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點明身世

字數:3817   加入書籤

A+A-


    驪山老母目光溫潤,看著跪伏於地的白晶晶,緩緩開口道:“你既已生出求道之真心,又得太陰仙基之機緣,可見天道予你一線生機。貧道便傳你《太陰清虛玉典》,此法乃混沌初開時一點至陰清靈之氣所化道紋衍變,正合你之仙基,修至大成,可化身清月,照徹大千,得大自在。”
    言罷,驪山老母指尖一點清輝沒入白晶晶眉心,無數玄奧的經文與觀想圖自然浮現於白晶晶識海之中。
    隨後,老母目光轉向李風:“至於你,李風,貧道門下不收男弟子,汝的機緣,不在貧道處。”
    李風聞言,神色平靜,毫無失落之意,反而恭敬地深施一禮:“弟子明白,晶晶能得蒙大仙垂青,收錄門牆,已是她天大的造化,晚輩不敢再有奢求。”
    李風心中卻對老母先前所言升起好奇,忍不住問道:“晚輩鬥膽,方才聽聞大仙言及晶晶仙骨化形……不知大仙可否明示,晶晶此前世究竟是何來曆?這仙骨又是何故?”
    驪山老母微微頷首,似早知他有此一問,淡然道:“她之前世,本是天庭披香殿中一尊司職掌錄的玉女,因其本體便是一塊通靈寶玉,受天庭清氣滋養,故成仙骨。後因情下界,落於那白虎嶺。仙骨靈性未泯,故能吸納日月精華,重聚靈識化形。然白虎山乃大凶煞地,其靈識初開,懵懂無知,長居汙濁之地,如明珠蒙塵,難免被煞氣侵擾本心,迷失了先天靈性,才漸成後來之妖魔心性。”
    一旁的楊嬋見李風麵露疑惑,便輕聲解釋道:“披香殿,並非尋常殿宇,乃是天庭珍藏諸天秘冊,道籍玉章之重地,內中典籍記錄著三界諸多玄奧秘辛。其中司職仙官玉女,皆需根腳清靜,靈性純淨者方可擔任。”
    李風心中頓時豁然開朗,如同一道閃電劃破迷霧!
    “原來如此!怪不得……怪不得她將純陽天仙訣給自己,定是她前世在披香殿當值時,將其帶出,這才跟雌雄仙劍,成為她出世就有的寶物!”
    原本李風就猜到了,如今驪山老母稍微解釋,李風頓時明白了。
    要知道尋常的凡人白骨根本不能成型,就算是成型,需要修多少年,才能跟猴哥過兩招?
    這樣的法力,就不是凡人骨頭能成型的,仙骨化形,才是情理之中。
    那麽一切就明確了,因情下界,就是想要下界找奎木狼,因為天庭無法動情,結果下界後三災到了,肉身燒沒了。
    然後魂魄轉世,奎木狼隨之下界,就在白虎山西方的寶象國,擄走了百花羞。
    當然了,這已經是兩個人了,原本的披香殿玉女跟現在的白晶晶是完全兩個人。
    李風想通了此節,又立刻關切地問道:“大仙,既然如此,那如今的晶晶,與前世那位披香殿玉女,可還有因果牽連?”
    驪山老母微微搖頭,語氣帶著看透輪回的淡然:“形神俱滅,因果已斷。昔日玉女已隕於三災之天火,魂魄早入輪回。如今的白晶晶,不過是那具無主仙骨重聚靈識所化的全新生命,與前世再無瓜葛。如同薪盡火傳,火仍是火,卻已非舊薪。”
    此言一出,李風心中最後一絲顧慮也消散了。
    白晶晶更是聽得心潮澎湃,終於知曉了自己真正的根腳,也明了自己為何會從妖邪重回仙途——那並非偶然,而是深植於仙骨本源的清與濁的激烈抗爭,這也是為什麽苛求長生跟改變,幸而得遇貴人,方使靈台複明。
    白晶晶再次深深叩首,聲音堅定而清澈:“弟子白晶晶,叩謝師尊解惑傳法之恩!弟子定當勤修《太陰清虛玉典》,不負師尊再造之德!”
    驪山老母神色溫和,指向侍立一旁的白素貞與另一位氣質英武的女童,對白晶晶道:“既入我門,當知同門。這便是你兩位師姐,首徒白素貞,你已見過,乃是白蛇之身,這位是你二師姐,人族樊梨花。”
    白晶晶聞言,對著白素貞與樊梨花恭恭敬敬地行了一個揖禮:“白晶晶,拜見大師姐,二師姐!”
    雖然兩個還是女童,但是先入門就是師姐。
    此時的白晶晶,心中卻有一股難以言喻的欣喜猛地炸開,瞬間湧遍四肢百骸!
    先前,盡管已得太陰仙基,褪去妖身,但內心深處,總還殘留著一絲身為妖魔的自卑與不安,尤其在麵對楊嬋,李風這等根正苗紅的修士,乃至麵對師尊這般大能時,擁有自卑,還有對自己曾經的不堪入目。
    可此刻,師尊親口點明前世乃披香殿玉女,是受天庭清氣滋養的仙骨!
    這便如同一個流落民間,受盡白眼的孤兒,忽然被告知,你非但不是野種,反而是流淌著皇族血脈,隻因變故流落民間的公主!
    那份陡然升起的身份認同與歸屬感,才是讓白晶晶高興。
    “原來……我的根腳並非汙濁不堪……我本是仙玉化生,靈性天成!如今在李風的牽引下……迷途知返,重歸仙途!”
    這道理也是對的,若是沒有這個跟腳,累死李風也無法讓她走正途的,因為根就是壞的。
    李風見白晶晶機緣已定,心中既為她欣喜,亦不忘自身道途。
    李風自然不能錯過機會,深知眼前這位上古金仙的指點珍貴無比,當即上前一步,恭謹地行了一個大禮,懇切詢問。
    “晚輩李風,冒昧再擾大仙清靜。晚輩修行至今,於道、儒、乃至佛理皆有所涉獵,每每研讀經典,自覺有所領悟,然一旦付諸身心,卻總感隔了一層,如霧裏看花,水中撈月,知其然,而未能融匯於心,貫通於行。此隔靴搔癢之苦,日夜縈繞,懇請大仙為晚輩指點迷津!”
    而楊嬋聽後,也立刻聚精會神聽驪山老母講解,因為楊嬋發現,自己縱然法力超群,但是這都屬於繼承,對於悟道連李風都不如。
    驪山老母靜靜聽完,目光如古井深潭!
    “汝可知求道之路,亦有階梯?非一蹴而就。粗略而論,可分五重境界。”
    “其一,問道境。此是入門,誦讀《道德》、《南華》等無上經文,揣摩文字義理,積累知識見聞,汝已過此境。”
    “其二,曆劫境。此時入世,須將所知所學,投入紅塵萬丈,於世事紛擾、人情冷暖中反複錘煉,方能知道非空談。你正在此境中打磨。”
    “其三,知命境。此是轉關,能洞察自身與萬物之氣機流轉,明了五行生克、因果承負之網。你點破劉彥昌之劫氣,助白晶晶轉化妖軀,已初窺此境門徑,故能看透五賊,諸相非相。”
    老母話語微頓,目光陡然變得深邃,直指李風核心困境。
    “然你此刻,便卡在這知命境之門檻!汝可知,何為真知命?”
    李風聽後,立刻誠心聽講,李風僅僅是穿越者,不是真正悟道的仙人,雖然有方向,知曉一件事怎麽做可以成功,但是卻不知如何真正的融匯與本心。
    “非是旁觀,而是融入!非僅用眼看,更需以身受,以心感!”
    李風稍微思索問道:“敢問大仙,可否以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即理而跨越此境?”
    李風的這番話剛剛說完,驪山老母反而怔住了:“貧道竟無法解答與你,竟有此等想法倒也大膽,三界尚無由此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