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太行鐵流

字數:4275   加入書籤

A+A-


    就在李定國、張煌言等名將在武昌軍校如饑似渴地汲取新知識時,在遠離武昌的北方,在層巒疊嶂、地勢險峻的太行山中,另一股由華夏護國軍播下的火種,正以燎原之勢迅猛燃燒。這股力量的領導者,名叫覃宏武。
    覃宏武,這個從施南府大山裏走出來的土家漢子,曾是向拯民身邊一名沉默寡言卻身手矯健的衛士。
    在敵後尖刀特訓中,他憑借山民特有的堅韌、敏銳的直覺和出色的野外生存能力脫穎而出,被向拯民親自點名,任命為北上太行山武裝工作隊的隊長。
    他帶領著精心挑選的二十七名隊員,偽裝成商隊、流民,穿越清軍嚴密封鎖的平原地區,如同二十八顆沉默的種子,悄無聲息地撒進了太行山的千溝萬壑。
    初到太行,人生地疏。他們憑借攜帶的銀元和食鹽,小心翼翼地接觸山民,打聽消息。很快,他們了解到,太行山中並非鐵板一塊,有多股大小不一的抗清義軍在活動,但大多各自為戰,處境艱難。
    最大的一股,是由本地獵戶出身的趙大山率領的“黑虎軍”,約摸三四百人,據守在險要的老虎寨。
    覃宏武決定,就從趙大山的黑虎軍入手。他親自帶著兩名隊員,冒險前往老虎寨拜訪。
    寨門前的空地上,趙大山打量著眼前這個比自己年輕、身材精悍、眼神沉靜的陌生人,語氣充滿懷疑:“武昌?華夏護國軍?沒聽說過!誰知道你們是不是韃子派來的探子?”
    覃宏武不卑不亢,將隨身攜帶的、蓋有華夏護國軍白虎大印的文書和一份報道開封大捷的簡陋邸報(敵後傳抄版)遞給趙大山:“趙當家,清虜是我們共同的敵人。
    我們帶來的是武器,是打法,是讓弟兄們能真正活下去、打出去的路子,不是空話。”
    趙大山識字不多,但“開封大捷”、“多爾袞敗退”等字眼還是狠狠衝擊了他。
    他將信將疑,但覃宏武等人的氣度不似作偽。恰在此時,寨子外響起急促的鑼聲,一支兩百多人的清軍綠營兵,前來征糧剿匪,已經快到山下了!
    趙大山臉色一變,抄起鬼頭刀就要拚命。
    覃宏武卻攔住他:“趙當家,這第一仗,讓我們來打,也算我們的投名狀如何?”
    覃宏武迅速查看了老虎寨的地形,清軍正沿著唯一上山的羊腸小道緩慢爬坡。他立刻下令:
    “一小隊,占據左側製高點,火力掩護!”
    “二小隊,攜帶‘***’(小型手榴彈),繞到他們側後懸崖,聽我信號!”
    “趙當家,麻煩你的人多準備滾木礌石,等後麵炸響了,就往山下推!”
    趙大山將信將疑地照辦了。當清軍主力氣喘籲籲地爬到半山腰時,後方懸崖上突然傳來幾聲巨響!
    “轟!轟!轟!”
    劇烈的爆炸聲在山穀間回蕩,清軍後隊瞬間人仰馬翻,亂作一團。與此同時,左側製高點的火槍響了,雖然隻有幾支,但精準的射擊瞬間放倒了領隊的把總。
    趙大山見狀,大吼一聲:“砸!”準備好的滾木礌石轟隆隆傾瀉而下!
    前有滾木,後有“驚雷”,側有冷槍,清軍頓時魂飛魄散,哭爹喊娘地向山下潰逃,丟下了幾十具屍體和不少兵器。
    這一仗,規模不大,卻打得幹淨利落,尤其是那威力巨大的“***”和精準的火槍射擊,讓黑虎軍上下看得目瞪口呆。
    趙大山一把抓住覃宏武的手,激動得聲音發顫:“覃隊長!不,覃長官!俺老趙服了!從今往後,黑虎軍上下,聽你號令!”
    收編黑虎軍,隻是第一步。覃宏武展現出卓越的組織和軍事才能。
    他並沒有急於擴張,而是首先對黑虎軍進行初步整訓,教授隊列紀律、基礎戰術,並將帶來的武器優先裝備給表現突出、紀律性強的隊員。
    同時,他派出工作隊成員,分頭聯係太行山中其他義軍。
    有的義軍頭領桀驁不馴,覃宏武便親自上門,有時甚至不惜以武會友,憑借過人的身手和清晰的道理折服對方;
    有的義軍缺糧少藥,他便調動通過秘密渠道從河南轉運來的物資進行支援。
    他的名聲很快在太行山區傳開——“武昌來的覃隊長,仗義,有本事,跟著他有肉吃,有韃子殺!”
    零散的義軍如同溪流匯入大江,短短兩三個月,覃宏武麾下便聚集起了近兩千人馬。
    他按照華夏護國軍的編製,設立了三個步兵營和一個直屬特務隊(由原工作隊隊員和黑虎軍精銳組成)。
    隊伍的壯大引起了清廷的警覺。駐守河南懷慶府的清軍參將,調集麾下三千綠營兵,並糾集地方團練數千,兵分三路,氣勢洶洶地進山“圍剿”,揚言要一舉蕩平“太行山匪”。
    麵對數倍於己的敵人,一些新加入的義軍頭領心生怯意,提議化整為零,躲入深山。
    覃宏武站在簡陋的沙盤(用泥沙和石塊堆成)前,目光冷靜:“不能躲!一躲,民心就散了,我們好不容易建立的根基就沒了!這一仗,必須打,而且要打贏!”
    他仔細分析了敵情:三路清軍,中路是主力,約兩千人,由參將親自率領,裝備有少量火炮;左右兩路各千餘人,多是團練,戰鬥力較弱。
    “集中兵力,打掉他一路!”覃宏武拳頭砸在代表左路清軍的石塊上,“就打這路團練!打疼他,其他兩路必然動搖!”
    他選擇了一處名為“一線天”的險要峽穀作為伏擊地點。命令趙大山率一營兵力,且戰且退,引誘左路清軍進入峽穀;特務隊和另外兩個營的主力,則提前埋伏在峽穀兩側的山崖上,備足滾木礌石和手榴彈。
    戰鬥如期爆發。趙大山依計行事,佯裝不敵,將驕橫的團練隊伍引入了狹窄的“一線天”。當敵軍完全進入伏擊圈後,覃宏武一聲令下,峽穀兩側槍聲大作,滾木礌石如同雨點般落下,更有無數黑乎乎的手榴彈被擲入敵群!
    峽穀內頓時成了死亡陷阱。團練武裝何曾見過這等陣仗,在爆炸和落石的打擊下死傷慘重,瞬間崩潰,自相踐踏者不計其數。帶隊的地主鄉紳當場被飛石砸死,餘眾跪地求饒。
    中路和右路清軍聽到左路方向傳來的猛烈爆炸和慘叫聲,又見潰兵如潮水般湧回,嚇得魂飛魄散,以為遭遇了華夏軍主力,不等參將下令,便爭先恐後地撤退了。所謂的“圍剿”,就此草草收場。
    此戰,太行根據地以傷亡百餘人的代價,殲敵近千,俘獲數百,繳獲大量兵器糧秣,聲威大震!覃宏武“太行虎將”的名號不脛而走。
    在這場以及後續的戰鬥中,根據地裏也湧現出許多英雄人物:
    趙大山:這位原來的山寨王,如今是覃宏武麾下頭號猛將,每戰必衝鋒在前,那柄鬼頭刀飲滿了清虜鮮血。
    小石頭:原工作隊最年輕的隊員,機靈勇敢,在“一線天”伏擊戰中,他獨自攀上絕壁,用手榴彈炸毀了清軍試圖建立的一個臨時火力點。
    蘇先生:一位避禍山中的前明落魄秀才,被覃宏武請出擔任“文書官”,負責登記戶籍、宣傳政策、教授識字,他用淺顯的語言將“驅逐韃虜、均田安民”的道理講得深入人心,被稱為“根據地的筆杆子”。
    短短半年時間,覃宏武領導的太行根據地已擴展到涵蓋三縣交界、人口近十萬的規模,主力部隊發展到五千餘人,還有數量更多的民兵。
    他們依托山險,建立村寨,恢複生產,推行華夏護國軍的簡易政策,成為插在清廷腹地的一把鋒利尖刀,與南麵的開封、西麵的潼關(時有義軍活動)遙相呼應。
    當覃宏武派人將根據地發展的詳細報告和繳獲的清軍參將頂戴送回武昌時,向拯民撫摸著那頂冰涼的頂戴,看著地圖上那塊在敵後頑強存在的區域,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太行鐵流……已成氣候矣!”他知道,北伐的棋局上,又多了一枚至關重要的棋子。這股由他親手播下的火種,必將成燎原之勢,燒遍北國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