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白虎嶺空,菩薩的反應!

字數:3641   加入書籤

A+A-


    三人此番簡單的淺談了術,法,道三者之間的區別。
    楊嬋是神仙,不代表對於道領悟透徹,這需要曆經劫難磨礪才能領悟。
    把道德經比喻成一個極高的物理書籍,印刷的很多,可以說,任何人都可以花極小的代價買到。
    但是買到不等於領悟,甚至是倒背如流跟領悟也是天差地別,會背誦跟證得,這是天地差別。
    所以說,物理書到處都是,小成之後就可以在人間財富不缺,大成就是鎮國重器,但是為什麽就沒有人熱衷去學呢?
    同樣道理,道德經,無論是仙凡,都可以去看的天道至理,但是為什麽沒有天仙滿地走?
    所以說,楊嬋的症結是沒有在紅塵中打滾,沒有經曆從凡人到仙人的那種對生命、欲望、規則的深刻剖析和超越!
    楊嬋的道心就像溫室的花朵,看似美麗,卻經不起劫氣這種野火的風吹。
    她的哥哥楊戩經曆大戰,道心就遠比楊嬋堅韌。
    而女仙因此曆劫的,都是因此而來,所以說神仙不代表在道上超越凡人,甚至會不如凡人明白。
    三界之中的強弱,不是簡單的修行境界高低,而是幾個維度的區別!
    道的領悟不等於戰力,也不等於法力,也不是打怪升級。
    道是真理、規律、本源,陰陽相生、五行循環、因果承負、天人合一、諸相非相,這是道,但是沒有戰力。
    但是對道領悟足夠,能看本質,明晰自身道路,不易被幻象,劫難所迷。
    而法是變強路徑,方法,體係,八九玄功、大品天仙訣,決定了修行者的力量層次高低。
    楊嬋這類天生神仙,通常直接繼承了某條成熟的法,所以起點很高。
    術是法力擁有後的技巧,應用,神通,什麽七十二變,筋鬥雲,掌心雷,禦劍術等等。
    那麽掌握了法的法力,就可以驅動術,而卻困在天道的道之下,這就是楊嬋的症結所在,法有了,術也有了,行雲布雨這些都是毫無問題,甚至是跟楊戩大戰也毫無問題,但是卻在道上有差池!
    而道若是圓滿,可以是一步登天,孔子不修法跟術,人道大成,一舉成就人道聖賢,直接一步登天比肩如來佛祖,到了這個時候法跟術,都是隨心所欲的創造。
    這就是言出法隨的境界,也就是道若在,術尚可求。
    但是法跟術大成,若是不領悟道,也就是僅限於鬥戰。
    而從凡人證道天仙,基本上需要做到,道,法,術,三位一體,這才能初步進入不被天庭約束的逍遙之境。
    三人正在論道之時,因為白晶晶的離去,卻引動了珞珈山的變化。
    此時的南海,珞珈山。
    此處與五嶽雄奇、黑風清幽皆不相同。
    滿山紫竹成林,隨風搖曳,發出沙沙清響,如演妙法。林間有白鷺翔集,池內有金鯉潛遊。
    空中彌漫著非煙非霧的祥和之氣,呼吸之間,皆是清淨、慈悲、智慧的道。
    潮音洞前,蓮花池中,千葉寶蓮綻放,每一朵都流淌著溫潤的佛光。
    觀世音菩薩正端坐於蓮花寶座之上,閉目入定,周身籠罩在柔和而無盡佛光。
    此時,惠岸行者駕雲而至,落在座前,恭敬行禮後,稟報道:“啟稟菩薩,弟子巡查西牛賀洲,見一異事。那白虎嶺上的白骨夫人,已被一位名叫李風的人族度化,褪盡妖身,成就了清陰仙基,白虎嶺一難,已空。”
    菩薩緩緩睜開雙目,而是將玉淨瓶中的楊柳枝輕輕一拂,指尖掐動,眼前虛空便如水麵般泛起漣漪,顯現出李風點化白晶晶、華山斥責劉彥昌的種種景象。
    觀看片刻後,觀世音菩薩說道:“此人倒也有功德,一心求道,也有機緣達到了先天境界,不過此人並非是道門破壞,而是求活之心!”
    惠岸行者恭敬道:“如今一難已空,請菩薩示下。”
    觀世音菩薩稍微思量一番說道:“取經之路,意在磨練心性,降伏其心。那白骨精一難,本是色與疑劫,考驗的是取經人能否勘破紅粉皮囊,能否信念堅定,不受離間。劫難也並非是一成不變,這白骨精自身有求道之心,變數已生,無需計較了!”
    惠岸行者恍然:“原來如此,菩薩,我等是否還需另行安排一難,補足其數?”
    觀音菩薩目光垂視下界:“八十一難,乃是定數,亦是表法。一難既空,自有緣起。”
    菩薩沉吟片刻,玉指輕輕一點,一道靈光飛入下界。
    “白虎嶺乃是煞氣匯聚之處,雖然白骨精離去,但其地因果猶存,貧僧便點化那嶺中一塊受此煞氣千年浸染的狐狸,令其匯聚四方殘存的怨念與劫氣,此魔無固定形貌,擅於幻化,能引動人心深處之恐懼與執著,其所設之難,重在心魔二字,考驗更為內在,正可替代那白骨精的外相之惑。”
    惠岸行者合十領命........
    如同李風所想一般,這個白虎嶺之事,乃是李風屬於是求生本能,加上白晶晶求道本能,並非是故意破壞,觀音菩薩並未牽連李風。
    要說這三界一派祥和吧,也不是,隻是說爭鬥並不顯現出來而已,到了取經後的滅佛會昌法難,就是真正佛道交戰的時候。
    白虎嶺一事,李風屬於是求活本能,要是再把黑風山毀掉,這才是被關注的時候。
    現在,白晶晶走了,負責西遊的觀世音菩薩在不改變安排之下,換了一個人,並不是困難的事。
    這點上,這個變化在悄然無息之間,就完成了,一念點化一人,心性,要做什麽,都被瞬間安排了命運。
    .................
    “李風道友,對於我的劫氣,不知可有什麽可指點的?”
    論證一番之後,楊嬋看向眼前的李風,心中帶著期待。
    李風沉思一二說道:“我認為,想要結束劫氣,紅塵曆練是必不可缺的!”
    楊嬋好奇的詢問:“莫非李風道友想要紅塵曆練?”
    李風聽後稍微思量說道:“儒釋道三家各有玄妙,我卻有遊曆西方,或許能夠從三界之中尋到得道之法!”
    楊嬋聽後一愣:“遊曆西方?我聽聞不久之後,很快便會有人東方僧人,據說是佛祖弟子金蟬子轉世,即將前去靈山取經,豈是與之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