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常委問策與閉環初成

字數:3607   加入書籤

A+A-


    周二下午,市委常委會會議室。
    橢圓形的會議桌旁坐著本市最高決策層的成員,氣氛莊重肅穆。
    攻堅小組的成員們,在劉所長的帶領下,安靜地坐在後排的列席席位上,如同即將接受檢閱的士兵,又如同為前方主將壓陣的精銳。
    劉所長深吸一口氣,走到前方的發言席,打開了精心準備的PPT。
    他摒棄了繁文縟節,開門見山:
    “各位領導,下午好。非常榮幸代表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數據要素’攻堅小組,向常委會匯報我們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我們的核心發現是:當前製約我市數據要素潛能釋放的,主要矛盾正從‘數據有沒有’轉向‘數據能不能用好’。我們將其稱之為——‘企業內在能力瓶頸’。”
    他語速平穩,邏輯清晰:
    “具體表現為:第一,數據消化不良。
    企業投入大量資金引入數據平台,但缺乏有效篩選、解讀數據的能力,導致數據‘沉睡’,無法轉化為決策依據。我們調研的A企業,其數據平台使用率不足30%。
    第二,協同機製缺失。 部門牆、數據孤島現象依然嚴重,B企業反映,為了打通銷售與生產數據,內部協調成本高達其IT投入的15%。
    第三,政策靶向偏移。現有政策多集中在鼓勵企業‘上雲上平台’(解決‘有沒有’),但對幫助企業‘消化吸收’(解決‘能不能用好’)的支持力度不足,導致政策邊際效益遞減。”
    他引用了幾個核心數據和典型案例,將抽象的“瓶頸”描繪得具體而清晰。
    整個匯報過程行雲流水,重點突出。
    匯報完畢,會議室陷入短暫的寂靜,隨即,提問開始。
    市委書記周硯深率先開口,他目光沉靜地看向劉所長,語氣平穩卻帶著極強的穿透力:“劉所長,你剛才提到的這個‘內在能力瓶頸’新機製,在你們的數據模型和調研中,是如何具體呈現和量化的?請你們的數據專家詳細說明一下。”
    劉所長立刻側身,看向後排:“秦教授,請您向各位領導匯報。”
    老秦早有準備,立刻站起身,走到輔助顯示屏前,調出準備好的圖表,聲音沉穩有力:“周書記,各位領導,我們主要通過三個維度量化:一是企業‘數據驅動決策’在關鍵管理流程中的占比,二是跨部門數據調用響應時間與成功率,三是數據投入與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的彈性係數。
    模型顯示,當企業處於‘能力瓶頸’區間時,彈性係數會顯著低於0.5,意味著數據投入的邊際效益急劇下降。具體到案例C企業……”
    他條分縷析,用精準的數據和嚴謹的模型支撐了劉所長的宏觀判斷。
    緊接著,副市長看向林窈,他聽說了初始發現問題的原因,便即興點名:“那位年輕的研究員,林窈同誌是吧?你在深入企業一線調研的過程中,對這個問題最深的感受是什麽?”
    一瞬間,所有目光都聚焦在林窈身上。
    她沒有絲毫慌亂,從容起身,微微欠身,聲音清越平和:
    “副市長,我最大的感受是,數據對於很多企業,尤其是正處於轉型期的傳統企業來說,就像突然湧入的‘洪流’。
    它們不缺獲取數據的渠道,但缺乏疏導、利用這片‘洪流’的‘河道’與‘水利設施’——也就是內在的數據治理體係和人才隊伍。
    這導致企業要麽‘溺水’,感覺數據無用且負擔沉重;要麽隻能‘望洋興歎’,守著數據金礦卻不知如何開采。
    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管理理念和組織架構需要同步升級的係統性挑戰。”
    她的回答,既有來自一線的鮮活感知,又提煉到了機製層麵,比喻形象,理解深刻。
    周硯深坐在主位,聽著她清晰而富有洞見的回答,麵上依舊是聽取匯報時的冷峻嚴肅,但內心深處,一股名為驕傲的情緒悄然湧動。
    他的窈窕,無論在哪個舞台,都如此光芒熠熠。
    其他常委也陸續從各自分管領域角度提出了問題,有的關注財政資金如何更有效引導,有的關心如何培育數據服務市場,劉所長、老王、老李等人根據各自專長,一一做了精準而務實的回應。
    高層領導們聽完詳細的問答,交換著眼神,臉上露出認可的神情。
    顯然,這份研究抓住了真問題,團隊的準備也足夠紮實。
    待討論充分,周硯深環視全場,聲音沉穩有力,一錘定音:
    “社科院的這份研究報告,問題抓得準,分析有深度,建議有啟發性。這已經不是單純的學術研究,而是關乎我市數字經濟能否深化發展的現實課題。不能隻停留在紙麵上。”
    他略微停頓,語氣果斷,“我提議,立即成立一個由黨副市長掛帥,市發改委、經信委、科技局、財政局等相關部門,以及社科院這個課題組核心專家共同參與的‘數據要素賦能企業試點工作專班’。”
    他清晰地勾勒出路徑:“專班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在12個月內,將這份初步報告,轉化為一份具體的 《關於在我市重點產業領域開展數據要素賦能企業內在能力提升試點的實施方案》 。
    我們要走‘官產學’結合的路子,政府負責協調資源和政策保障,智庫負責理論支撐和方案細化,後續要引導試點企業積極參與實踐。”
    最後,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光深遠:“我希望,這能形成一個決策閉環。
    從成立專班、到製定試點方案、再到跟蹤評估、發現問題進行再研究、最終形成可複製推廣的成果。我們的目標,是從這份‘第一版本’的報告開始,不斷深入,不斷拓展應用範圍,真正把數據要素這篇文章做深做實,轉化為我們城市發展的新動能。”
    林窈坐在後排,看著那個在會議室裏揮斥方遒、邏輯清晰、決策果斷的男人。
    他神情嚴肅,甚至帶著幾分工作中的冷峻,與在家時溫柔甚至偶爾耍賴的模樣判若兩人,可這就是她的丈夫。
    他們此刻,正以另一種形式並肩作戰,為了這個城市更好的發展,也為了他們彼此心照不宣卻共同追求的目標而努力。
    她忽然想起以前在事務所時,一位資深投資大佬的點評:“聰明且努力的人,運氣通常都不會太差。”
    她看著前方那個光芒萬丈的男人,又感受著身邊同樣全力以赴的同事,嘴角微微揚起。
    他們,正一起創造著屬於自己的“好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