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選中宣城定目標

字數:5244   加入書籤

A+A-


    秋末的江南,連日陰雨將天地染成一片濛濛的灰。趙玥身披蓑衣,站在天目山主峰的瞭望台上,手中的望遠鏡緩緩掃過東南方向的群山 —— 自從率領聯盟與百姓撤離常州,在天目山暫駐已有月餘,山中雖能暫避鋒芒,卻也麵臨著糧草難繼、冬季禦寒物資匱乏的困境。她知道,天目山終究隻是權宜之計,要想長期抗金,必須找到一處兼具地勢之險、物產之豐與戰略之要的根據地,才能真正站穩腳跟。
    “殿下,這是蘇雲從臨安、建康、宣城三地傳回的勘察報告。” 身後的李誠撐著油紙傘,將三份裝訂整齊的文書遞上,雨水順著傘沿滴落,在青石板上砸出細小的水花,“臨安靠近朝廷中樞,張俊的禁軍仍在周邊布防,且地勢平坦,無險可守;建康城雖曾是江南重鎮,卻因金兵屠城後殘破不堪,且臨近長江,易遭金兵水師突襲;唯有宣城,地處皖南山區與長江中下遊平原的交匯處,既有山地屏障,又有平原產糧,是三地中最適合建立根據地的地方。”
    趙玥接過文書,指尖在 “宣城” 二字上輕輕停頓。她對這座城池早有耳聞 —— 宣城自古便是江南糧倉,境內有敬亭山、柏梘山環繞,水陽江穿城而過,既得山水之險,又享舟楫之利。隻是此前金兵曾短暫占領此地,不知如今城池與百姓的狀況如何。
    “傳我命令,即刻召集核心將領,議事堂議事。” 趙玥收起望遠鏡,蓑衣下擺的水珠順著台階流淌,她的眼神已多了幾分篤定 —— 宣城,或許就是聯盟抗金的新希望。
    半個時辰後,天目山臨時議事堂內,燭火在穿堂風中東倒西歪,將領們圍坐在粗糙的木桌旁,手中傳閱著宣城的勘察報告。陳烈手指著輿圖上宣城的位置,語氣中難掩興奮:“諸位請看,宣城西北有敬亭山為屏障,東南有柏梘山阻斷通路,水陽江自北向南穿城而過,既能作為天然護城河,又能通航運輸糧草。更重要的是,宣城周邊有數十萬畝良田,若是能掌控此地,咱們再也不用為糧草發愁!”
    周峰卻微微皺眉,指尖點在輿圖上標注 “金兵據點” 的位置:“可勘察報告上說,金兵在宣城城郊仍有兩處據點,各駐兵五百,且水陽江下遊的蕪湖,還有金兵水師的小型船隊。咱們若要取宣城,必須先清除這些威脅,否則就算占領城池,也會陷入金兵的兩麵夾擊。”
    “這有何難!” 王虎猛地一拍桌子,腰間的佩刀震得發出輕響,“金兵據點兵力薄弱,咱們隻需派一支精銳夜襲,定能一舉拔除;至於蕪湖的水師,咱們有江陰水軍的底子,再利用水陽江的狹窄水道設伏,定能讓他們有來無回!”
    趙玥抬手示意眾人安靜,目光掃過堂內:“宣城的優勢顯而易見,但風險也同樣存在。除了金兵的威脅,咱們還要考慮百姓的態度 —— 金兵曾占領宣城,百姓們對軍隊或許會有抵觸;此外,宣城距離朝廷控製的徽州不遠,張俊的禁軍若得知咱們在此建立根據地,很可能會派兵來犯。”
    她將目光落在陳奎身上,這位無錫義軍首領最善安撫百姓:“陳將軍,你即刻率百人小隊,喬裝成商販潛入宣城,聯絡城中有聲望的鄉紳與百姓,告知咱們抗金的宗旨,爭取他們的支持;同時探查金兵據點的布防細節,繪製詳細的地形圖。”
    “是!” 陳奎起身領命,眼中滿是堅定 —— 此前他因主張求和心存愧疚,如今正想通過實際行動彌補。
    趙玥又看向吳濤:“吳將軍,你率領江陰水軍剩餘的三十艘戰船,沿水陽江順流而下,在蕪湖上遊的狹窄水道設伏,截斷金兵水師的退路,為咱們奪取宣城掃清障礙。”
    “請殿下放心!” 吳濤抱拳,聲音鏗鏘 —— 江陰水軍曾因損失慘重士氣低落,如今有了明確的目標,將士們早已摩拳擦掌。
    最後,她將目光轉向陳烈與周峰:“陳將軍、周將軍,你們二人率領主力部隊,隨我沿陸路向宣城進發,待陳奎傳回城內消息、吳濤肅清水師威脅後,咱們便內外夾擊,一舉奪取宣城!”
    “遵令!” 眾人齊聲應和,堂內的氣氛從最初的審慎,漸漸轉為熱烈的期待 —— 所有人都明白,奪取宣城,不僅是為聯盟尋找一處安身之所,更是為江南抗金事業開辟新的戰場。
    三日後,各路人馬按計劃行動。陳奎率領的小隊扮作販賣絲綢的商販,順利進入宣城城門。城中雖不如戰前繁華,街道兩旁的店鋪卻已陸續開張,隻是百姓們的臉上多了幾分警惕。陳奎沒有急於行動,而是先在城中最大的客棧住下,每日走街串巷,與商販、腳夫閑聊,漸漸摸清了城中狀況 —— 金兵據點分別設在城東北的糧倉與西南的水陽江碼頭,守軍雖裝備精良,卻因長期無戰事而軍紀渙散,每日飲酒作樂,疏於防範;城中百姓對金兵多有怨恨,隻是敢怒不敢言,不少人仍在暗中懷念大宋的統治。
    摸清情況後,陳奎找到了城中的鄉紳領袖 —— 曾任宣城縣丞的徐老先生。徐老先生年近七旬,因不願降金而辭官歸隱,在百姓中威望極高。陳奎向他表明身份,詳述聯盟抗金的決心與計劃,懇請他協助聯絡百姓。徐老先生聽完,老淚縱橫,握著陳奎的手說道:“我以為大宋早已忘了宣城百姓,沒想到還有你們這樣的義士,為了抗金不惜奔走!老夫雖老,卻也願盡綿薄之力,助你們一臂之力!”
    在徐老先生的聯絡下,城中的鐵匠、農夫、商販紛紛表示願意支持聯盟 —— 鐵匠們承諾連夜打造兵器,農夫們願意為大軍提供糧草,商販們則主動提出為聯盟傳遞消息。陳奎見狀,立刻派人將城中情況與金兵據點布防圖傳回主力部隊,請求即刻發起進攻。
    與此同時,吳濤率領的水軍已在蕪湖上遊的 “鷹嘴峽” 設伏。鷹嘴峽因兩岸山崖形似鷹嘴而得名,水道狹窄,最窄處僅容兩艘戰船並行。吳濤將三十艘戰船隱藏在峽口兩側的蘆葦蕩中,又在水道中埋下數十根裹著鐵皮的尖木樁,隻待金兵水師進入峽口。
    次日清晨,金兵水師的五艘戰船果然沿水陽江逆流而上,前往宣城碼頭運送糧草。戰船行至鷹嘴峽時,因水道狹窄不得不放慢速度。吳濤抓住時機,下令點燃預先準備好的火油桶,火油順著水流漂向金兵戰船,隨後一支火箭射去,瞬間燃起熊熊大火。金兵戰船被火包圍,又因水道狹窄無法轉向,很快便陷入混亂。吳濤率領水軍趁機衝出,手中的長刀劈向金兵,金兵或被燒死,或被殺死,或墜入江中淹死,五艘戰船盡數被焚毀,無一生還。
    肅清水師威脅的消息傳回主力部隊,趙玥當機立斷,下令向宣城進發。主力部隊沿陸路疾行,於第三日深夜抵達宣城城郊。此時陳奎已按照約定,在城東北的糧倉據點外點燃火把,作為信號。
    “進攻!” 趙玥一聲令下,陳烈率領的先鋒部隊如猛虎下山般衝向糧倉據點。據點內的金兵正圍著篝火飲酒,聽到喊殺聲頓時驚慌失措,不少人甚至來不及穿上鎧甲、拿起武器,就被聯盟士兵斬殺。糧倉據點很快被攻克,守軍五百人,除少數投降外,其餘盡數被殲。
    與此同時,周峰率領的另一支部隊也對西南的碼頭據點發起進攻。碼頭據點的金兵雖有防備,卻因士氣低落、兵力不足,根本抵擋不住聯盟士兵的猛攻。不到一個時辰,碼頭據點也被攻克,水陽江碼頭落入聯盟手中。
    兩處據點被攻克的消息傳回城中,徐老先生立刻率領百姓打開城門,迎接聯盟大軍入城。百姓們手持火把,站在街道兩旁,歡呼著 “大宋萬歲”“抗金必勝”,不少人還將家中的糧食、茶水遞給士兵,城中一片歡騰。
    趙玥騎著戰馬,緩緩駛入宣城城門,看著眼前歡呼的百姓,心中滿是感慨。她知道,奪取宣城隻是第一步,要將這裏建設成穩固的抗金根據地,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次日清晨,趙玥在宣城縣衙召開會議,正式宣布將宣城作為江南抗金聯盟的根據地,並製定了三項核心目標:
    1.穩固防禦,肅清威脅:在宣城周邊的敬亭山、柏梘山等險要位置修建防禦工事,設置哨卡與烽火台;同時派部隊清除宣城周邊殘留的金兵據點,確保根據地的安全。
    2.恢複生產,保障民生:組織士兵與百姓開墾荒地,修複水利設施,確保糧食豐收;開設鐵匠鋪、木匠鋪等手工業作坊,製造武器與生產工具;建立醫館與學堂,為百姓提供醫療服務與教育機會,讓百姓們能安居樂業。
    3.擴充兵力,積蓄力量:在宣城及周邊州縣招募新兵,對新兵進行係統的軍事訓練,提升軍隊的戰鬥力;同時聯絡江南各地的抗金義軍,邀請他們加入聯盟,壯大抗金力量,為日後反攻金兵、收複失地做準備。
    會議結束後,各將領立刻按照部署行動:陳烈率領部隊前往敬亭山修建防禦工事;周峰負責招募新兵與訓練;陳奎與徐老先生一起組織百姓開墾荒地、修複水利;吳濤則率領水軍駐守水陽江碼頭,保障水上運輸線的安全。
    百姓們的積極性極高,紛紛主動參與到根據地的建設中 —— 年輕力壯的男子加入軍隊或參與修建工事,婦女們則負責縫製衣物、照顧傷員,老人與孩子們也力所能及地幫忙搬運物資。宣城城內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曾經因金兵占領而籠罩的陰霾,漸漸被抗金的希望與重建的熱情所取代。
    一個月後,宣城根據地的建設初見成效:敬亭山、柏梘山的防禦工事已基本完工,共設置哨卡二十餘處、烽火台十座,配備滾石、擂木、火油等防禦物資;城外開墾荒地萬畝,種植的冬小麥已冒出嫩芽,預計來年春天便可收獲;招募新兵三千餘人,經過初步訓練,已具備基本的作戰能力;水陽江碼頭恢複通航,每日有數十艘商船往來,為根據地帶來了急需的鹽、鐵等物資。
    更令人振奮的是,江南各地的抗金義軍得知宣城根據地建立的消息後,紛紛派人前來聯絡,表達了加入聯盟的意願。其中規模較大的有徽州義軍、池州義軍,各有兵力千餘人,他們的加入,讓聯盟的總兵力達到了八千餘人,實力得到了顯著提升。
    站在宣城縣衙的屋頂,趙玥看著眼前欣欣向榮的景象,心中滿是堅定。她從懷中掏出父皇的白玉佩,輕輕貼在胸前,月光灑在玉佩上,泛著溫潤的光澤。
    “父皇,母後,女兒終於找到了合適的根據地,江南抗金的火種,在這裏重新燃起。” 她輕聲呢喃,目光望向北方,那裏是金兵占領的土地,是大宋的故都,“女兒一定會帶領聯盟的將士們,帶領宣城的百姓們,在這裏休養生息,積蓄力量。終有一天,我們會走出宣城,收複建康,收複臨安,收複大宋的每一寸土地,讓金兵為他們的侵略付出代價,讓大宋的旗幟重新飄揚在中華大地上。”
    夜風拂過,帶來了城外農田裏麥苗的清香,帶來了城中百姓們安穩的鼾聲,帶來了軍營中士兵們訓練的呐喊聲。趙玥知道,宣城根據地的建立,隻是江南抗金事業的新起點。未來的路依舊漫長,依舊充滿挑戰,但隻要有這片土地,有這些百姓,有這些將士,抗金的火種就永遠不會熄滅,勝利的希望就永遠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