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仁政安民聚流散,秣馬厲兵迎八方
字數:3563 加入書籤
七月的山東,驕陽似火,炙烤著大地。本該是萬物繁茂的季節,卻因連年的花石綱、苛捐雜稅,以及如今四處燃起的戰火,使得無數百姓家園破碎,被迫踏上了流亡之路。通往梁山勢力範圍的各條道路上,開始出現三三兩兩,繼而成群結隊的流民。他們大多麵黃肌瘦,衣衫襤褸,步履蹣跚,眼中充滿了對未知的恐懼與對生存的渴望。
起初,還隻是零星的投奔。但很快,隨著河北田虎、淮西王慶戰事的擴大,以及各地官府愈發嚴酷的盤剝,湧向相對安定、且有“替天行道”名聲的梁山的流民數量開始激增。扈家莊、李家莊外圍,漸漸聚集起了大量的流民。他們露宿荒野,以草根樹皮充饑,景象淒慘。
更令人憂心的是,酷熱、饑餓、汙濁的環境,很快催生了可怕的瘟疫。先是有人高燒不退,上吐下瀉,緊接著便如同瘟疫般在流民群中蔓延開來。缺醫少藥,死亡如同陰影般籠罩著這些可憐人。路邊開始出現無人掩埋的餓殍,空氣中彌漫著若有若無的腐臭與不祥的氣息。
消息很快通過“諦聽營”和莊客報到了梁山聚義廳。
王倫看著手中那份描述流民慘狀和瘟疫初現的急報,眉頭緊鎖,臉色凝重。他放下急報,沉默了片刻,對侍立一旁的親兵沉聲道:“速請扈成莊主、李應莊主上山議事!”
不多時,扈成與李應匆匆趕到聚義廳。二人臉上也帶著憂色,顯然對流民之事已然知曉。
“兩位莊主,外麵的情形,想必你們都清楚了。”王倫開門見山,聲音低沉,“天下紛亂,官逼民反,最終受苦的,還是這些手無寸鐵的百姓。他們拖家帶口,背井離鄉,投奔我梁山,是信我梁山‘替天行道’之名,是求一條活路!”
他站起身,走到廳中,語氣帶著沉痛,也帶著決斷:“看著同胞饑饉病餒,曝屍於野,我梁山若坐視不理,與那些魚肉鄉裏的貪官汙吏何異?這‘替天行道’的旗幟,豈不成了天大的笑話?”
扈成歎了口氣:“哥哥仁心,我等皆知。隻是……流民數量龐大,其中魚龍混雜,更兼瘟疫流行,若處置不當,恐引火燒身,禍及我梁山根本啊。”
李應也點頭附和:“扈莊主所言極是。安置流民,需要大量的糧食、藥品、住所,還要防範奸細混入,管理起來千頭萬緒,難度極大。”
王倫點了點頭,對他們的擔憂表示理解,隨即話鋒一轉,眼中閃爍著睿智的光芒:“困難確實存在,但危機之中,亦蘊藏著機遇。這些流民,固然是負擔,卻也是我梁山未來發展最寶貴的資源!他們提供了充足的勞力,可以加速我們的建設;其中或有工匠、或有勇力之士,可以補充我們的軍隊和工坊;更重要的是,妥善安置他們,便能在我梁山周圍樹立起‘亂世桃源’、‘溫飽之地’的形象!屆時,天下歸心,何愁大業不成?”
他頓了頓,斬釘截鐵地說道:“因此,流民必須管,而且要管好!不僅要讓他們活下來,還要讓他們成為我梁山穩固的基石!”
接著,王倫將自己深思熟慮後的管理方略,一條條清晰地闡述出來:
“其一,嚴把入口,防疫為先!立即在進入我梁山勢力範圍的所有水陸要道關口,設立‘淨身所’。所有流民,無論老幼,必須在淨身所內,剃去長發(男子),以熱水、皂角徹底沐浴!他們帶來的所有破爛衣物,一律集中焚燒處理。若有尚能穿用的衣物,也必須經過熱水反複煮洗暴曬之後,方可穿著。此舉旨在杜絕虱蚤、阻隔疫病傳播之源!所需熱水、皂角、剃頭匠人,由山寨統一調配支應。”
“其二,嚴格巡查,維持秩序。各關口及邊境線,加派士卒巡邏。流民不得攜帶任何兵器入境,一經發現,立即收繳。不得私自越過劃定區域,必須服從安置。不得結夥鬧事、恃強淩弱,違者嚴懲不貸!要讓他們明白,來了梁山,就要守梁山的規矩!”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合理安置,各盡所能,給予希望!”王倫的聲音提高了幾分,帶著一種人道主義的光輝,“對於隨流民而來的兒童,無論男女,全部集中起來,設立‘流民學堂’,統一安排住宿,由山寨免費提供夥食!聘請識字的先生,教他們讀書識字,明辨事理。其父母親屬,每月可有一日探視之期。此舉既減輕流民撫養負擔,避免孩童夭折,更能為梁山培養未來的棟梁!”
“至於成年流民,則根據其能力妥善安排:有手藝的工匠,送入相應工坊;身強力壯者,可去祝家莊工地或參與屯田;有意參軍且通過考核者,補充入各營;無一技之長卻肯出力者,可安排各種幫工雜役。總之一句話,在梁山,憑本事吃飯,絕不允許好逸惡勞!”
王倫這一套組合拳下來,扈成和李應聽得是目瞪口呆,繼而心悅誠服!這哪裏是簡單的賑濟流民?這分明是一套極其先進、極具遠見的難民接收與管理體係!尤其是對兒童集中教養的安排,更是打破了“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將希望寄托於下一代,其胸襟氣度,令人歎服。
“哥哥……真乃神人也!”扈成激動得聲音都有些顫抖,“如此安排,不僅可解眼下危局,更能收攏人心,澤被後世!扈成必竭盡全力,在扈家莊依令施行!”
李應也深深一揖:“李應謹遵哥哥號令!李家莊定當妥善安置,不負哥哥仁德之心!”
方案既定,扈成與李應立刻返回各自莊園,雷厲風行地執行起來。
很快,在通往扈家莊、李家莊的各處路口、碼頭,一座座簡易卻功能齊全的“淨身所”搭建起來。梁山派出的士卒維持著秩序,準備好的大鍋日夜不停地燒著熱水,皂角的味道彌漫在空氣中。起初,流民們對於剃發、焚衣頗為抗拒和恐懼,但在梁山人員耐心解釋(為了防病救命)和熱粥的誘惑下,最終還是順從地接受了這套流程。
當他們洗完熱水澡,換上雖然粗糙但幹淨溫暖的衣物,喝上熱氣騰騰的粥米時,許多人的眼眶濕潤了。這是一種久違的,被當作“人”來對待的尊嚴。
隨後,更讓他們驚喜乃至難以置信的安排來了。當聽說自己的孩子不僅能有飯吃,還能進學堂讀書,並且每月還能見麵時,那些為人父母者,簡直以為是在夢中!他們拉著孩子的手,千恩萬謝,對著梁山的方向磕頭不止,口中念念有詞,都是感恩“王倫寨主活命之恩”、“梁山仁義”之類的話語。
成年流民們則根據登記的信息,被分流到各個需要勞動力的地方。工匠被如獲至寶地請進工坊,壯勞力充實到建設工地和屯田隊伍,一些身體條件不錯的青年,在經過初步篩選後,被補充進了各營作為預備兵員。整個梁山勢力範圍內,雖然因為人口暴增而顯得更加忙碌,但卻秩序井然,充滿生機。
瘟疫的苗頭被迅速掐滅在了源頭。流民們得到了安置,生活有了著落,人心迅速安定下來。梁山“仁義之師”、“亂世桃源”的名聲,隨著這些獲救流民的口口相傳,以更快的速度向四麵八方擴散。
進入八月,有了充足的人力資源作為後盾,祝家莊的重建速度明顯加快,各項手工業作坊也得以擴大生產。軍隊在補充了新兵之後,在林衝、魯智深、楊誌等人的嚴格操練下,實力穩步增長。
而與此同時,另一股暗流也開始湧動。梁山的英雄帖已散發出去有些時日,一些距離較近,或者對此次綠林大會格外重視的山寨,已然提前動身,帶著幾分好奇、幾分警惕,更帶著對梁山和王倫的濃厚興趣,向著八百裏水泊梁山,迤邐而來。平靜的梁山泊,即將因八方豪傑的到來,而變得更加熱鬧,也更加風雲激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