就說吧!把這種水平的小說寄到《故事會》幹嘛,就該寄到正經的文學期刊去!”
    不過鍾山卻聳聳肩,“可是《故事會》給的更多啊。”
    “不一定吧!”
    藍因海從辦公桌旁站起來,湊到何其誌身後為其揉著肩膀。
    “《當代》後麵可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啊!是不是,何編輯?”
    何其誌尬笑一聲,心想你們三個怎麽一唱一和的?
    不過無論局麵如何,何其誌的內心確實是不願意放棄眼前這部作品的。
    身為編輯的他能夠敏銳察覺到其中的文學價值,這要是錯過去了,回去自家主編老秦肯定要給他上壓力。
    此時,他不由得想起了編輯部主任龍時暉跟他說過的話。
    編輯組稿法則第一條:給老作家麵子,給新作家錢。
    他果斷拍板,“那就千字七塊!小說、劇本,《當代》都要了!鍾編劇,你就等我的好消息吧!”
    如此結果,自然是皆大歡喜,鍾山幹脆把兩份話劇的複印稿和《神鞭》的手稿統統裝到一起,湊成了沉甸甸的一摞,交到了何其誌的手中。
    下了樓,望著興衝衝地蹬車離去的何其誌,老秦站在鍾山旁邊好奇道,“這人到底是幹嘛的?”
    鍾山聞言笑道,“他呀,散財童子!”
    說罷,他哼著歌上了樓。
    《法源寺》、《夕照街》兩部話劇加起來九萬字,再加上《神鞭》的五萬字,自己今天交給何其誌的稿子足有14萬字還多,按照千字七元的稿費,足有一千元!
    這可妥妥是筆大收入了。
    此時此刻,遠在滬上紹興路74號的《故事會》編輯部裏,吳複興忽然打了個噴嚏。
    吸著鼻子,他喃喃自語,“最近是不是天又涼了?”
    他扭頭看看日曆,“大後天就是元旦了,怎麽老鍾同誌一點消息也沒有?”
    ……
    1980年對於打工人來說,是個極其重要的年份。
    因為這一年開始,國家終於恢複了恢複春節休假製度,休假三天。
    至於公曆新年,也就是元旦這天,則照舊放假一天。
    元旦這一天下午,鍾友為催促著王蘊如和鍾山早早出了門。
    今天燕京大學搞元旦晚會,鍾小蘭要表演節目,鍾山的《法源寺》也要登上舞台,鍾友為這個老登想想就激動。
    仨人蹬著自行車頂著西北風一路前進,終於在下午四點趕到了燕京大學。
    學生元旦晚會舉辦地點在燕大的“大飯廳”。
    這個地方最早是學校為解決用餐問題,校在三角地附近修的臨時大棚,原計劃是五年之後拆除。
    誰知道五年之後又是五年,一晃就是快三十年過去。
    大飯廳逐年修繕,成了燕京大學裏的“忒休斯之船”,除了名字沒換,幾乎全換了。
    不過大飯廳嘛,“大”這個要點一直從未缺席。
    於是乎,除了吃飯之外,大飯廳什麽都幹,聽報告、開大會、放電影,學生們搬上板凳,往往在這裏一坐就是一天。
    鍾友為三人來到大飯廳門口的時候,早已在門口張望多時的鍾小蘭已經迎了上來。
    “快快快!”
    鍾小蘭伸手拽著親媽,招呼著鍾友為和鍾山,“我讓同學幫我占了兩把椅子,晚了就沒啦!”
    四人擠過逐漸擁擠的人群,走到一個角落時,鍾小蘭才發現同學占的椅子早就被人坐了。
    “小蘭不好意思,剛才我上廁所去了,回來座位就讓人坐了,占座的東西都放到一邊去了……”
    宿舍的女同學一臉沮喪,鍾小蘭則是一臉無奈。
    “這可怎麽辦?”
    幾人隻好另外尋找地方就坐,鍾山站在人群裏搜尋座位的時候,忽然發現不遠處有一個人在向他招手。
    正是鄭小龍。
    鍾山走過去招呼道,“話劇排好了吧?”
    “放心吧!”鄭小龍信心十足,“今天就讓你見識見識我的實力!”
    倆人聊了幾句,鄭小龍眼看鍾山眼神飄忽,好奇道,“你找什麽呢?”
    “找座位啊。”鍾山把剛才的情況略略講述,鄭小龍一拍大腿。
    “不就是仨座位嘛!這事兒包在我身上!我去找老張!讓他給你安排!”
    說罷他在人群裏擠出一條道來,風風火火地走了。
    此時,鍾友為跟王蘊如倆人在大飯廳尋摸了半天,隻在最後一排找到兩個空座。
    鍾友為猶豫道,“坐最後麵,能看見嗎?”
    王蘊如橫他一眼,指著前麵。
    “我倒是想坐第一排,行嗎?”
    此時第一排的座位大都還空著,不用說,那都是給人專門留下的座位。
    鍾友為頓時沒話了,王蘊如叮囑道,“後麵的人是肯定要站起來的,到時候咱們站在凳子上,差不多也看得清,你先占著這倆,我再去給鍾山找個板凳……”
    正說著,忽然聽到飯廳裏的喇叭響了起來。
    “鍾友為同誌,王蘊如同誌,請到前麵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