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遊子心態百孝心(一)
字數:5491 加入書籤
蕭琰的馬蹄踏過深秋的枯草時,風正卷著幾片碎葉在官道上打旋。他勒住韁繩,胯下的棗紅馬打了個響鼻,前蹄輕輕刨著地麵,似乎也察覺到主人驟然凝重的氣息。視線越過一片稀疏的雜樹林,土坡下那座孤零零的土塚突兀地撞進眼裏 —— 沒有墓碑,沒有祭品,甚至連圈像樣的墳塋都沒有,隻在土堆頂端長著幾叢枯黃的狗尾草,在風裏蔫蔫地晃著,像極了老人去年冬天蜷縮在炕頭時,那幾根無力耷拉著的花白胡須。
“老丈……” 他低低喚了一聲,聲音被風揉碎在空氣裏,連自己都聽不真切。五年前離家時,他也是走的這條官道,那時這土坡下還沒有這座塚,隻有一間漏風的茅草屋,屋前的老槐樹下,總坐著個穿粗布短褐的老人,手裏編著竹筐,見著往來的行人就笑著遞碗熱水。蕭琰清楚記得,那天他行囊空空,肚子餓得咕咕叫,是老人從灶膛裏摸出個還熱乎的紅薯,塞到他手裏說:“出門在外,別虧著肚子。” 紅薯的甜香裹著煙火氣,至今還留在他的記憶裏,成了異鄉夜裏最暖的慰藉。
他翻身下馬,牽著馬慢慢朝土塚走。深秋的風帶著寒意,刮在臉上像細針紮著,可他卻覺得心裏比臉上更涼。去年開春,他在江南收到同鄉捎來的信,說老人冬天受了寒,一病不起,沒幾天就走了。同鄉還說,老人走前還念叨著 “那個往南去的後生”,不知道有沒有混出個模樣,有沒有吃上熱乎飯。那時他正在碼頭幫人卸貨,攥著信紙的手止不住地抖,信紙被汗水浸得發皺,上麵的字像老人渾濁的眼睛,直直地望著他,讓他連哭都不敢大聲 —— 他兜裏隻有幾個銅板,連雇輛車趕回來的錢都不夠,更別說給老人辦場像樣的葬禮。
土坡上的草長得半人高,蕭琰深一腳淺一腳地走著,褲腳被草上的露水打濕,冰涼地貼在腿上。他走到土塚前,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撥開墳頭的雜草。土塚的土還是鬆的,顯然沒經過多少打理,邊緣已經被雨水衝得有些模糊。他從懷裏掏出一個油紙包,裏麵是他在鎮上買的兩塊桂花糕 —— 老人去年秋天跟他念叨過,說年輕時吃過一次桂花糕,甜得能讓人忘憂,可惜後來再也沒吃過。
“老丈,我來晚了。” 蕭琰把桂花糕輕輕放在墳頭,聲音裏帶著哽咽,“您說的桂花糕,我給您帶來了,您嚐嚐,還是不是當年的味道。” 風又吹了起來,墳頭的狗尾草晃得更厲害了,像是老人在回應他。他想起去年冬天,他在江南的小客棧裏,夜裏凍得睡不著,就會想起老人茅草屋裏的那盤土炕,炕頭總是暖烘烘的,老人還會給他蓋一床打滿補丁的厚被子,說:“後生,出門在外,得照顧好自己,別凍著。”
那時他總覺得,等他賺了錢,一定要回來給老人蓋間新屋,買床新被子,再帶他去城裏吃頓好的。可他沒想到,人生無常,他還沒來得及實現承諾,老人就已經不在了。他攥緊了拳頭,指甲深深嵌進掌心,心裏滿是愧疚和悔恨。如果去年冬天他能早點回來,如果他能多寄點錢給老人,如果他能多陪老人說說話…… 可世上沒有如果,有些遺憾,一旦留下,就再也無法彌補。
他在墳頭蹲了很久,從正午一直待到夕陽西下。夕陽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長,投在土塚上,像是在給老人做伴。他想起小時候,父親早逝,母親體弱,家裏窮得揭不開鍋,是鄰居的王阿婆經常接濟他們,給他們送些粗糧和鹹菜。後來他長大了,離開家去闖蕩,王阿婆送他到村口,說:“琰兒,在外頭別逞強,受了委屈就回來,阿婆還在呢。” 那時他總覺得阿婆還年輕,等他功成名就了再回來好好孝敬她,可等他終於在江南站穩腳跟,想回來接阿婆去享福時,卻收到了阿婆去世的消息 —— 跟眼前這座塚裏的老人一樣,都是在寒冷的冬天,悄無聲息地離開了。
原來,遊子在外奔波,總以為時間還很多,總以為還有機會報答那些曾經幫助過自己、疼愛過自己的人,可卻忘了,歲月不饒人,老人的時光經不起等待。就像這深秋的草木,看似還能再熬些日子,可一場寒霜下來,就會凋零殆盡,再也沒有複蘇的機會。
蕭琰站起身,拍了拍膝蓋上的泥土。他望著土塚,心裏暗暗發誓:以後每年,他都要回來看看老人,給老人帶他愛吃的東西,陪老人說說話。就算他走得再遠,飛得再高,也不能忘了這些曾經溫暖過他的人,不能忘了自己的根。他牽著馬,慢慢往回走,夕陽的餘暉灑在他身上,給她鍍上了一層溫暖的金光。風裏似乎還帶著桂花糕的甜香,像是老人在跟他說:“後生,好好活著,就是對我最好的孝敬。”
他翻身上馬,馬蹄再次踏過枯草,卻比來時更堅定。他知道,遊子的路還很長,可無論走多遠,他心裏的那份孝心,永遠都不會變。因為他明白,那些曾經愛過他、幫過他的人,雖然已經離開了,但他們的愛和溫暖,會一直留在他心裏,支撐著他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
蕭琰的指尖還殘留著墳頭泥土的微涼,夕陽將最後一縷餘暉灑在土塚上,那幾叢狗尾草在暮色中微微晃動,像是老人在無聲地挽留。他沒有立刻離開,而是從馬背上取下隨身攜帶的帆布包,緩緩鋪開在塚前的空地上。包裏裝著的不是什麽貴重物品,而是他這五年來在異鄉收集的零碎物件 —— 一片來自江南水鄉的楓葉,一枚從塞北沙丘撿到的鵝卵石,還有一張泛黃的、畫著簡陋房屋的紙片。
“老丈,您還記得嗎?” 蕭琰拿起那張紙片,聲音輕柔得像是怕驚擾了沉睡的老人,“五年前我離開時,您問我以後想住什麽樣的房子,我說想住一間有院子、能種滿花草的屋子,您當時還笑著說,等我回來,就幫我在您家旁邊的空地搭這樣的房子。” 他指尖摩挲著紙片上歪歪扭扭的線條,那是他在江南客棧的油燈下畫的,每當夜深人靜思念家鄉時,他就會拿出來看看,仿佛隻要看著這張紙,就能看到老人慈祥的笑容和那間漏風的茅草屋。
風漸漸大了起來,卷起地上的落葉,打在帆布包上發出沙沙的聲響。蕭琰把紙片小心翼翼地收好,又從包裏拿出一個破舊的竹編小筐 —— 這是他去年在江南的一個集市上偶然買到的,竹筐的樣式和當年老人坐在老槐樹下編的一模一樣。他記得老人的手很巧,總能用不起眼的竹子編出各種各樣的物件,不僅能用,還好看。有一次,他看到老人編了一個小竹筐,裏麵放著剛摘的野果子,就忍不住誇了一句,老人當即就把小竹筐送給了他,說:“後生喜歡就拿著,以後裝些零碎東西也方便。” 那個小竹筐他一直帶在身邊,後來在一次趕路時不小心弄丟了,為此他還難過了好幾天。
“這個竹筐,跟您當年送我的那個很像。” 蕭琰把竹筐放在墳頭,輕輕整理著筐沿,“我找了很久才找到一個差不多的,今天帶來給您,您要是還喜歡編竹筐,就用這個接著編吧。” 他蹲在墳前,仿佛又看到了老人坐在老槐樹下編竹筐的場景: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在老人身上,老人的手指靈活地穿梭在竹條之間,偶爾抬起頭,對著過往的行人露出溫暖的笑容。那時的他,總喜歡坐在老人旁邊,看著他編竹筐,聽他講過去的故事 —— 講他年輕時如何走南闖北,講他如何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保住性命,講他如何獨自一人守著這間茅草屋過了大半輩子。
天色越來越暗,遠處傳來幾聲烏鴉的啼叫,更添了幾分淒涼。蕭琰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塵土,卻發現褲腳沾了一根細小的竹絲 —— 那是從竹筐上掉下來的。他小心翼翼地把竹絲撿起來,放在手心,突然想起老人曾經說過,竹絲雖細,卻能編織出堅韌的物件,就像人雖然渺小,卻能在艱難的日子裏咬牙堅持。他這五年來在異鄉的經曆,瞬間湧上心頭:剛到江南時,他身無分文,隻能在碼頭幫人卸貨,每天起早貪黑,累得倒頭就睡;後來在一家小飯館打雜,被老板欺負、被客人刁難,有好幾次他都想放棄,回鄉下過安穩日子,可一想到老人的囑托和自己的夢想,他就又咬牙堅持了下來。
“老丈,我沒讓您失望。” 蕭琰的聲音帶著一絲驕傲,又帶著一絲哽咽,“我現在在江南的一家布莊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老板很器重我,還給我漲了工錢。我攢了一些錢,本來想今年回來給您蓋間新屋,可沒想到……” 他話沒說完,就再也忍不住,眼淚順著臉頰滑落,滴在墳前的泥土裏。他知道,再多的錢,再高的成就,也換不回老人的生命,也無法彌補自己沒能在老人生前盡孝的遺憾。
就在這時,遠處傳來一陣馬蹄聲,蕭琰警覺地抬起頭,隻見一個穿著粗布衣裳的少年騎著一匹瘦馬,朝著這邊趕來。少年看到蕭琰,先是愣了一下,然後連忙翻身下馬,快步走到他麵前,恭敬地行了一禮:“請問您是蕭琰大哥嗎?”
蕭琰有些驚訝,點了點頭:“我是蕭琰,你認識我?”
少年臉上露出激動的神情:“我是李二牛啊!您還記得嗎?五年前您離開的時候,我還跟在您後麵跑,您還給了我一塊糖呢!”
蕭琰仔細打量著少年,才慢慢想起那個總是跟在他身後的小不點。沒想到五年過去了,那個小不點已經長成了一個挺拔的少年。他笑著說:“原來是二牛啊,都長這麽高了。你怎麽會在這裏?”
“我是來給張老丈上墳的。” 李二牛指了指眼前的土塚,眼神裏滿是悲傷,“張老丈待我可好了,我小時候家裏窮,經常吃不飽飯,都是張老丈給我送吃的。去年冬天他走了,我就每個月都來看看他,給她帶些吃的。”
聽到 “張老丈” 這個稱呼,蕭琰才突然想起自己一直不知道老人的全名。他心裏一陣愧疚,這麽多年來,他一直把老人當成親人,卻連老人的全名都不知道。他問道:“二牛,張老丈的全名叫什麽啊?”
“張老丈叫張守義。” 李二牛回答道,“他年輕時是個軍人,後來因為受傷退伍了,就回到這裏蓋了間茅草屋,一個人過了一輩子。他總說,他要守著這片土地,等著那些在戰場上犧牲的戰友回來。”
蕭琰心裏一震,原來老人還有這樣一段過往。他看著眼前的土塚,突然覺得老人的形象變得更加高大。老人不僅用自己的善良溫暖了身邊的人,還用自己的一生堅守著對戰友的承諾。他想起老人曾經跟他說過,做人要講誠信、有擔當,現在他才明白,老人一直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這句話。
“二牛,以後我每年都會回來給張老丈上墳,咱們一起照顧他的墳塚,好不好?” 蕭琰看著李二牛,眼神堅定地說。
李二牛用力點了點頭:“好啊!蕭大哥,有您一起,張老丈肯定會很高興的。”
天色已經完全黑了下來,月亮慢慢爬上了天空,灑下清冷的月光。蕭琰和李二牛一起把墳前的東西收拾好,又在墳頭添了些新土,才慢慢離開。走在回家的路上,蕭琰心裏不再像之前那樣充滿愧疚和悔恨,而是多了一份堅定和責任。他知道,雖然老人已經離開了,但他的精神會一直陪伴著他,指引著他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前行。他也明白,孝敬老人不僅僅是在老人生前給他們物質上的滿足,更重要的是在老人離開後,傳承他們的善良和精神,用自己的行動去幫助更多的人,讓老人的愛和溫暖一直傳遞下去。
幾天後,蕭琰離開了家鄉,再次踏上了前往江南的路。不過這次,他的行囊裏多了一樣東西 —— 一塊刻著 “張守義” 三個字的木牌。他打算回到江南後,找個好木匠,把這塊木牌做成一塊墓碑,明年回來的時候,立在張老丈的墳前。他還打算在江南多賺些錢,回來給村裏修一條路,再蓋一所學堂,讓村裏的孩子都能讀書識字。他想,這應該是張老丈最希望看到的,也是他對張老丈最好的孝敬。
馬蹄踏在官道上,發出清脆的聲響,像是在為蕭琰的決心伴奏。他望著遠方的天空,眼神裏充滿了希望。他知道,遊子的路還很長,但隻要心中有牽掛、有責任,他就不會迷失方向。他會帶著張老丈的期望,帶著那份沉甸甸的孝心,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遊子對家鄉、對親人的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