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鑄造艦規劃(三更)

字數:4072   加入書籤

A+A-


    經過全麵的技術升級後,陳瑜不僅更新了主武器係統,還對全身的探測陣列與輔助設備進行了係統性優化。
    此刻,三顆新獲得的伺服顱骨以三角陣型靜靜懸浮在他身側,它們配備的多光譜傳感器陣列持續掃描著周圍環境。
    這些精密裝置集成了高精度掃描、深空探測、實時數據分析以及戰鬥輔助與防禦功能,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移動感知網絡。
    那顆由昔日同窗顱骨改造的伺服顱骨同樣完成了重要升級。
    如今通過一組高強度數據纜線直接與陳瑜的脊髓接口相連,成為他外置的專用運算核心,專門負責處理複雜的跨維度計算與空間拓撲分析。
    在這支特別的隊伍護衛下,陳瑜踏入了沉寂已久的軌道船塢。
    護衛工作由伊格尼絲親自率領的近衛軍衛隊負責。
    這些精銳戰士身著重型動力甲,裝甲表麵蝕刻著複雜的機械禱文,頭盔上的光學傳感器在昏暗環境中閃爍著穩定的紅光。
    他們的裝備水準與戰鬥素養,在鑄造世界內部僅次於泰坦修會直屬的神機近衛軍。
    兩者僅在職能分工與儀式地位上存在差異,實戰能力實則不相上下。
    伊格尼絲本人如同沉默的戰爭機器,她的每一步都精準地保持在陳瑜側後方的最佳護衛位置,隨時準備應對任何潛在威脅。
    這座宏偉的建造設施曾是大遠征時期雄心壯誌的象征,如今卻顯得空曠而破敗。
    高達數公裏的穹頂上,近三分之一的照明單元已經失效,在布滿斑駁鏽跡的金屬地板上投下大片的陰影。
    空氣中彌漫著金屬氧化產生的微塵,潤滑劑幹涸後的刺鼻氣味,以及長期閑置特有的冰冷氣息。
    遠處偶爾傳來維修機仆作業時的敲擊聲,在廣闊的空間中激起空洞的回響。
    伊格尼絲做了個手勢,近衛軍立即散開形成警戒圈。
    他們的動力甲關節發出幾乎不可聞的液壓聲,顯示出精良的維護狀態。
    陳瑜在護衛隊的簇擁下繼續前行,伺服顱骨的掃描光束在黑暗中交錯舞動,將這座沉睡巨人的詳細狀況實時傳入他的感知係統。
    在監造大賢者的直接指令下,這座沉寂多年的軌道船塢正在經曆緩慢而艱難的重啟過程。
    幾隊清潔機仆沿著主要通道緩慢移動,它們磨損的刷具不斷刮擦著積攢了數十年的宇宙塵埃,在金屬地板上留下錯綜複雜的清潔軌跡。
    身著暗紅長袍的工程神甫們駕駛著維修平台,在巨大的結構骨架間穿行,仔細檢查著船塢基礎係統的運行狀態。
    零星的焊接火花不時在昏暗的空間中閃現,如同黑夜中短暫的螢火,映照出部分區域正在進行的維修作業。
    整個重啟工作還處於最基礎的階段——恢複能源供應、確保結構穩定、激活基礎的生命維持係統。
    空氣中回蕩著設備重啟時的低沉嗡鳴與偶爾響起的係統提示音,這些聲響在空曠的船塢中顯得格外清晰。
    盡管進度緩慢,但這些初步的作業至少讓這個被遺忘數十年的工業巨構重新恢複了最低限度的生機。
    在這片略顯雜亂的景象中央,那艘月級巡洋艦的未完成艦體靜靜懸浮在船塢的固定力場中,如同一個沉睡的金屬巨人。
    這是一艘原本計劃配屬給第七軍團探索艦隊的標準巡洋艦。
    在那個輝煌的遠征年代,這支艦隊尚未獲得“帝國海軍”的正式稱謂,直到基裏曼推行軍政改革後,凡人士兵組成的太空艦隊才被統一納入帝國海軍的編製體係。
    由於大叛亂的突然爆發,這艘戰艦的建造工程在百餘年前被迫中止。
    如今展現在眼前的僅完成了主體龍骨的鋪設和約百分之四十的主要結構組裝。
    艦體表麵仍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區域尚未安裝裝甲板,暴露出內部錯綜複雜的管線網絡、未完成的結構框架和等待安裝的係統模塊。
    幾個關鍵的武器平台基座空空如也,引擎接口處懸掛著未連接的能源導管。
    若要按照原設計完成建造,需要投入相當於重建半個次級鍛造廠的龐大資源,這正是一直以來工程停滯的主要原因。
    然而對陳瑜而言,這種“未完成”的狀態反而提供了難得的改造便利。
    這艘船最初的設計定位是凡人操作的探索艦,與機械神甫專用的鑄造艦存在根本差異。
    他計劃對其進行全麵重構。
    首要的改造是加裝完整的鑄造模塊,即艦載小型煆爐係統。
    這套標準配置使得鑄造艦能夠自主生產從單兵武器到大型機械在內的各類裝備,基本滿足帝國工業體係下的常規生產需求。
    武器係統也將全麵升級。
    相比帝國海軍相對保守的武裝配置,機械教的戰艦通常配備更強大的武器係統。
    以新星炮為例,這種在帝國海軍中屬於稀有裝備的重型武器,在機械教艦隊中隻能算是標準配置。
    其他關鍵係統如鳥卜儀陣列、虛空盾發生器、蓋勒力場和亞空間引擎等,雖然尚未安裝,但陳瑜已與監造大賢者達成協議,將全部采用機械教內部供應的高性能版本。
    在陳瑜的規劃藍圖中,一個位於艦體核心區域的專屬實驗室被賦予了最高優先級。
    這個高度隔絕的科研空間將采用多層防護設計,內外殼體之間填充了防掃描與防滲透的特殊材料。
    實驗室內部將配備完全獨立的能源係統,包括一套專用的等離子反應堆和多重備用電源,確保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維持其運轉。
    獨立的生命維持係統、內部通訊網絡和數據處理中心將使其成為一個真正自洽的科研堡壘。
    這個實驗室的核心使命是進行那些不容外界幹擾的敏感研究,特別是關於維度傳送儀的深度實驗。
    考慮到實驗可能帶來的不可預測風險,實驗室還設計了緊急隔離協議和多重安全封鎖機製。
    其結構強度足以承受內部中等規模的爆炸,同時具備將整個實驗室單元緊急拋射離艦的能力。
    除了這個核心實驗室外,整艘戰艦的其他空間也被精心規劃。
    護教軍營區將占據艦體中段的三個連續甲板,配備完整的訓練設施、武裝庫和兵營係統。
    毗鄰的新兵培育設施配備了人造子宮陣列和基因調製設備,能夠持續為護教軍補充兵員。
    裝備維護車間則分布在艦體前後關鍵位置,確保能夠快速響應各區域的裝備維護需求。
    站在船塢的觀察平台上,陳瑜的伺服顱骨持續掃描著未完工的艦體,將結構強度、空間分布和係統集成的實時數據傳送到他的思維核心。
    盡管眼前還隻是一副巨大的金屬骨架,暴露的線纜和未封閉的艙室顯得雜亂無章,但在他的邏輯推演中,這艘船已經呈現出清晰的未來圖景。
    一個集科研、軍事與生產功能於一體的移動基地,一個能夠跨越維度界限的探索平台。
    每一個管道走向、每一處裝甲接縫都在他的腦海中精確成型,隻待將藍圖轉化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