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王總的鈔能力上線了!
字數:3714 加入書籤
他們要去的地方,是伊斯坦布爾郊區,一座廢棄了十幾年的紡織廠。
那裏,將是他們這次大戲的舞台。
……
京城,深夜。
陸揚的房間裏,隻有電腦屏幕發出的白光。
屏幕上,是那座廢棄紡織廠的詳細平麵圖,每一根柱子,每一扇窗戶,都標注得清清楚楚。
王磊的鈔能力,老K的組織力,像兩條高效的傳送帶,源源不斷的將資金、物資、人員的信息,匯總到他這裏。
而他,就是這場大戲的總導演。
陸揚手裏拿著一支電子筆,眼神平靜。
他的筆尖,在屏幕上緩緩劃過,一條條產線,一個個設備的位置,被他冷靜的勾勒出來。
張謙的臉,出現在屏幕的視頻通話小窗口裏,他身後,是那座空曠、破敗,散發著黴味的大倉庫。
“陸工,場地已經清空,人員全部就位,第一批從國內運來的道具,六小時後到港。您指示吧。”
陸揚沒有抬頭,筆尖在圖紙上一個角落畫了個大大的叉。
“這個入口封死。參觀路線,必須從西側這個最破的門進。”
他指著一片空地。
“這裏,給我堆滿王總弄來的那些廢舊發動機,要堆成山,越高越亂越好。這就是原材料區,要讓施密特第一眼就看到我們充足的物料儲備。”
筆尖移動,畫出一條曲折的路線。
“產線不要拉直線,要繞著柱子走。用簡單的彩鋼板做隔斷,讓他看不全。人都有好奇心,你越擋著,他就越覺得裏麵有料。”
“安排兩台從二手市場淘來的舊機床,通上電,讓它空轉,噪音越大越好。找兩個人,在旁邊假裝操作,記住,動作要笨一點,時不時吵兩句。新工廠,新工人,磨合期,這很合理。”
陸揚的每一句話,都精準的剖析著施密特這種德國精英的心理。
最後,他的筆尖,停在了倉庫最深處,一片規劃出來的成品區。
“這裏,是重頭戲。”
陸揚的嘴角,勾起一個弧度。
“成品架子要擺滿,但每個架子上,隻放兩三件拋光打磨得鋥亮,看起來最高級的成品。其他的,用黑布蓋起來。”
張謙一愣:“陸工,這是為什麽?不應該展示我們的產能嗎?”
“不。”陸揚搖了搖頭,“產能不足,才是我們最大的誠意。”
“你要讓施密特看到,我們有技術,能造出好東西,但就是因為缺了他們那幾台最關鍵的機床,所以產量上不去,隻能拿這幾件精品充門麵。”
“一個等著米下鍋的客戶,才是最沒有威脅,也最讓銷售無法拒絕的客戶。”
“我們這次要演的,不是一個強大的對手。”
陸揚抬起頭,看著屏幕裏的張謙,一字一句。
“我們要演的,是一個空有野心和錢,卻在技術上處處碰壁,急需救世主的可憐蟲。”
視頻那頭,張謙和一群技術骨幹,聽得目瞪口呆,後背一陣發涼。
這哪裏是在建工廠?
這分明是給施密特挖了個大坑!
陸揚放下筆,看著屏幕上那張被他畫得滿滿當當,充滿了各種陷阱和細節的劇本,輕輕吐出了一口氣。
“好了,舞台搭好,劇本完成。”
“七十二小時後,讓那個德國人,親眼見證一個土耳其工業奇跡的誕生。”
伊斯坦布爾郊區。
一座廢棄的紡織廠在夜色中矗立。
“轟隆隆——”
第一輛重型卡車打破了寂靜,車頭大燈掃過生鏽的大門,停在空曠的倉庫前。張謙戴著安全帽從黑暗中走出,對著對講機低吼:“A組就位!按一號圖紙卸貨!快!”
車廂後門打開,一堆散發著機油和鐵鏽味的報廢汽車發動機,被嘩啦一下傾倒在地上。緊接著是第二輛,第三輛……一整夜,巨大的卡車川流不息。變速箱殼體、扭曲的車橋、拆解下來的車門和底盤,王磊用錢從國內搜刮來的工業垃圾,源源不斷的運抵現場。這些在拆車場賣不上價的玩意兒,在這裏,卻是最重要的道具。
倉庫裏燈火通明,負責布置場景的人已經進場。一個戴眼鏡的中年人提著一桶混合了機油和黑色塗料的液體,用滾筒在嶄新的水泥地上塗抹。他嘴裏念叨著:“這裏的油汙要深一點,老師傅手滑,漏了機油,很正常。牆角這裏,得有劃痕。叉車司機是個新手,拐彎沒注意,蹭了一下。”他做得一絲不苟,每個細節都力求真實。
另一邊,老K從歐洲各地緊急調來的幾十個土耳其臨時工正一臉茫然的站著。這些人有碼頭工人,有失業的建築工,還有幾個街頭混混。老K的一個手下,一個表情嚴肅的平頭男人,正拿著扳手給他們進行崗前培訓。平頭男走到一堆廢鐵前,拿起一個破舊的變速箱殼子:“看好了!”
“你們的工作,就是假裝在修它!”他用扳手在一個螺絲上擰了一下,又反向擰了回來。“要有節奏感!擰三下,停一下,皺著眉頭看一看,好像遇到了天大的難題。然後再換個地方,繼續擰!”
一個土耳其大漢忍不住舉手:“先生,可這螺絲都鏽死了,根本擰不動啊。”
“蠢貨!”平頭男罵了一句,“擰不動才要假裝擰!擰得動我還用你們?”他指著旁邊一個正在空轉,發出巨大噪音的舊車床:“聽到這個聲音沒有?這就是你們的背景音樂!你們要表現出在噪音中專心工作,但又因為技術不行而一籌莫展的樣子!誰演得最好,今天的工錢,翻倍!”
一群土耳其臨時工的眼睛瞬間亮了。演戲還給雙倍工錢,這活兒好!
整個倉庫,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片場。有人用噴槍給嶄新的彩鋼板做舊,做出風吹日曬的效果。有人把一捆捆嶄新的電纜拖在地上來回摩擦,再塗上灰塵和油汙。張謙帶著人,將幾台從國內緊急空運來的老舊國產機床,小心的擺放在預設的位置上。這些機床連主軸都壞了,根本不能用。但沒關係,接上電,讓電機空轉發出轟鳴,再在機床旁邊扔幾塊加工了一半,故意做出殘次品效果的鐵疙瘩,一個正在攻克技術難關的生產車間就這麽誕生了。
七十二小時,滴答流逝。
考察的前一夜,伊斯坦布爾時間淩晨三點。
張謙舉著一個連接著衛星信號的平板電腦,行走在已經完工的工廠裏。平板的屏幕上,是陸揚那張平靜的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