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朝廷派李嵩安撫
字數:6633 加入書籤
宣和四年十一月中旬,宣城的晨霧還未散盡,青弋江麵上便駛來一艘掛著 “奉旨欽差” 旗號的官船。船身雕梁畫棟,在灰蒙蒙的江霧中顯得格外醒目,船頭站著幾名身著錦袍的侍從,正朝著岸邊的宋軍哨卡高聲喊話,聲音穿透霧氣,打破了清晨的寧靜。
“宣城守軍聽著!欽差大臣李嵩大人奉旨前來安撫,速開碼頭迎接!”
哨卡的士兵不敢怠慢,立刻派人將消息傳回城內。此時,趙玥正在府衙書房審閱水師訓練的奏折,聽到侍從通報,指尖微微一頓 —— 朝廷的 “安撫” 來得如此之快,未免太過蹊蹺。自收複三縣、宣城成為抗金據點後,她雖多次向臨安遞呈戰報與政務簡報,卻從未主動請求 “安撫”,如今朝廷突然派欽差前來,恐怕不止 “安撫” 這麽簡單。
“墨,” 趙玥抬頭看向站在一旁的暗衛,“立刻去查李嵩的底細 —— 他的出身、曆任官職、與朝中重臣的關係,尤其是與樞密院、禦史台的往來,務必在他入城前查清。”
“是。” 墨躬身退下,身影迅速消失在書房外。趙玥則起身走到窗邊,望著青弋江的方向,眉頭微蹙 —— 南宋朝廷自建立以來,便對地方將領多有猜忌,嶽飛、韓世忠等抗金名將皆因功高震主而遭排擠,如今她在宣城手握兵權、深得民心,朝廷會如何對待她,尚未可知。
半個時辰後,墨匆匆返回,遞上一份寫滿字跡的紙條:“郡主,李嵩是當朝宰相秦檜的門生,曆任戶部郎中、禦史台監察禦史,去年因彈劾‘地方將領擁兵自重’而得到秦檜賞識,此次前來宣城,表麵是‘安撫軍民’,實則極有可能是為了監視郡主的動向,打探宣城的兵力與糧草情況。”
“秦檜的門生……” 趙玥低聲重複,眼中閃過一絲冷意。秦檜一貫主張與金國議和,對堅決抗金的將領多有打壓,此次派李嵩前來,顯然是對她的抗金之舉有所忌憚,想要借機削弱她的勢力。“看來,這‘安撫’宴,不好赴啊。”
她立刻召來張九成與李山,將李嵩的底細與自己的擔憂告知二人。張九成聞言,臉色凝重:“郡主,秦檜黨羽向來陰險狡詐,李嵩此來,必然會在政務、軍備上百般刁難,甚至可能暗中挑撥軍民關係,我們必須多加防備。”
李山則握緊腰間的刀柄,怒聲道:“若他敢對郡主不利,末將便率領士兵,將他趕出宣城!”
“不可。” 趙玥搖頭,“李嵩是朝廷欽差,若對他無禮,隻會給秦檜留下把柄,彈劾我們‘目無朝廷’。我們需表麵順從,暗中防備,既不讓他抓住任何把柄,也不能讓他摸清宣城的真實情況。”
她頓了頓,繼續說道:“張通判,你負責籌備迎接事宜,按照朝廷禮製接待李嵩,但要注意,所有涉及兵力、糧草的賬目,都要做‘簡化處理’,隻提供表麵數據;李將軍,你下令讓城外的練兵場暫停訓練,水師戰船也暫時停泊在碼頭,不得展示實戰操練,避免讓李嵩看出我們的真實戰力;墨,你派暗衛暗中監視李嵩的行蹤,記錄他與哪些人接觸,打探哪些消息,一旦發現異常,立刻回報。”
三人齊聲領命,立刻分頭行動。張九成帶著吏員們前往碼頭布置,紅氈從碼頭一直鋪到府衙門口,兩側站滿了手持旌旗的士兵,營造出隆重的迎接氛圍;李山則快馬加鞭趕往城外,安排練兵場與水師的偽裝事宜;墨則挑選了十名精銳暗衛,換上百姓或吏員的服裝,分散在碼頭與府衙周邊,做好監視準備。
巳時許,李嵩乘坐的官船抵達碼頭。他身著紫色官袍,頭戴烏紗帽,麵容白淨,眼神銳利,走下船時,目光快速掃過碼頭的宋軍士兵與周邊環境,顯然是在暗中觀察。張九成上前一步,躬身行禮:“宣城通判張九成,恭迎欽差大人!趙郡主已在府衙備好宴席,等候大人駕臨。”
李嵩微微點頭,語氣平淡:“張通判不必多禮,本官宣旨要緊,速速帶本官去見趙郡主。” 他說話時,目光落在遠處停泊的水師戰船上,眼中閃過一絲探究,卻並未多問。
張九成心中了然,笑著應道:“大人請隨我來。” 說罷,引著李嵩登上早已備好的馬車,朝著府衙方向駛去。馬車行駛在宣城的街道上,李嵩撩開車簾,觀察著城內的情況 —— 街道整潔,商販雲集,百姓們臉上帶著安穩的笑容,絲毫沒有經曆過戰火的蕭條,這讓他心中愈發忌憚:趙玥僅用數月時間,便將宣城治理得如此井井有條,可見其能力非凡,若任由她勢力壯大,必然會成為宰相秦檜議和的阻礙。
馬車抵達府衙門口,趙玥身著紅色官袍,率領城內官員早已等候在此。她走上前,躬身行禮:“宣城都統製趙玥,恭迎欽差大人!”
李嵩打量著趙玥,見她雖為女子,卻身姿挺拔,眼神堅定,絲毫沒有尋常女子的柔弱,心中更是警惕。他擺出欽差的架子,淡淡道:“趙郡主不必多禮,皇上念你守土有功,特命本官前來安撫,如今軍民安好,皇上也能安心了。” 說罷,便徑直走進府衙,絲毫沒有禮讓之意。
府衙內的宴席早已備好,山珍海味擺滿了餐桌,酒杯餐具皆是精致的瓷器。李嵩坐在主位上,趙玥與張九成、李山等人分坐兩側。宴席開始後,李嵩並未提及 “安撫” 事宜,反而不斷詢問宣城的兵力、糧草與財政情況:“趙郡主,聽聞宣城收複三縣後,招募了不少士兵,不知如今共有多少兵力?糧草儲備可夠支撐一年?”
趙玥心中早有準備,笑著答道:“回大人,宣城如今僅有五千兵力,其中兩千還是新招募的預備役,尚未經過係統訓練;糧草儲備也僅夠支撐半年,還需朝廷撥款接濟。” 她故意將兵力報少了一半,糧草也隻說一半,避免讓李嵩知道宣城的真實實力。
李嵩顯然不信,繼續追問:“可本官在碼頭看到,宣城的水師戰船數量不少,且船體堅固,若僅有五千兵力,如何能駕馭這麽多戰船?”
“大人有所不知,” 張九成立刻接過話茬,“那些戰船多是修繕的舊船,且水師士兵僅有五百人,多數戰船隻是停泊在碼頭,用於威懾金軍,並無實戰能力。” 他一邊說,一邊給趙玥使了個眼色,示意她不必擔心。
李嵩眯了眯眼睛,沒有繼續追問,卻端起酒杯,看似隨意地說道:“趙郡主年輕有為,能在短時間內守住宣城、收複三縣,實在難得。隻是,如今朝廷正與金國商議議和之事,若宣城繼續與金軍開戰,恐會影響議和大局,郡主對此有何看法?”
這話一出,宴席上的氣氛瞬間變得凝重。李山剛想開口反駁,卻被趙玥用眼神製止。趙玥放下酒杯,語氣堅定:“大人,金軍屢次侵犯我大宋疆土,殘害百姓,若不堅決抵抗,隻會讓金軍更加囂張,議和也隻會是一紙空文。宣城作為抗金據點,守土抗金是分內之事,絕不會因議和而放鬆警惕。”
李嵩臉色微沉,顯然對趙玥的回答不滿:“趙郡主此言差矣!議和是為了讓百姓免受戰火之苦,是朝廷的長遠之計,郡主應當以大局為重,不可一味好戰。”
“大人,” 趙玥直視著李嵩,聲音提高了幾分,“讓百姓免受戰火之苦,並非隻有議和一條路。若我們能將金軍徹底趕出大宋疆土,百姓才能真正安居樂業。宣城的百姓也支持抗金,若朝廷強行議和,恐怕會寒了百姓的心。”
李嵩被趙玥反駁得啞口無言,隻能端起酒杯,掩飾自己的尷尬。宴席在略顯沉悶的氛圍中繼續,李嵩不再提及議和與軍備之事,轉而詢問起宣城的政務與百姓生活,趙玥與張九成則小心應對,隻撿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回答,不讓他抓住任何把柄。
宴席結束後,李嵩被安排在府衙西側的驛館休息。他剛走進驛館,便屏退了侍從,從懷中掏出一封密信 —— 這是秦檜臨行前寫給她的,信中要求他暗中挑撥趙玥與百姓的關係,收集趙玥 “擁兵自重” 的證據,若有機會,便設法削弱宣城的軍備。
“趙玥啊趙玥,你再厲害,也鬥不過朝廷的算計。” 李嵩冷笑一聲,將密信燒毀,隨後召來自己的親信,低聲吩咐道:“你去城外找些被金軍打散的流民,許給他們錢財,讓他們明日在府衙前哭訴,就說趙玥不顧百姓死活,強行招募士兵,導致他們無家可歸。”
親信領命而去。李嵩則坐在桌前,喝著茶,心中盤算著如何一步步瓦解趙玥在宣城的根基 —— 他不信,在朝廷的壓力與百姓的不滿下,趙玥還能堅持抗金。
然而,李嵩的算計早已被墨察覺。暗衛在監視時,聽到了他與親信的對話,立刻回報給趙玥。趙玥得知後,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想用流民挑撥離間,李嵩的手段也太過拙劣了。”
她立刻召來張九成,商議對策:“張通判,你立刻派人去城外尋找那些被金軍打散的流民,了解他們的情況,若是無家可歸的,便安排他們住進城內的臨時安置所,發放糧食與衣物,告訴他們,宣城歡迎所有願意抗金的百姓,絕不會讓他們無家可歸。”
張九成領命而去,連夜派人找到了那些流民。流民們大多是被金軍逼迫離開家鄉,早已饑寒交迫,得知宣城願意安置他們,還發放糧食衣物,紛紛感激涕零,當場表示願意支持趙玥抗金,絕不會受李嵩的挑撥。
次日清晨,李嵩的親信帶著幾名流民來到府衙前,想要按照李嵩的吩咐哭訴,卻沒想到,流民們不僅沒有哭訴,反而跪在府衙前,感謝趙玥的收留之恩。李嵩的親信見狀,頓時慌了神,想要強行拉扯流民,卻被暗中監視的暗衛當場抓住。
此事很快傳到了李嵩耳中,他氣得渾身發抖 —— 不僅沒能挑撥趙玥與百姓的關係,反而讓趙玥贏得了更多百姓的支持。他知道,硬來不行,隻能改變策略,從軍備與糧草入手,尋找趙玥的把柄。
接下來的幾日,李嵩以 “巡查政務” 為名,走遍了宣城的糧倉、兵器庫與水師碼頭。在糧倉,他仔細翻閱賬目,想要找出 “虛報糧草” 的證據,卻發現賬目清晰,每一筆收支都有記錄,且糧倉內的糧食確實如趙玥所說,僅夠支撐半年;在兵器庫,他查看兵器數量與質量,卻隻看到一些普通的長槍、弓箭,沒有發現任何重型攻城器械;在水師碼頭,他登上戰船查看,發現戰船雖多,卻多是舊船,且士兵們隻是在進行簡單的劃船訓練,並無實戰操練的跡象。
李嵩心中疑惑,卻始終找不到任何破綻。他不知道的是,趙玥早已做好了準備 —— 糧倉內的糧食隻是表麵儲備,真正的糧草被藏在了城東的秘密倉庫;兵器庫中的重型器械被轉移到了城外的隱蔽據點;水師的實戰訓練則改在了夜間進行,避開了李嵩的巡查。
期間,李嵩還多次試圖接觸城內的鄉紳與士兵,想要打探趙玥的動向與宣城的真實情況,卻發現鄉紳們對趙玥讚不絕口,士兵們更是對趙玥忠心耿耿,根本無人願意透露任何信息。暗衛也始終在暗中監視,一旦發現李嵩與可疑人員接觸,便會及時幹預,讓他的計劃屢屢落空。
十一月下旬,李嵩在宣城停留了近十日,卻始終沒有找到任何能彈劾趙玥的證據,反而親眼目睹了宣城軍民一心、積極抗金的景象。他知道,繼續留在宣城也無濟於事,隻能準備返回臨安,向秦檜複命。
臨行前,趙玥在府衙為李嵩舉辦了送別宴。宴席上,趙玥拿出一份奏折,遞給李嵩:“大人,這是宣城近期的政務與抗金情況簡報,煩請大人帶回臨安,呈給皇上。宣城雖兵力有限,卻絕不會放棄抗金,還望朝廷能支持宣城的抗金大業。”
李嵩接過奏折,心中五味雜陳 —— 他此次前來,本是為了監視與打壓趙玥,卻沒想到,趙玥不僅能力出眾,還深得民心,若朝廷能重用這樣的將領,何愁不能擊退金軍?可他深知秦檜的為人,若將實情告知,不僅不會得到認可,反而會被斥責辦事不力。
他隻能敷衍道:“郡主放心,本官定會將簡報呈給皇上。宣城的抗金之舉,朝廷也會酌情考慮。” 說罷,便匆匆結束宴席,登上官船,離開了宣城。
官船駛離宣城碼頭,李嵩站在船頭,望著漸漸遠去的宣城城牆,心中滿是複雜。他知道,此次宣城之行,他未能完成秦檜交代的任務,趙玥與宣城的存在,終將成為朝廷議和路上的阻礙,未來,恐怕還會有更多的算計等著趙玥。
而在宣城城內,趙玥站在城樓上,看著李嵩的官船消失在青弋江的盡頭,心中清楚,李嵩的離開並不意味著結束,朝廷的猜忌與秦檜的打壓,還會繼續。但她沒有絲毫畏懼 —— 有宣城百姓的支持,有忠誠的將領與士兵,有充足的軍備與完善的防禦,她有信心守住宣城,繼續抗金大業,絕不向朝廷的妥協與金國的威脅低頭。
墨走到趙玥身邊,低聲道:“郡主,李嵩離開前,他的親信曾試圖偷偷帶走宣城的地形圖,已被暗衛截獲。”
趙玥接過地形圖,看著上麵簡單的標注,冷笑一聲:“這點皮毛,就算給他,也無濟於事。傳令下去,加強城防與水師訓練,密切關注臨安與金國的動向,隨時準備應對可能到來的危機。”
“是。” 墨躬身退下。趙玥再次望向青弋江,江水緩緩流淌,陽光灑在江麵上,泛起金色的波光。她知道,宣城的抗金之路還很長,未來還會有無數的挑戰與艱險,但她絕不會退縮 —— 為了守護這片土地,為了大宋的河山,為了天下的百姓,她會一直堅守下去,直到將金軍徹底趕出大宋疆土的那一天。
此時,城內的街道上,百姓們正忙著準備過冬的物資,孩子們在街頭嬉戲打鬧,商販們的吆喝聲此起彼伏,一派安寧祥和的景象。這便是趙玥想要守護的家園,是她抗金的動力源泉。她相信,隻要軍民一心,眾誌成城,宣城定能成為大宋抗金的中流砥柱,為收複失地、重振大宋河山,貢獻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