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為民讓路

字數:3490   加入書籤

A+A-


    男人到最後幾乎是怒吼著發完了心裏的牢騷,刺耳的聲響讓前一秒還在歡慶中的小院瞬間變得鴉雀無聲。
    阿木提和其他幾個村裏的長輩都臉色大變,紛紛放下手裏的杯子跑過來打圓場。
    “胡樂叔,之前不是已經談好了嗎?這修公路是大好事,有了路咱種的甜瓜和杏子才能賣出去,大家夥才能有錢賺。”
    “是啊是啊,而且規劃的時候已經很注意要避開農田了,施工便道也就臨時用幾個月,整個村裏隻有你家的玉米地會受點影響,這怎麽弄嘛?”
    “真有點不知好歹,給上海的領導看了笑話,人家是真心實意來幫忙的,你這一鬧,不等於打我們村的臉嗎?”
    大家七嘴八舌,有的勸說名為胡樂的男人要識大體,有的怪他胡攪蠻纏,言語間把事情的經過也描述了大概,讓李偉眉頭不禁一皺。
    原來是在當初規劃的時候發現如果想要修建施工便道就必須阻斷一截水渠並且直接影響村裏的農業用水。
    但因為已經臨近冬季,大部分村民的農作物早就顆粒歸倉,而且便道隻會使用三個月的時間,等高速公路的標段完成就要全部拆除,所以在方案公示期間也無人反對。
    後來中鐵一局的隊伍進駐工地,按照規章製度對周邊開展“負麵影響”調研,結果也不知道是工作人員疏忽了還是胡樂家的玉米地確實不起眼,總之施工方案順利獲得了通過。
    新疆本就水資源缺乏,農作物灌溉基本全靠溝渠引流,作為村裏唯一的冬季作物,胡樂家種植的玉米無疑陷入了全軍覆沒的境地。
    他找到村委會反饋,甚至還給鄉裏的主管部門寫過信,領導們也很重視,專門派人來找胡樂協商。
    當天村裏很多德高望重的長輩也在,大家就像今天這樣你一言我一語,勸說要以大局為重。
    胡樂一家最後也的確默許了施工便道的建設方案,但這裏麵到底有多少出於真心,有多少是無奈之舉就隻有他們自己知道了。
    “矛盾”順利解決,村子裏皆大歡喜,這件事就這麽悄無聲息地被內部消化了,甚至都沒有報到巴莎高速公路的上海代建指揮部。
    但刺終究還是梗在那,無論用多少花團錦簇的美好未來,也無法阻止它在無人在意時隱隱作痛。
    今天飯桌上的所有人都在笑,唯有胡樂心裏的結越來越緊,於是幾杯烈酒下肚,他爆發了。
    事已至此,再無強顏歡笑的可能,胡樂破罐破摔,直接就衝著李偉和另外幾名上海援疆幹部“開炮”。
    “領導,我家那十幾畝地確實和高速公路不能比,但你們知道嗎?我老婆有塵肺病,我女兒明年就要上中學,我自己這兩條腿一到冬天就鑽心疼。”
    “吃藥、理療、學費……,家裏所有的開銷都靠著地裏的玉米,別人家能等公路修完了再去賺錢過好日子,但我們家不行啊!”
    胡樂聲嘶力竭,他雙眼通紅,兩隻手止不住地顫抖,顯然已經將“得罪”李偉的後果置之度外。
    其實在巴莎高速公路沿線像這樣關於“家園”和“道路”孰輕孰重的討論並不少見。
    很多村民不但要舍棄農田,甚至還要離開世代居住的村子,拖家帶口搬遷到幾十公裏以外的安置小區居住。
    理論上來說動遷事宜的確應由當地有關部門來協調,上海代建指揮部則是隻負責對施工單位的管理和工程質量的監理。
    但由於種種客觀原因的存在,這“分外事”大部分最後還是得上海援疆的幹部來拍板落地。
    就比如不遠處的烏達力克鄉,17戶人家原先並不願意為了高速公路而放棄老宅,最後是上海援疆莎車分指的副指揮長“三顧茅廬”,通過真誠的交流才讓村民們搬進了政府準備的新房。
    還有伊什庫力鄉“最難纏”的一戶,家裏90歲高齡的老母親死活不同意動遷,上海援疆的幹部在三個月內就反複上門協商。
    恰逢當地古爾邦節,幹部們還自掏腰包給老人送了紅包,又在她家炕上跟全家人吃羊肉烤饢,這才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最後完成了搬遷任務。
    這些“案例”和“經驗”早就在集中培訓的時候被反複提起,所以當看到胡樂“發飆”的時候,李偉和其他上海援疆幹部並沒有慌張,反而顯得格外胸有成竹。
    “老哥,您說的一點都沒錯,建公路的確是大事,但農田對大家來說更是大事,哪怕隻有一畝地,也不能說犧牲就犧牲。”
    “是啊,您放心,對於這種情況我們都是有預案的,待會吃完飯就可以去一趟代建指揮部,請施工方的領導共同想想辦法,宗旨就一個:堅決保障您的利益,絕不給您的生活添麻煩。”
    李偉和幾個同事圍坐在胡樂的身邊,他們誠懇地為代建指揮部的工作失誤道歉,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意料之外”的發展不但讓胡樂呆愣在原處,就連在場的其他村民和村幹部也都麵麵相覷,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所見所聞。
    插曲之下,這頓便飯很快就臨近尾聲。
    李偉是個急性子,他通過莎車分指揮部直接找到了巴莎高速公路的代建負責人,對方一聽胡樂的情況也是非常震驚,當即就派了專人協助處理。
    胡樂先前是借著酒勁才敢“口出狂言”,現在冷靜下來也是一陣後怕,李偉等人一再安慰和鼓勵,他終於原原本本把自己的訴求講了出來。
    “沒問題,這是我們之前調研工作沒做好,沒想到施工便道會影響農田灌溉,今天回去就出個新的圖紙,我估計要不了幾天就能恢複供水了。”
    代建指揮部的專員和中鐵一局的工程師先是對著圖紙仔細查看,隨後又在阿提木的帶領下實地觀察了被截斷的水渠,立馬就有了初步的整改方案。
    困擾了胡樂那麽久的“難題”就這樣被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同時被打破的還有村民以及鄉村幹部心裏“民要讓路”的思維定式。
    坐在返程的車上,李偉收到了阿木提的短信,這位衝勁滿滿的年輕幹部在字裏行間反省了自己過去工作方法上的不足,同時也向援疆幹部們表達了感謝。
    【李哥,我已經想明白了,風積沙填築的路基撐不起邁向繁榮富強的大道,真正的脊梁永遠來源於人民。】
    看著屏幕上的文字,李偉的嘴角微微上揚,他注意到窗外公路的兩側是密密匝匝、高低錯落、驚豔天地的杏樹林。
    它們清遠靜美,聳立挺拔,一路綿延,直到遠處山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