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專業評審
字數:4353 加入書籤
某個房間內。
“秦教授,又有一個風格突變的作品。”
一位研究人員坐在電腦前,突然發言。
被他喚作秦教授的男子走了過來:“是哪位選手?”
“顧遠。”人員指著電腦屏幕說道,“文本分析結果顯示,他的這部作品與之前的所有作品在風格上截然不同。”
“這部作品的文風平實而深邃,在此之前,他幾乎沒有作品是這樣的。”
研究人員還要接著說下去,秦教授就直接打斷了他。
“停停停,小王。”
“我問你,那他之前的作品風格就相似嗎?”
小王一愣,將數據分析調到了第二頁。
上麵的結果清楚地顯示:該作者曆來所有公開發表作品的詞匯情感色彩、修辭密度等表層風格特征差異顯著。
小王撓了撓頭,望向秦教授,尷尬一笑。
“顧遠的作品風格迥異到近乎割裂,這不是常識嗎?”
“等把他的‘作品指紋’分析出來,如果不同,再來叫我。”
小王應了一聲。
等到下午,秦教授看著顧遠參賽作品《追風箏的人》的分析結果。
“雖然在表層……但在更深層的語言節奏、邏輯推進模式和意象使用偏好上,檢測到高度一致。”
“可以判定為同一人所為。”
秦教授微微一笑:“發給專家評審團吧,顧遠的作品沒問題了。”
吩咐完,他又暗自嘀咕道:“唐老的弟子,有什麽可質疑的?”
……
顧遠此時還不知道,針對自己作品的文風評審已經結束了。
他趴在桌上,看著黑板上的165天倒計時默默發呆。
“前世的我,這個時候在做什麽呢?”
他看了眼周圍奮鬥的同學,越發覺得自己格格不入。
“現在還是不行,以後少來學校吧,省的打擾他們學習。”
顧遠依稀記得前世這個時候班內氛圍相當緊張,直到四五月份才有所緩解。
“唉,太無聊了。”顧遠隻好轉過身來,盯著許星眠刷題。
許星眠:……
……
1月1日,五十名選手的作品全部提交完畢。
全維度評審期正式開始。
由文學泰鬥、作家、評論家以及資深編輯構成的專業評審團正式啟動工作。
他們對50部作品進行高強度封閉閱讀、交叉評審與合議。
與此同時,國家文典出版社同步接收五十部作品,簡單排版後直接進行聯係印刷廠印刷。
無精修,無校對,無插圖。
甚至沒有專門的封麵設計。
所有人封麵統一,極簡風格的白色封麵,上麵僅用黑色字體印著作品名、作者名,以及一個醒目的競賽lOgO。
這一切都是在該競賽規則要求下形成的,這麽做一是為了搶時間,二是為了避免因封麵製作問題引發選手不必要的爭議。
後續如果作者有意可以自行聯係出版社再次進行出版。
至於合同,早在各參賽選手將作品提交的時候,就已經簽署完畢了。
所有人都一樣,15%起步的階梯版稅,首印五萬冊,體現了保送工程的至高規格。
……
“接下來我們要討論的作品是《追風箏的人》,作者顧遠。”
“嘖嘖,這個顧遠可了不得啊。”評委主席坐在首位,在白板上調出了作品信息。
“負責這部作品的初審組給出了97.2的高分,斷層領先其他作品。”
評委主席笑了幾聲:“要不是顧遠這小子是大家看著一步一步走過來的,還真是令人難以置信。”
在場發出一陣心照不宣的笑聲。
沒錯,在場的評委幾乎都審過顧遠的作品,也曾親自確定過顧遠成為某項競賽的冠軍。
“當然,流程還是必須要走的,大家各自說說看法吧。”
一位中年男子率先發言:“顧遠之前的短篇,像《竹林中》,展示的是驚人的技巧,但這部長篇,讓我們看到了他作為作家的內核。”
“他不再炫技,而是用一種樸素的、深沉的敘事,把技巧完全融入了情感的表達裏。這說明他真正理解了,文學最終是關乎人的。”
說著,他還感歎了一句:“不愧是唐老的關門弟子啊。”
“行了,老李,沒必要。”評委主席擺了擺手,“老唐為了避嫌都沒來,沒必要這麽奉承他。”
聽聞此言,外界眼裏文壇的前輩們,皆是發出一陣善意的笑聲。
“那我接著說。”一位女評委接過話頭,“最難得的是作品的真實感。一個華國少年,能把異國背景寫得如此紮實,細節如此經得起推敲,這背後必然是下了苦功的。”
“他筆下的阿國,不是資料堆砌出的,而是帶著生活氣息和傷痛記憶的,這讓整個故事有了堅實的底座。”
眾人七嘴八舌地說了起來。
“這部作品最顯功力的,是它的平視視角。”
“沒錯,顧遠沒有居高臨下的憐憫,也沒有獵奇的渲染。他寫城市的街巷,風箏大賽的熱鬧,以及戰爭帶來的破碎,筆觸冷靜而準確。”
“難以相信這是一部17歲孩子能完成的作品。”
“還有對當地婦女救援組織的描寫,寥寥數筆,卻充滿了尊重。”
“人物形象塑造也很值得稱道,比如他對哈桑的塑造,超越了簡單的忠誠仆人模板。”
“他寫出了這個哈紮拉少年內心的驕傲與尊嚴,讓‘為你,千千萬萬遍’成了一種主動選擇的情感,而不是奴性的體現。”
“文筆細膩,成功升華了人物模板。”
“……”
這部作品罕見地引發了現場評委的集體讚揚。
固然存在評委因顧遠年齡而有所考量的成分,但更多的是,這表明顧遠已擁有征服這群挑剔評委的實力。
等到大家都說得差不多了,評委主席嗬嗬一笑。
在場的人立刻停止發言,將目光投向評委主席,等待著他做最後的總結。
他拍了拍桌子。
既讚歎又帶著一絲複雜的情緒:
“這本書在可讀性和文學性之間找到了一個完美的平衡點。”
“它的故事足夠吸引人,能讓普通讀者一口氣讀完。”
“同時,它的主題,關於救贖、戰爭創傷以及個人與國家的命運,又具有足夠的重量,能引發深層次的思考。”
“這是一部能夠連接廣泛讀者的嚴肅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