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授人以漁

字數:4067   加入書籤

A+A-


    李偉這一講就講了足足兩個小時,期間烤鴿子都被來回加熱了好幾趟,杯子裏的卡瓦斯也是滿了有空,空了又滿。
    陳風和小麥一個是上海人,對自己家鄉援建喀什本就有天然的興趣;另一個也想為家裏的棉田種植謀些新出路,所以也聽得聚精會神。
    “唉,確實不容易,我在來新疆之前,總以為這裏隻有壯麗的風景和誘人的美食,可真住下生活一段時間,才發現還有很多現實問題需要解決。”
    “就說這漢語的普及吧,不懂普通話,就沒辦法和全國其他地方的人溝通,要想做生意天然多了一道屏障,這商品和錢沒法流動,肯定會影響到地區的整體發展。”
    雖然隻是描述自己所看到的現象,但陳風這番話卻著實說到了李偉的心坎裏。
    “是啊,援疆工作看似靈活機動,好像隻需要哪裏缺了就去補哪裏就行,但其實如果沒有抓準方向,很容易越幫越亂。”
    “你就說這古城的動遷安置,我們花了這麽多時間製定了計劃方案,結果居民們卻不滿意,一來二去又浪費了資源,還辜負了老百姓的信任。”
    “這就是典型的想為群眾做好事、謀福祉卻脫離了群眾的實際需求,好心辦壞事。”
    陳風和李偉難得相聚,同為上海人,同在異鄉工作生活,自然是抓緊機會暢所欲言。
    小麥坐在一旁並不插話,要麽托著下巴看著陳風口若懸河,要麽就是給兩人的杯子裏添上飲料。
    係著圍裙的燒烤店老板不斷迎來送往,直到後半夜其他客人都走完了,見陳風他們還興致高昂,也不催促,笑嗬嗬地鑽進廚房,很快就端著兩盤涼菜出來,說要一起喝兩杯。
    “你是團結村的?那我們算老鄉啊,我家就在你們隔壁幸福村,小時候咱肯定見過吧?你爸叫啥?”
    有時候世界就是那麽小,三言兩語間店老板和小麥竟然尋到了共同話題,兩人不但家離得近,就連小學上的也是同一所。
    “艾提哥,你這燒烤店生意那麽好,有啥秘訣不?”
    都是從莎車跑到喀什古城來做生意,小麥立馬就想到了為客棧取經,店老板也知無不言,把自己當初從選址到裝修再到宣傳拉客的經驗傾囊相授。
    “現在店子也算在古城站穩了腳跟,光烤鴿子每天就能賣掉3000隻,這兩年不但在喀什市裏買了房子,過段時間我還打算把兩個老的接過來,好好享享清福,比他們整天鑽在地裏種巴旦木強多了。”
    艾提哥坦誠,直白地描述了這些年自己的生活變化,他雖然在田地裏長大,但記憶裏大多是父母終日辛勤勞作,最後卻因為銷路不通隻得低價賤賣果子的景象。
    這其實是喀什四縣很多農村近幾十年的普遍情況,明明擁有放眼全國找不到任何平替的優渥自然條件,卻因為種植技術的落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缺失、外部市場拓展緩慢等等原因造成了“貨賣不出去、錢流不進來”的困境。
    莎車、葉城、澤普、巴楚四縣貧困人口56.78萬人,占整個新疆貧困人口的三分之一。
    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艾提哥這樣為家庭尋到好的出路,大部分貧困百姓依然過著僅靠一畝三分田來維持生計的日子。
    “艾提哥,不瞞你說,我是從上海專門來搞援疆建設的,而且對口的就是莎車縣,這些日子也跑了很多地方,總感覺需要做工作的方向很多,但具體要從哪裏開始又始終找不到頭緒。”
    “你覺得莎車的老百姓現在最急缺的是什麽?如果我們想讓大家都過上好日子,最應該先從哪裏開始幫呢?”
    李偉還是心裏掛念著工作,聽見艾提的話裏帶著對過去貧困生活的“抱怨”,便順勢問出了困擾自己多日的難題。
    原本已經點上一根香煙的艾提在聽到李偉自報家門後明顯一愣,他完全沒想到自己隨手招待的客人裏竟然有一位從上海來的“領導”。
    整個人不但下意識地挺直了腰板,眼神中更是透露出一絲拘謹。
    “艾提哥,沒事,我們就是閑聊,而且李大哥他是真想幫鄉親們做點實事。”
    興許是看出了艾提的顧慮,小麥主動開口幫著解釋,他們兩個既是同鄉又是同族,所以效果立竿見影。
    “怎麽說呢,我覺得你們如果真想要援疆,除了搞那些造路建房子的大工程之外,還是應該多把精力放在如何教人賺錢上。”
    最後艾提還是被李偉的真誠所打動,他把抽到一半的香煙直接扔到地上踩了踩,長籲了一口氣說道。
    “教人賺錢?這事我們一直在做啊,比如幫新疆的農產品對接上海的銷售平台,還有引進上海的大型企業到喀什來建廠……”
    李偉滿臉疑惑,在他看來產業幫扶是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過去的短短幾個月裏就有多個項目落地,怎麽看也算是成績斐然。
    “不是,我的意思不是那種大的,老百姓摸不到的東西,是……這個詞應該怎麽說……”
    艾提雖然會說一點普通話,但涉及到複雜的表達還是需要小麥來翻譯,所以就算他和李偉“交流爭論”了相當長的時間,卻還是沒辦法達成共識。
    終於一直在旁聽的陳風坐不住了,他在團結村實實在在地待過一段時間,又跟著老艾和小麥經曆了整個棉花采收和銷售的過程。
    聽著艾提不斷拚湊出來的那些漢語詞匯,腦子裏頓時靈光乍現,仿佛抓到了問題的關鍵。
    “艾提哥的意思應該是不要光想著搭平台、拓渠道、找項目,而是讓每個老百姓都掌握自己賺錢的能力,這樣才能治本。”
    一語驚醒夢中人,李偉恍然大悟,艾提和小麥也對著陳風猛豎大拇指。
    “其實這就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
    “比如上海企業在喀什建廠的同時,能不能多提供一些適合當地百姓的工作崗位?”
    “又比如幫農民找市場的同時,可不可以也普及一下現代化的種植技術?”
    “遠的不說,就小麥家的棉花田,幾十畝地呢,產能如果提升個10%,對家庭收入的貢獻可就太大了。”
    陳風思如泉湧,開始滔滔不絕,雖然話裏多少夾帶了一些給小麥謀福利的“私心”,但的確句句切中要害。
    這頓原本計劃中的晚飯直接化身宵夜,最後又演變成了早餐。
    當陳風三人和艾提告別邁出燒烤店的時候,遠邊的天空已經泛起了魚肚白。
    “我就不跟你們一起走了,得趕緊回指揮部報道。”
    李偉感覺自己這一天的收獲實在太大,不管是老城區奶奶還是燒烤店的艾提哥,這些真實生活在喀什大地上的人都在為他指引一條方向。
    古城動遷安置、產業細化幫扶、農業技術升級、貧困居民就業……
    這些工作的確足夠忙活好一陣子了,多半短時間裏是再沒機會像今天這樣和朋友把“酒”言歡。
    有些沒有盡興的遺憾,喀什的早晨也有些涼,但心卻是滾燙滾燙的。
    返回指揮部的路上,李偉的腦海裏閃過很多張麵孔,陳風、小麥、王燦、老奶奶、艾提……還有林婉茹……
    這個從上海黃浦江來到葉爾羌河旁的年輕人,第一次感受到了新疆這片土地的真正魅力。
    不僅僅來自大好河山和豐裕美食,更源於千年的文化積澱和樸素人兒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