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國際反響

字數:4370   加入書籤

A+A-


    “我打算……”顧遠目光依舊堅定,將自己的計劃全盤托出。
    ……
    “我建議你去問問顧遠本人,如果他考慮清楚了,我們沒理由拒絕這部作品。”
    辦公室內,胡編輯聆聽著主編的意見。
    “好的。”
    走出主編辦公室,胡編輯立刻在手機裏找到了顧遠的聯係方式,撥打了過去。
    “顧遠?”
    “胡編輯您好,稿子看完了?”
    “嗯,看完了,我打來這個電話,就是向你確認一下,你想好出版這本書的所有風險了吧?”
    胡編輯怕這是顧遠因為年輕,一時熱血上頭,做出的決定。
    “放心吧,胡編輯,我是先經過老師同意再發給貴社的。”
    顧遠深知這時候自己說一百句話都不如直接把唐老搬出來管用。
    果然,此言一出,胡編輯瞬間將心放到了肚子裏。
    “既然如此,那有什麽需要我們做的?”
    “還真有……”
    ……
    顧遠放下手機,重新拎起禮品盒。
    昨天在和唐老聊完,經過老師的認可,他就一直在等國家文典出版社的電話。
    現在,總算可以將此事告一段落了。
    顧遠拎著禮品剛走到單元門口,許星眠就已經透過玻璃門看見了他,迫不及待地推開門。
    “怎麽耽擱了?”
    “胡編輯剛剛打來電話了。”
    “哦。”許星眠沒再多問,拉著他走進了電梯。
    “眠眠啊,這是……顧遠?”
    兩人剛走出電梯,迎麵撞見一個老人。
    正是許星眠一家的鄰居,李奶奶。
    李奶奶笑嗬嗬地望著:“沒想到咱們江濱市的小作家還挺有浪漫細胞。”
    剛說完這句話,電梯門關上。
    許星眠臉色微紅地解釋:“李奶奶也在網上刷到視頻了,至於你是顧遠,是我媽媽說的……”
    顧遠恍然大悟。
    走進屋,顧遠將禮物交給許母,寒暄兩句後,便在許星眠的眼神指引下,深吸一口氣,敲響了書房的門。
    “進。”許父的聲音聽不出情緒。
    許父坐在書桌後,正在練書法,沒抬頭。
    顧遠沒有先開口,而是靜靜站在一旁,欣賞了片刻,誠懇地說:
    “叔叔的筆力渾厚,特別是這個‘靜’字,很有風骨。”
    許父手一頓,終於抬眼看他:“坐。”
    “你小子,還懂書法?”
    “不敢說懂,跟著老師學過一點皮毛而已。”
    顧遠坦然坐下,姿態端正。
    “哼。”他剛剛坐下,許父突然冷哼一聲,“弄出那麽大動靜,現在知道安靜地坐在這裏了?”
    顧遠不卑不亢:“叔叔,動靜是給星眠的儀式感,是我想告訴她和所有人,我對她的重視。”
    “而安靜地坐在這裏,是給您和阿姨的尊重,是我想告訴您,我對這份感情的認真。”
    許父放下筆,直視他:“你們才十八歲,你的世界很大,未來會遇到更多人,我怎麽知道你不是一時興起?”
    顧遠迎著他的目光:“叔叔,我的世界確實因為寫作變大了。”
    “但正因為見識過更廣闊的天地,我才更清楚地知道,哪顆星星是獨一無二的,是我想用一生去仰望和守護的。”
    他頓了頓,繼續說:“我向您保證,我和星眠會共同成長,而不是彼此牽絆。”
    許父沉默了片刻,最終揮了揮手:“哼,說誰不會。”
    “出去吃飯。”
    顧遠鬆了一口氣。
    走出房間,許母向顧遠笑了笑,轉而看向許父:“老許,都完事了吧?”
    “你那些東西記得收拾好,到時候我再給你放回櫃頂,省的落灰。”
    顧遠抿了抿嘴,許父則是幹咳了一聲:“嗯,知道了,急什麽。”
    ……
    6月30日,顧遠和國家文典出版社正式簽約。
    《星辰的私語》正式進入到出版流程。
    顧遠則專注於創作《龍族Ⅱ》。
    而在世界範圍內,《追風箏的人》已經成功做到在全球範圍內上市。
    歐洲。
    《追風箏的人》已經上市數天,相關新聞在版麵中頻頻出現。
    《紐幺時報》:“備受稱讚的《追風箏的人》,上市當天便展現出不俗表現。”
    《全球聯合報》:“顧遠通過實地調研與利益回饋,為跨文化創作樹立了新的倫理標準。”
    而在社交媒體平台上,普通大眾讀者的評價更加具體一些。
    “我以為這又是一個營銷出來的書籍,沒想到這裏麵的溫情,背叛和救贖,深深的觸動了我。”
    “這個故事讓我感到震撼,更讓我深思,我們以往閱讀的類似題材,是否帶著無意識的優越感?”
    “這個作者真的是值得稱讚,他一個年輕人,去往那麽危險的地方,不得不說,他的勇氣無與倫比。”
    “這本書再度展現了人類的基礎情感是共通的。”
    以上這些評價基本代表了西方世界的主流觀點。
    但終究是受限於這本書的視角問題,對於西方大眾讀者不是很友好。
    所以雖然在學術界和評論界獲得較高讚譽,但在市場表現上,銷量較為平穩,始終沒有出現爆炸式增長。
    但是在全球南方,情況卻是大不相同。
    某些知名媒體評價:“我們終於在一位華國作家的筆下,看到了我們自己故事的影子,沒有救世主,隻有堅韌的本土力量和破碎後的重建。”
    尤其是在類似巴國、哥國這些有過被殖民或動蕩曆史的國家,《追風箏的人》引發了排山倒海般的深度共鳴。
    銷量因強烈的情感認同而持續走高,尤其在年輕群體中。
    “創傷、記憶與救贖……”
    “他不是閉門造車的天才,而是一個走入世界的學者型作家。”
    “這本書的後勁太大了,‘為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至今還在我腦海裏回響。”
    當然也會有爭議。
    “我不喜歡阿米爾,甚至無法同情他,他的救贖更像是一種自我解脫,真正的善良,不應該在傷害發生後才被喚醒。”
    “很多人被‘為你,千千萬萬遍’感動,但我卻感到不適,這種無條件的帶有等級差異的忠誠,是否在美化一種不平等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