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熱議

字數:4315   加入書籤

A+A-


    (此處應該有猴哥出來了的表情包)
    唐知遙看完序言,內心很是觸動。
    這篇序言完整展現了顧遠的創作方法論。
    同時也先發製人地回應了一些潛在的質疑。
    “這格局……”
    這篇序言成功激起了唐知遙的共情心理和閱讀期待。
    他開始閱讀起了正文。
    ……
    約莫五個小時後,唐知遙抬起頭,喉結滾動了幾下。
    他看向爺爺,唐老早已讀完,正在悠然地喝著茶水。
    看見孫子也讀完了,唐老嗬嗬一笑:“知遙,有什麽想法?”
    “爺爺。”唐知遙眼神複雜,“我……自愧不如。”
    唐老聞言,麵目依舊溫和:“誰讓你說這個了,大家都知曉的事實就不必提了。”
    “畢竟你這樣的一年就能出現十個,顧遠那樣的十年都未必能出現一個。”
    唐知遙睜大了雙眼:“爺爺……”
    一旁的孫爺爺笑嗬嗬地打了個圓場:“行了。”
    “小知遙在普通人裏也不錯了,沒必要非得和顧遠那種天才比。”
    唐知遙眼睛睜得越發大了。
    原來通過文學保送進入燕大在二位爺爺眼裏依舊隻能算普通人嗎?
    孫爺爺沒有理會一旁幾乎要自閉的唐知遙,他滿懷羨慕地望向唐老:
    “恭喜啊。”
    “你真是收了個好弟子啊。”
    唐老聞言沉默了一會,良久,才帶著一絲感慨的語氣說道:“說實話,我完全沒有想到他會有如此巨大的進步。”
    “我原以為,我帶他上路,他需要數年才能走到山腰。”
    “未曾想,我隻是指了個方向,他已然在山頂向我招手了。”
    “這部作品最讓我欣慰的,不是技巧,而是格局。”
    “他用一部暢銷書,架起了一座讓華國讀者理解萬裏之外苦難的橋梁。”
    唐老閱讀時真的感受到了震撼,他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好故事,更是顧遠完美地踐行並超越了他的教誨。
    在他的心裏,顧遠憑借這部作品,徹底擺脫了自己“競賽天才”名頭的桎梏,真正走上了屬於他自己的,通往文學巨匠的寬闊道路。
    而這一切,僅僅是個開始。
    ……
    隨著這五十本作品的同步上市,大眾輿論也逐漸開始發酵。
    等到2月2號晚間,之前就備受關注的選手的作品開始引發熱議。
    這其中,顧遠的《追風箏的人》自然是最引人矚目的。
    競賽積分霸榜兩年,異國題材,親身進入難民營……
    要素拉滿了屬於是。
    “等到看完回想起這本書作者是誰的我:?”
    “你們一直說顧遠很天才,但沒告訴我這麽天才啊!”
    “樓上的,我身為顧遠十年老粉也沒想到他能寫出這樣一篇文章。”
    那些因為顧遠年齡而抱有懷疑的讀者紛紛發言,表示自己看走眼了。
    即使是長篇,顧遠的筆觸也沒有他們預想中的青澀或隔閡,而是維持了他在短篇中的冷靜和準確。
    “真的很細膩啊,無論是阿國的日常還是戰爭中的傷痛,亦或者是那些人物,都挺真實的。”
    “不然你當顧遠去難民營是白去的啊。”
    “這隻是其中一部分原因,他強悍的共情能力和想象力,同樣是關鍵。”
    伴隨著互聯網上相關的討論,洋蔥網上相關的大眾評論也已經出爐。
    “五星好評!給平視視角!顧遠的講述毫無救世主姿態,反而始終尊重阿國本土力量。這種平等敘事,既跳出了西方作品常見的固化框架,更展現出遠超其年齡的成熟格局。”
    “雖然故事背景放在了阿國,但顧遠巧妙地抓住了戰爭創傷、個人救贖、友誼與背叛等人類共通的情感核心。這使得大家都能超越文化差異而感受強烈的共鳴!五星!”
    “顧遠成功地平衡了作品的文學性和可讀性,他既沒有為了深刻而犧牲故事的流暢與情感的衝擊,也沒有因為故事性強而放棄在主題和敘事上的追求。”
    “通過具體的細節來承載深沉的情感,這方麵顧遠延續了他《最後一片葉子》的寫法,賦予了故事更大的張力。”
    “……”
    要知道,大眾評審可不隻是購買了書籍就可以點評的,洋蔥網還會具體進行篩選。
    確保點評的人最起碼是有點文學底蘊的。
    等到2月3日上午8點,專欄開分。
    顧遠的《追風箏的人》以4.8的高分毫無爭議登臨第一。
    而程思遠的《無盡夏》則是以4.3分排名第二。
    ……
    “我看了你寫的書了,厲害啊。”
    顧遠拿著手機,和對麵的羅輯通著話。
    羅輯果然沒有食言,他的參賽作品真的是寫了一本科幻小說。
    以顧遠的眼光看來,這本書稱得上是一篇科幻佳作了。
    雖然在人物描寫上略有瑕疵,但是其設定和邏輯足夠精妙。
    探討了當兩個文明相遇時,語言的意義。
    “唉,一般一般,全國第三。”
    羅輯得意洋洋地說道。
    雖然最終結果沒有出來,但最起碼在大眾評審這一塊,他是比林清清的分要高的。
    當時大眾評審得分一出,他就興致勃勃地去找林清清炫耀了。
    以報當年“等級森嚴”之仇。
    “咋樣?”羅輯接著說道,“我把你寫序言裏了,哥們夠意思不?”
    “夠……”顧遠遲疑了一下,“但是,誰把你這京城口音帶出來的一股東北味?”
    聽著手機裏傳來的電話掛斷的聲音,顧遠笑了一下。
    他低頭看向麵前羅輯書籍的序言。
    “在我構思這個故事的初期,一個關於‘語言’與‘文明’的難題始終困擾著我:我們如何確認,一種基於完全不同的感知與邏輯體係構建的語言,能夠被人類真正理解?”
    “直到某天,我重讀了兩年前那場文學競賽中的一篇舊作,我的好友顧遠所寫的《鄉村教師》。”
    “這篇文章讓我意識到,文明的傳承,其載體可以是任何形式。”
    “……”
    “感謝所有讓這個故事得以問世的人。也感謝顧遠,他的作品曾在我思緒困頓之時,投下了一束關鍵的光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