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宣城根據地穩固
字數:2911 加入書籤
宣和四年十月末,宣城的秋陽帶著暖意,灑在剛修複完工的北門城牆上。新砌的青磚泛著淡青色光澤,城垛上的箭樓重新立起,弓箭手正手持長弓,有條不紊地進行日常操練,弓弦拉滿時發出的 “嗡鳴” 聲,與青弋江上戰船的櫓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幅充滿生機的備戰圖景。趙玥身著常服,站在城樓之上,手中捧著江南製置使送來的公文,指尖在 “宣城為江南抗金第一屏障,著令加強軍備,安撫百姓,為諸州表率” 的字句上輕輕摩挲 —— 經此一戰,宣城不再是孤立的邊城,已成為大宋在江南抗金的核心據點。
城樓之下,張九成正帶著吏員們清點糧草。糧倉內,新收割的稻穀堆滿糧囤,布袋上的 “宣” 字印章清晰可見;油庫中,百姓們捐獻的菜籽油與軍匠熬製的火油分裝整齊,足夠支撐半年戰事。“郡主,” 張九成快步登上城樓,臉上帶著笑意,“三縣收複後,我們接收了金軍遺留的糧草三萬石,加上本地秋糧征收,如今糧倉儲備充足;兵器庫那邊,工匠們日夜趕製,已打造長槍兩千杆、弓箭五千副,還修複了金軍丟棄的回回炮五架,戰力比戰前提升三成。”
趙玥點頭,目光轉向城內街巷。主幹道上,商販們已重新開張,布莊的幌子隨風飄動,鐵匠鋪裏傳來打鐵的 “叮叮” 聲,孩子們拿著風車在街頭奔跑,笑聲清脆。“百姓們的生活恢複得如何?” 她問道,語氣中帶著關切。
“已基本恢複如常。” 張九成遞上一份民情簿,“戰後我們減免了三縣及宣城本地半年賦稅,還組織士兵幫百姓修複被戰火毀壞的房屋。如今,不僅本地百姓安心耕作,連周邊州府的流民也紛紛來投,上月新增人口兩千餘人,不少青壯已報名加入預備役,兵員補充也有了保障。”
正說著,遠處傳來一陣馬蹄聲。李山率領一隊騎兵疾馳而來,在城下翻身下馬,手持一份軍情簡報快步登上城樓:“郡主,按您的命令,我們在宣城周邊增設了十二處烽火台,從青弋江上遊的龍王壩到下遊的狼尾灘,每三十裏便有一處哨卡;水師方麵,新造的二十艘戰船已下水,與原有戰船匯合,可完全控製青弋江、水陽江流域,金軍若想從水路來犯,絕無可能。”
趙玥接過簡報,展開細看。簡報上不僅標注了烽火台與哨卡的位置,還詳細記錄了水師的日常巡邏路線 —— 每日清晨,五艘戰船從宣城碼頭出發,分兩隊沿青弋江上下遊巡邏,正午在狼尾灘匯合,傍晚返回;夜間則有三艘快船在江麵遊弋,船頭的 “磷火燈籠” 在夜色中劃出微光,成為水路防禦的 “眼睛”。“做得好。” 趙玥合上簡報,眼中露出讚許,“水路與陸路防禦相輔相成,才能讓宣城固若金湯。”
此時,暗衛 “墨” 也悄然來到城樓,帶來了關於周邊州府的消息:“郡主,湖州、常州、徽州等地已派使者來宣,請求借鑒我們的防禦戰術,還希望能與我們結成‘抗金聯盟’,共享軍情與糧草。昨日,徽州知府還送來五百匹戰馬,說是支援宣城軍備。”
“聯盟之事,可與使者詳談。” 趙玥沉思片刻,說道,“我們可將‘水戰伏擊’‘堅壁清野’的戰術整理成冊,分發給各州,同時與他們約定,若有金軍來犯,以烽火為號,互相支援。至於戰馬,可撥出兩百匹給水師,用於沿江哨卡的快速調度,其餘的補充騎兵,增強機動性。”
“墨” 躬身領命,轉身離去。趙玥再次望向城外,遠處的敬亭山層林盡染,山腳下的練兵場上,新招募的預備役士兵正跟著老兵練習刺殺,長槍刺向稻草人時發出的 “噗嗤” 聲,充滿了力量感。她知道,宣城根據地的穩固,不僅在於軍備充足與防禦完善,更在於百姓的支持與各州的聯動 —— 如今,這兩點都已具備。
十一月初,宣城迎來了第一場雪。雪落無聲,將城牆與屋頂覆蓋上一層薄白。趙玥冒著雪,來到城內的 “忠勇祠”。祠堂內,新立的石碑上刻著戰死士兵的名字,從李偉到普通的步兵,每一個名字都被擦拭得幹幹淨淨。她點燃三炷香,躬身祭拜:“諸位將士,你們用生命守護的宣城,如今已成為抗金的重要據點,百姓安居樂業,軍備日益強盛,你們的犧牲,沒有白費。”
祭拜完畢,趙玥走出祠堂,雪已停了,陽光透過雲層灑下來,在地麵上折射出微光。百姓們正自發地清掃街道上的積雪,見到趙玥,紛紛停下手中的活計,拱手行禮,口中說著 “郡主辛苦了”。趙玥笑著點頭回應,心中滿是溫暖 —— 這便是她守護這片土地的意義,為了這些百姓的笑容,為了大宋的河山。
當日下午,江南製置使派來的巡邊禦史抵達宣城。禦史在趙玥的陪同下,視察了城防、糧倉、水師與練兵場,又走訪了城內百姓,聽到的全是對宋軍的稱讚。“趙郡主,” 禦史在離開前,握著趙玥的手說道,“宣城如今兵強馬壯,百姓歸心,實乃江南抗金之楷模。朝廷已決定,在宣城設立‘江南抗金都統司’,由你擔任都統製,統轄周邊五州軍務,望你不負朝廷重托,守住江南半壁江山。”
趙玥躬身領命,目光堅定:“臣定當竭盡所能,守護宣城,抵禦金軍,為大宋盡忠,為百姓謀安。”
夕陽西下,金色的餘暉灑在宣城的城牆上,將新砌的青磚染成暖黃色。趙玥站在城樓之上,望著遠處的青弋江,江水緩緩流淌,與天邊的晚霞融為一體。她知道,宣城根據地的穩固,隻是抗金大業的第一步,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挑戰,但她有信心 —— 有城內百姓的支持,有各州的聯盟相助,有訓練有素的士兵與水師,宣城定能成為金軍無法逾越的屏障,成為江南抗金的希望之地。
從此,宣城之名傳遍大宋,成為抗金的象征。每當金軍南下,提及宣城,便會想起那場被洪水淹沒的落雁坡,想起被燒毀的泗州糧倉,想起那個身披銀甲、智謀過人的趙郡主。而宣城的百姓們,也始終記得,在宣和四年的那場戰爭中,是趙玥帶領他們守住了家園,讓他們在戰火中得以安寧。
宣城的故事,成為了大宋抗金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而趙玥,則成為了江南大地上,百姓們口中代代相傳的 “護國郡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