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遊子心態百孝心(二)
字數:7092 加入書籤
春寒料峭時,蕭琰又一次站在了張老丈的塚前。他剛從江南趕回來,身上還帶著旅途的風塵,手裏卻緊緊攥著一個用油紙仔細包裹的布包,裏麵是他特意為張老丈準備的新物件 —— 一床用江南上好蠶絲織成的薄被。
“老丈,開春了,夜裏還有些涼,這床薄被您蓋著,就不會冷了。” 蕭琰蹲下身,小心翼翼地將薄被鋪在塚前的石板上,指尖輕輕拂過被麵上精致的雲紋,眼神裏滿是溫柔。他想起去年冬天,自己在江南的布莊裏看到這種蠶絲被時,第一時間就想到了張老丈。以前在茅草屋時,每到開春,夜裏的寒氣總讓老人睡不安穩,那時他就想著,要是能有一床暖和的被子給老人就好了,如今終於如願,可老人卻再也無法親手接過這床被子。
風輕輕吹過,帶來了山野間泥土和青草的氣息,塚前的幾株新綠破土而出,是他上次來的時候種下的鬆柏苗。他仔細查看了鬆柏苗的長勢,用帶來的小鏟子給它們鬆了鬆土,又從隨身的水壺裏倒出些水,慢慢澆在根部。“老丈,您看,這幾棵鬆柏長得多好,以後它們就能一直陪著您了。” 他一邊澆水,一邊輕聲說著,仿佛老人就坐在身邊,正笑著聽他說話。
這時,不遠處傳來了腳步聲,蕭琰抬頭望去,隻見李二牛提著一個竹籃走了過來,籃子裏裝著剛蒸好的饅頭和幾碟小菜。“蕭大哥,你又來啦!” 李二牛笑著打招呼,把竹籃放在塚前,“我娘說張老丈以前最愛吃她蒸的白麵饅頭,今天特意多蒸了幾個,讓我給老丈送來。”
蕭琰看著籃子裏冒著熱氣的饅頭,眼眶微微發熱。他想起以前,張老丈總把自己舍不得吃的白麵饅頭留給他,說他年輕,正是長身體的時候,要多吃點好的。如今,還有人記得老人的喜好,還在用心地孝敬著老人,這讓他心裏既溫暖又欣慰。“二牛,你娘有心了,老丈要是知道,肯定會很高興的。”
兩人一起坐在塚前的石板上,一邊吃著饅頭,一邊跟張老丈說著最近的事。李二牛說,村裏最近來了個教書先生,在村頭的破廟裏開了個學堂,村裏的孩子都能去讀書了;還說村裏的路也開始修了,再過幾個月,就能走平整的石板路了。蕭琰聽著,臉上露出了笑容,他想起自己去年回來時,跟村裏的族長提議修學堂和修路,族長一開始還擔心資金不夠,他當即拿出了自己攢下的大部分積蓄,又發動村裏在外闖蕩的同鄉一起捐款,沒想到短短幾個月,這些事就都有了眉目。
“老丈,您看,咱們村裏的日子越來越好了,孩子們能讀書,路也能走得更順暢了,您要是還在,肯定會很開心的。” 蕭琰望著塚前的鬆柏苗,聲音裏滿是感慨。他知道,這些都是張老丈生前希望看到的,如今他一點點把這些願望變成現實,也是在替老人完成心願,盡自己最後的孝心。
夏日的暴雨來得突然,蕭琰冒著大雨趕到張老丈的塚前時,渾身已經濕透了。他看著被雨水衝刷得有些塌陷的墳頭,心裏一陣焦急,連忙從馬背上取下帶來的工具,開始給墳頭添土。雨水順著他的頭發往下流,模糊了他的視線,他卻絲毫不在意,隻是埋頭不停地鏟土、填土,生怕雨水會把老人的塚衝壞。
“老丈,您別擔心,我這就把墳頭修好,不會讓雨水把這裏衝壞的。” 他一邊幹活,一邊在心裏默念著。以前在茅草屋時,每到下雨天,屋頂就會漏雨,老人總是冒著雨去修補,那時他就會在一旁幫忙遞瓦片,老人還笑著說:“屋漏了能補,人心要是‘漏’了,可就難補了。” 如今,他守護著老人的塚,就像當年老人守護著茅草屋一樣,不僅是在修補墳頭,更是在守護著自己心中那份對老人的牽掛和孝心。
雨漸漸小了,蕭琰也終於把墳頭修補好。他坐在塚前的石板上,擰了擰衣服上的水,看著眼前整齊的墳頭,心裏才鬆了一口氣。這時,他注意到塚邊的草叢裏,開了幾朵不知名的小藍花,在雨後的陽光下顯得格外嬌豔。他想起老人以前最喜歡在屋前種些花草,雖然都是些普通的品種,卻被老人打理得生機勃勃。他小心翼翼地把小藍花周圍的雜草拔掉,又用帶來的水壺給它們澆了些水,輕聲說:“老丈,您看這花多好看,以後它們就能一直陪著您了。”
秋風送爽時,蕭琰帶著自己在江南娶的妻子蘇婉一起來到了張老丈的塚前。蘇婉手裏捧著一束精心挑選的野菊花,臉上帶著溫柔的笑容,她早就聽蕭琰說起過張老丈的故事,心裏對這位善良的老人充滿了敬意。
“老丈,這是我的妻子蘇婉,今天我帶她來看看您。” 蕭琰拉著蘇婉的手,輕聲介紹著,“以後我們每年都會一起來看您,給您帶您喜歡的東西。”
蘇婉把野菊花輕輕放在塚前,對著塚深深鞠了一躬,柔聲說:“張老丈,謝謝您以前對蕭琰的照顧,以後我們會好好孝敬您,您放心吧。”
蕭琰看著蘇婉溫柔的側臉,心裏滿是幸福。他想起自己以前總擔心,要是娶了妻子,會不會就忘了對張老丈的牽掛,可現在他才明白,真正的愛,是會讓人更懂得感恩和珍惜。蘇婉不僅理解他對張老丈的孝心,還願意和他一起守護這份牽掛,這讓他更加堅定了要一直孝敬張老丈的決心。
兩人坐在塚前的石板上,蕭琰給蘇婉講著他和張老丈的過往,講老人如何在他饑寒交迫時給了他一個紅薯,如何在他失意時鼓勵他不要放棄,講他如何許下承諾要給老人蓋間新屋…… 蘇婉靜靜地聽著,時不時擦去眼角的淚水,她能感受到蕭琰對張老丈深厚的感情,也能理解這份孝心對蕭琰的重要性。
“老丈,您看,我現在有了自己的家,有了疼我的妻子,這些都離不開您當年的幫助和鼓勵。” 蕭琰望著塚前的野菊花,聲音裏滿是感激,“以後我會好好過日子,也會一直把您放在心裏,用自己的行動去幫助更多的人,就像您當年幫助我一樣。”
冬日的雪花紛紛揚揚地落下,張老丈的塚前一片潔白。蕭琰帶著剛滿周歲的兒子蕭念祖來到這裏,孩子裹著厚厚的棉襖,睜著圓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看著眼前的土塚。
“念祖,快給張爺爺磕頭。” 蕭琰抱著兒子,讓他對著塚磕了三個頭,輕聲說,“這是張爺爺,他是個很善良的人,以前經常幫助爹爹,你以後也要像張爺爺一樣,做個善良、有擔當的人。”
孩子似懂非懂地眨了眨眼睛,伸出小手想去抓塚前的雪花,蕭琰輕輕握住兒子的手,溫柔地說:“張爺爺在睡覺,我們不能打擾他,等明年春天,我們再來看張爺爺,好不好?”
孩子點了點頭,靠在蕭琰的懷裏,安靜地看著雪花飄落。蕭琰抱著兒子,望著張老丈的塚,心裏滿是平靜和幸福。他知道,自己對張老丈的孝心,不僅會一直延續下去,還會傳給自己的兒子,傳給下一代。這份孝心,就像這冬日裏的雪花,純淨而美好,會在歲月的長河中,一直閃耀著溫暖的光芒。
一年又一年,蕭琰始終堅守著自己的承諾,無論身在何方,無論遇到什麽困難,每年都會回到張老丈的塚前,陪老人說話,給老人帶來他喜歡的東西。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遊子對親人的牽掛,詮釋著那份永遠不會褪色的孝心。而張老丈的塚前,也因為這份孝心,不再孤單,充滿了溫暖和生機,成為了蕭琰心中最溫暖的牽掛,也成為了他人生道路上最堅實的力量源泉。
三十有五的蕭琰,鬢角已添了幾縷銀絲。這年深秋,他帶著一身江南的潮氣,再次踏上了回鄉的路。馬蹄踏過官道上的碎石,發出沉悶的聲響,像是在訴說著這些年的奔波。臨近張老丈的塚時,他遠遠就看見土坡下圍著幾個人,心裏猛地一緊,連忙催馬加快了腳步。
趕到近前,才發現是幾個鄰村的孩童,正拿著樹枝在塚邊的泥土上亂劃,墳頭那幾株鬆柏苗也被折得歪歪扭扭。蕭琰翻身下馬,快步走過去,聲音帶著幾分急切:“孩子們,快停下,這可不能亂碰!”
孩童們被他的氣勢嚇了一跳,紛紛扔下樹枝往後退。其中一個稍大些的孩子,梗著脖子不服氣地說:“這就是個土堆,憑什麽不能碰?”
蕭琰蹲下身,輕輕扶正被折斷的鬆柏苗,又用手拂去墳頭泥土上的劃痕,才轉頭看向孩子們,語氣放緩了些:“這不是普通的土堆,裏麵埋著一位很善良的老爺爺。他年輕時保護過咱們這片土地,還經常幫助村裏的人,咱們得尊敬他才對。”
他給孩子們講起張老丈的故事,講老人如何在寒冬裏給饑寒交迫的他遞紅薯,如何用竹筐裝滿野果子分給村裏的孩子,如何守著這片土地等待犧牲的戰友。孩子們聽得入了迷,眼神裏漸漸沒了之前的頑劣,多了幾分敬畏。
“蕭大叔,我們知道錯了。” 剛才那個梗著脖子的孩子,低著頭小聲說,“我們以後再也不在這裏搗亂了,還會幫著照看這些小樹。”
蕭琰摸了摸孩子的頭,從行囊裏拿出幾塊糖分給他們:“知錯能改就是好孩子。以後要是有空,就來給老爺爺的塚添點土、澆澆水,老爺爺會很高興的。”
孩子們拿著糖,蹦蹦跳跳地走了,臨走前還不忘回頭對著塚鞠了一躬。蕭琰看著他們的背影,又看了看眼前的塚,心裏暗暗鬆了口氣。這些年,村裏的年輕人大多外出闖蕩,留在村裏的孩子對張老丈的過往知之甚少,他知道,要守護好這座塚,不僅要修補它的外在,更要讓後人記得老人的善良與付出。
他從馬背上取下工具,仔細修補著被損壞的墳頭,又重新加固了鬆柏苗的根部。忙活了大半天,直到夕陽西下,才停下來。他坐在塚前的石板上,從行囊裏拿出一壺酒,倒了兩杯,一杯灑在塚前,一杯自己端著。
“老丈,這些年村裏變化大,好多孩子都不認識您了,以後我會常回來給他們講講您的故事,讓他們記得,曾經有您這樣一位好人守護著這片土地。” 他抿了一口酒,酒液的辛辣在喉嚨裏散開,卻讓心裏多了幾分暖意。
這時,李二牛匆匆趕來,手裏拿著一件厚厚的棉襖:“蕭大哥,天快冷了,我娘給您做了件棉襖,您快穿上。” 他看了看修好的墳頭,又說:“前些天我去鎮上辦事,聽說有人想在這附近建窯廠,要是真建起來,這塚可就受影響了。”
蕭琰心裏一沉,建窯廠不僅會破壞塚周圍的環境,還可能讓這座塚徹底消失。他放下酒杯,眼神變得堅定:“二牛,這事我不能不管。明天我就去找族長和鎮上的官員,一定要阻止他們。”
接下來的幾天,蕭琰四處奔走,先是找到村裏的族長,聯合村裏的老人一起反對建窯廠;又去鎮上找官員,講述張老丈的過往,懇求他們保住這座承載著記憶與敬意的塚。起初,官員們並不在意,覺得一座普通的土塚無關緊要,可蕭琰不放棄,每天都去鎮上等候,還帶著官員們來到塚前,讓他們看看老人墳前的鬆柏,聽聽村裏老人講述的故事。
終於,在他的堅持下,鎮上的官員被打動了,決定取消建窯廠的計劃,還下了文書,將張老丈的塚列為村裏的保護之地,禁止任何人破壞。當消息傳到村裏時,村民們都很高興,李二牛拉著蕭琰的手說:“蕭大哥,多虧了你,張老丈的塚保住了!”
蕭琰望著張老丈的塚,心裏滿是欣慰。他知道,自己不僅守住了這座塚,更守住了老人留下的善良與精神,守住了村裏人的一份念想。
暮年:歲月裏的傳承
五十歲的蕭琰,已經很少再去江南,大部分時間都留在了家鄉。他的兒子蕭念祖早已長大成人,在城裏做了教書先生,每年都會帶著妻兒回來,和他一起去看望張老丈。
這年清明,蕭琰帶著蕭念祖和剛上小學的孫子蕭承孝,一起來到張老丈的塚前。蕭承孝手裏捧著一束自己親手采摘的野花,蹦蹦跳跳地跑到塚前,小心翼翼地把花放在墳頭,然後對著塚恭恭敬敬地磕了三個頭。
“爺爺,張太爺爺真的像您說的那麽厲害嗎?他真的保護過咱們這裏嗎?” 蕭承孝抬起頭,睜著好奇的大眼睛問。
蕭琰坐在塚前的石板上,拉過孫子的手,慢慢講起張老丈的故事。他講得很細致,從老人年輕時參軍打仗,到受傷退伍後回到家鄉,再到如何幫助身邊的人,每一個細節都飽含著深情。蕭念祖在一旁靜靜聽著,時不時補充幾句 —— 這些年,他也從父親的講述和村裏老人的回憶裏,漸漸拚湊出一個更完整的張老丈。
“太爺爺是個大英雄,也是個大好人。” 蕭承孝聽完故事,小臉上滿是崇拜,“以後我也要像太爺爺一樣,做個善良、勇敢的人,還要經常來看太爺爺。”
蕭琰欣慰地笑了,他知道,張老丈的故事,已經在第三代人的心裏紮下了根。這份孝心與敬意,就像塚前的鬆柏一樣,曆經歲月風雨,依然頑強地生長著,代代相傳。
他從隨身的布袋裏拿出一把小鏟子,遞給蕭承孝:“來,咱們一起給太爺爺的塚添點土,讓太爺爺的家更結實。”
蕭承孝接過小鏟子,學著爺爺和父親的樣子,小心翼翼地給墳頭添土。陽光透過鬆柏的枝葉灑下來,落在祖孫三人的身上,溫暖而祥和。
添完土,蕭琰又拿出一塊早就準備好的木牌,上麵刻著 “張守義老丈之墓” 幾個字,字體工整有力。這是他請城裏最好的木匠做的,比之前的木牌更精致、更耐用。他和蕭念祖一起,把木牌立在塚前,用泥土固定好。
“老丈,您看,念祖和承孝都來看您了。承孝這孩子懂事,以後他會經常來陪您說話,給您添土澆水。” 蕭琰望著木牌,聲音裏滿是平靜與滿足,“我這一輩子,沒什麽大本事,但總算守住了對您的承諾,把您的故事講給了下一代,讓他們記得您的好。以後,就算我不在了,還有念祖,還有承孝,他們會一直守護著您,把您的善良和精神傳下去。”
風輕輕吹過,塚前的鬆柏發出沙沙的聲響,像是在回應他的話。蕭念祖走到父親身邊,輕聲說:“爹,您放心,我會一直記得張老丈的恩情,也會教承孝做個懂得感恩、有擔當的人,讓這份孝心一直傳下去。”
蕭琰點了點頭,眼裏泛起了淚光。他想起自己年輕時,第一次在塚前的愧疚與悔恨;想起中年時,為了保住塚四處奔走的堅持;再看看如今,兒孫繞膝,孝心傳承,心裏滿是釋然。
他這一生,作為遊子,曾為生計奔波,曾為遺憾愧疚,但幸好,他守住了對張老丈的孝心,守住了那份最純粹的感恩。而張老丈的塚,也從一座孤零零的土堆,變成了村裏人心目中的精神寄托,變成了孝心傳承的見證。
夕陽西下,祖孫三人慢慢離開塚前。蕭承孝走在最後,還不忘回頭望了望張老丈的塚,揮了揮手:“張太爺爺,我們下次再來看您!”
塚前的鬆柏在風中輕輕搖曳,像是在揮手告別。這座曆經歲月滄桑的老人塚,見證了一個遊子的愧疚與成長,見證了一份孝心的堅守與傳承,更見證了一份善良與精神在歲月裏的永恒。它就像一顆鑲嵌在鄉土裏的明珠,雖不耀眼,卻在時光的長河中,散發著溫暖而持久的光芒,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