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薑晚的職場首秀 傅沉舟的暗中助
字數:6783 加入書籤
第十二章:薑晚的職場首秀,傅沉舟的暗中助力
清晨七點的陽光,斜斜地穿過傅家老宅的落地窗,落在薑晚攤開的速寫本上。紙頁上是蜜月時畫的海邊小屋:白牆藍窗,簷角掛著風鈴,窗台上擺著她撿的貝殼——那些線條流暢又鮮活,像藏著海風的氣息。她指尖撫過畫紙,忽然想起昨天整理舊物時翻出的大學畢業證書,設計係的燙金字體在陽光下閃著光,心裏那點沉寂許久的渴望,又悄悄冒了出來。
“在看什麽?”傅沉舟的聲音從身後傳來,帶著剛醒的沙啞。他從背後輕輕環住她,下巴抵在她發頂,目光落在速寫本上,“這海邊小屋,還記得嗎?你說要把它改成民宿的設計稿,後來一直沒來得及細化。”
薑晚回頭看他,男人眼底還帶著惺忪,卻認真地看著畫紙。她忽然握住他的手,語氣帶著幾分試探:“沉舟,我想找份工作。”
傅沉舟愣了一下,隨即笑了,指尖捏了捏她的臉頰:“想做什麽?設計嗎?”見她點頭,他眼底的笑意更濃,“早就該這樣了。你大學時拿設計獎的樣子,我到現在還記得——站在領獎台上,眼睛亮得像星星。”
這話讓薑晚心裏一暖。其實她不是沒顧慮:傅家的家境,讓她偶爾會聽到傭人私下議論“傅太太哪用得著上班”;上次陪老夫人去參加宴會,還有貴婦笑著說“女人最重要的是把家裏照顧好”。可她忘不了熬夜改設計稿時的專注,忘不了看到自己的方案落地時的雀躍——那是屬於“薑晚”的價值,不是“傅沉舟太太”的附屬。
接下來的一周,薑晚開始認真準備求職。她把大學時的作品集重新整理,補充了蜜月時的速寫和幾個未落地的設計概念;對著鏡子練習麵試話術,把常見的設計問題答案寫在筆記本上,一遍遍修改;甚至特意去買了兩套簡約的職業裝,取代了平時穿的連衣裙——站在衣櫃前,看著鏡中穿著白襯衫、黑西褲的自己,她忽然覺得,那個曾經意氣風發的設計係學生,好像又回來了。
應聘的“築境設計”是業內知名的公司,以擅長融合在地文化與現代設計聞名。麵試那天,薑晚提前半小時到了公司樓下,看著玻璃幕牆外倒映的藍天,深吸了一口氣。前台領著她穿過走廊時,牆上掛著的獲獎作品讓她忍不住放慢腳步:那套“徽派民宿改造”方案,她曾在設計雜誌上見過,白牆黛瓦間嵌入的玻璃廊道,既保留了傳統韻味,又充滿現代感。
總監辦公室裏,李總監是個五十多歲的女人,戴著細框眼鏡,手裏拿著薑晚的作品集,翻到那頁海邊小屋速寫時,忽然抬頭看她:“這組稿子,有想法。為什麽沒繼續做下去?”
“當時覺得還不夠成熟。”薑晚坐直身體,語氣誠懇,“比如民宿的采光設計,我後來想,其實可以把屋簷做得更傾斜,讓冬季的陽光能更多地照進室內;還有庭院的動線,應該考慮親子家庭的需求,加一道矮圍欄,避免孩子跑到車道上。”
李總監眼裏閃過一絲讚許,又問:“如果讓你做一個高端文旅項目,客戶要求‘既要傳統,又要現代’,你會從哪裏入手?”
“先找‘根’。”薑晚幾乎沒猶豫,“比如項目所在地的傳統工藝、建築形製,甚至當地人口中的故事——這些是‘傳統’的魂。然後用現代的材料和技術去表達:比如用 3D打印還原傳統木雕的紋樣,卻做成輕量化的裝飾;用智能燈光控製,讓傳統的窗欞在夜晚呈現不同的光影效果。不是簡單的元素堆砌,是讓傳統‘活’在現代裏。”
麵試結束時,李總監笑著說:“下周一來上班吧。我們最近正好有個文旅項目,或許你能帶來新的思路。”
上班第一天,薑晚提前十分鍾到了公司。她的工位靠窗,陽光能剛好落在電腦屏幕上,桌上還放著同事幫忙準備的綠植——一盆小小的多肉,葉片飽滿,透著生機。上午的入職培訓結束後,李總監把她叫到會議室,手裏拿著一份厚厚的項目資料:“這是‘青溪山居’項目,客戶是國內頂尖的文旅集團,要求做高端民宿集群設計。之前團隊出了三版方案,都被客戶否了,理由是‘沒有靈魂,太商業化’。現在團隊裏的設計師都有其他項目在忙,你願意試試嗎?”
薑晚接過資料,指尖觸到紙頁時,能感覺到自己的心跳快了些。翻開第一頁,客戶的需求寫得很細:“融合青溪縣的竹編工藝與夯土建築,滿足高端客群的舒適需求,同時保留鄉村的質樸感,還要設置親子互動區和非遺體驗空間。”後麵附的前幾版方案,她快速翻了翻:大多是把竹編紋樣印在牆紙或家具上,夯土隻用在外牆裝飾,親子區就是簡單的滑梯和繪本角,顯得敷衍又刻板。
“我試試。”薑晚抬起頭,目光堅定。雖然知道這是塊硬骨頭,但她心裏那點不服輸的勁兒,又被勾了起來。
可真正開始做方案時,薑晚才發現難度比想象中大。她查了青溪縣的竹編工藝資料,發現當地最有特色的是“經緯交錯法”,能編出複雜的幾何紋樣,可怎麽把這種工藝融入建築設計?用竹編做吊頂?擔心承重問題;用竹編做隔斷?又怕不夠私密。她畫了十幾張草圖,撕了又畫,最後都揉成了紙團,扔在桌角的垃圾桶裏。
晚上回到家,薑晚把自己摔在沙發上,盯著天花板發呆。桌上的項目資料攤開著,客戶的需求條款像小錘子,一下下敲在她心上。傅沉舟回來時,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幅景象:客廳的燈沒開,隻有陽台的落地燈亮著,薑晚蜷縮在沙發上,懷裏抱著抱枕,側臉埋在陰影裏,連他開門的聲音都沒聽見。
“怎麽不開燈?”傅沉舟走過去,按下客廳的吊燈開關。暖黃色的燈光漫開來,照亮了薑晚眼底的紅血絲和桌角的紙團。他沒直接問,而是轉身去了廚房,很快端來一杯檸檬蜂蜜水——他記得她每次熬夜改圖,都喜歡喝這個,說能緩解眼睛酸澀。
“先喝點水。”他把杯子放在她手邊,在她身邊坐下,指尖輕輕碰了碰她的胳膊,“是項目遇到難題了?”
薑晚沉默了幾秒,終於抬起頭,聲音帶著點疲憊:“客戶要做青溪山居的民宿設計,要求融合竹編和夯土,還要有親子區和非遺體驗空間。前幾版方案都被否了,我畫了一天草圖,都覺得不對——要麽太傳統,像個博物館;要麽太現代,丟了竹編的魂。”
傅沉舟拿起桌上的資料,翻到竹編工藝那頁,手指停在“經緯交錯法”的介紹上:“這種工藝,除了做裝飾,能不能做結構?比如……用竹材和鋼材結合,做親子區的廊架?既安全,又能體現竹編的特點。”
薑晚愣了一下,眼睛忽然亮了點:“我倒是想過用竹編做廊架,可擔心孩子會扯竹條……”
“那可以在竹編外層加一層透明的亞克力板,既能保護竹編,又不影響美觀。”傅沉舟的指尖在紙上輕輕畫了個廊架的輪廓,“而且青溪的夯土,是不是可以用來做親子區的矮牆?讓孩子能在上麵畫畫,或者做小雕塑——既利用了當地材料,又滿足了親子互動的需求。”
這些話像一束光,突然照亮了薑晚的思路。她猛地坐直身體,拿起筆在紙上快速畫起來:“對!我可以把非遺體驗空間和夯土牆結合,讓遊客能親手體驗夯土的過程;竹編不僅能做廊架,還能做燈具——用細竹條編出鏤空的燈罩,晚上開燈時,光影落在地上,就是竹編的紋樣!”
傅沉舟看著她眼裏重新燃起的光,嘴角不自覺地上揚。他沒再多說,隻是安靜地坐在旁邊,看著她一邊畫一邊小聲念叨,偶爾遞過一張新的畫紙,或者幫她把散落的資料整理好。直到薑晚畫完最後一筆,抬頭看他時,才發現已經快十一點了。
“呀,這麽晚了!”薑晚揉了揉肩膀,才想起自己還沒吃飯。
傅沉舟笑著起身:“我讓廚房溫了粥,現在去熱一下。你先洗澡,洗完剛好能喝。”
等薑晚洗完澡出來,客廳的燈已經調暗了,餐桌上擺著一碗青菜瘦肉粥,旁邊還有一碟她喜歡的醬蘿卜。傅沉舟坐在餐桌旁,手裏拿著手機,似乎在跟誰發消息。見她過來,他把手機收起來,笑著說:“快吃吧,粥要涼了。”
薑晚沒多想,坐下大口喝起粥。溫熱的粥滑進胃裏,驅散了一天的疲憊。她不知道的是,傅沉舟剛才給助理打了電話,語氣帶著不容置疑的認真:“幫我聯係‘木石設計’的陳總監,還有‘非遺工藝研究中心’的李教授——就說我有個朋友在做青溪山居的項目,想請他們提供點竹編和夯土工藝的參考資料,不用提我的名字,就說是行業內的技術交流。”
助理在電話那頭愣了一下——“木石設計”是業內頂尖的文旅設計團隊,陳總監更是出了名的“難請”,從不輕易給同行提供思路;“非遺工藝研究中心”的李教授,是竹編工藝的權威專家,一般隻跟高校或政府項目合作。可他不敢多問,隻能趕緊應下來:“好的傅總,我現在就聯係。”
第二天早上,薑晚到公司打開郵箱時,發現多了兩封未讀郵件。發件人是“行業技術交流組”,第一封是“木石設計”提供的《文旅項目在地工藝融合案例集》,裏麵詳細分析了三個類似的民宿項目:有把苗族銀飾工藝融入燈具設計的,有將客家土樓結構用在公共空間的,每個案例都附了結構圖紙和材料清單,甚至標注了施工時的注意事項。
第二封是李教授發來的《青溪竹編工藝現代應用研究》,裏麵不僅有“經緯交錯法”的詳細編織步驟,還提到了竹材的防腐處理技術——之前薑晚一直擔心竹編在潮濕環境下容易發黴,這份資料裏正好有解決方案:用高溫碳化處理竹材,再塗一層透明的環保防腐漆,既能保留竹材的紋理,又能延長使用壽命。
薑晚握著鼠標的手,微微有些顫抖。她立刻就猜到是誰幫的忙——除了傅沉舟,沒人能在這麽短的時間裏,拿到這麽專業的資料。她拿出手機,想給傅沉舟發消息說謝謝,可指尖在屏幕上敲了又刪,最後隻發了一句“今天天氣很好,記得帶傘”。她不想讓這份幫助變成壓力,更想靠自己的能力,把方案做好。
接下來的一周,薑晚幾乎住在了公司。她把資料裏的案例拆解開,結合青溪的實際情況重新設計:親子區的廊架,用碳化竹材和不鏽鋼做骨架,外層編上“經緯交錯”的竹紋,再覆蓋透明亞克力板,既安全又美觀;夯土牆做成可互動的形式,遊客可以在指定區域添加夯土,還能在牆上用特殊顏料畫畫,每季度會邀請當地工匠重新整理牆麵,形成獨特的“時光印記”;非遺體驗空間裏,設置了竹編工作台,遊客可以跟著當地手藝人學習編小物件,工作台的燈光設計成竹編紋樣的投影,晚上時整個空間都像被竹影籠罩。
方案定稿那天,薑晚在公司加班到淩晨。她把最終的設計圖打印出來,逐頁檢查:從平麵圖到效果圖,從材料清單到成本預算,每一個細節都反複確認。走出公司大樓時,淩晨的街道很安靜,隻有路燈亮著,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長。她拿出手機,給傅沉舟發了張設計圖的照片,配文:“終於搞定啦!”
沒過幾分鍾,傅沉舟的電話就打了過來,聲音帶著剛醒的迷糊,卻難掩關心:“還在公司?我去接你。”
“不用啦,我叫了網約車。”薑晚笑著說,“你快睡吧,明天還要上班呢。”
“那你路上注意安全,到了給我發消息。”傅沉舟的聲音溫柔,“我看了設計圖,很棒——特別是那個竹編廊架,比我想的還要好。”
薑晚心裏暖暖的,掛了電話後,忍不住對著手機屏幕笑了起來。網約車過來時,她坐上車,看著窗外掠過的夜景,忽然覺得,那些曾經讓她頭疼的難題,那些熬夜改圖的疲憊,都在這一刻變成了值得的事。
項目匯報那天,客戶方的負責人張總親自來了。當薑晚把設計圖投影在屏幕上,講到竹編廊架的設計時,張總忽然坐直了身體,眼睛亮了起來:“這個廊架,有點意思。我上次去青溪,看到當地老人編竹籃,就是這種經緯交錯的手法——你能把它用在建築上,還考慮到了親子安全,很用心。”
講到夯土互動牆時,張總更是忍不住點頭:“之前的方案,都把夯土當裝飾,你卻讓它變成了遊客能參與的部分——這才是‘活的’鄉村文化,不是擺著看的標本。”
匯報結束後,張總當場拍板:“就用這個方案!薑設計師,你很懂我們想要的‘靈魂’。”
李總監笑著拍了拍薑晚的肩膀:“不錯啊薑晚,第一次接項目就這麽成功,以後可期。”旁邊的同事也圍過來,有人問她怎麽想到用竹編做廊架,有人請教夯土互動牆的設計思路,薑晚一一耐心解答,臉上是藏不住的自信笑容。
下班後,薑晚沒直接回家,而是去了花店。她選了一束白色的洋桔梗——傅沉舟喜歡這種花,說它簡約又幹淨。回到家時,傅沉舟已經回來了,正在廚房做飯,係著她買的小熊圍裙,樣子有點滑稽,卻格外溫馨。
“回來啦?”傅沉舟聽到開門聲,探出頭來,看到她手裏的花,眼睛彎了彎,“給我的?”
薑晚走過去,從背後輕輕抱住他,臉頰貼在他的背上,聲音帶著笑意:“謝謝你,沉舟。那些參考資料,幫了我很多。”
傅沉舟轉過身,握住她的手,指尖捏了捏她的掌心:“我隻是給了你點思路,真正把方案做好的,是你自己。你不知道,那天晚上你坐在沙發上畫草圖,眼睛亮得像星星,我就知道,你一定能做到。”
他頓了頓,從口袋裏掏出一個小盒子,打開來,裏麵是一枚銀色的戒指,戒指上刻著細小的竹編紋樣——那是他根據薑晚設計圖裏的竹編圖案,特意讓首飾匠定做的。“給你的獎勵。”他把戒指戴在她的無名指上,“以後每次看到它,就想起你第一次獨立完成項目的樣子。”
薑晚看著手指上的戒指,眼淚忽然有點忍不住。她踮起腳尖,在傅沉舟唇角印下一個吻,輕聲說:“以後我會做更多好的設計,不隻是為了自己,也為了……我們的未來。”
傅沉舟笑著把她摟進懷裏,下巴抵在她發頂,廚房的抽油煙機還在嗡嗡作響,鍋裏的湯發出咕嘟咕嘟的聲音,空氣裏彌漫著飯菜的香氣和洋桔梗的清香。他知道,薑晚要的不是依附,而是並肩——就像這枚戒指上的竹編紋樣,經緯交錯,相互支撐,才能編織出最美的樣子。
窗外的天色漸漸暗了下來,萬家燈火亮起。客廳的茶幾上,放著薑晚的設計圖和傅沉舟的公司文件,旁邊是那束白色的洋桔梗,在暖黃色的燈光下,安靜地綻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