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齊魯星火

字數:3359   加入書籤

A+A-


    就在太行山脈的鐵流滾滾向前時,華夏護國軍播撒下的另兩顆種子,也在古老的齊魯大地上悄然生根發芽,迸發出頑強的生命力。這兩顆種子,分別落在了沂蒙山區和膠東半島。
    田振國,與覃宏武一樣,也是從施南府大山裏走出來的兵,曾是向拯民身邊另一個不愛說話、卻眼神靈動的衛士。在特訓中,他展現出了與覃宏武不同的特質——不僅軍事技能過硬,更有一股天然的親和力,善於和人打交道。他被任命為山東武裝工作隊的隊長,目標是開辟沂蒙根據地。
    他帶著二十幾名隊員,扮作逃荒的流民,混在淒惶的人流中,進入了層巒疊嶂的沂蒙山。這裏的百姓,飽受清軍和土匪的雙重蹂躪,眼神裏充滿了警惕與麻木。
    田振國沒有急於亮明身份。他選擇了一個被土匪禍害慘了的小山村住下,白天幫老鄉砍柴挑水,醫治牲口(隊員中有懂獸醫的),晚上就給圍坐過來的村民講“南邊”的故事,講武昌有個向大統領,帶著兵打了大勝仗,趕跑了韃子,還給窮人分田地。
    他講得生動,用的是山裏人能聽懂的大白話。起初,村民們隻是聽著,不說話。直到有一次,一股幾十人的流匪前來勒索糧食,田振國帶著隊員們,利用地形和幾支短火銃,幹淨利落地將土匪擊潰,還繳獲了些許兵器。這一下,村民們看他們的眼神徹底變了。
    “田隊長,你們……真是那邊來的?”村裏最德高望重的老石匠顫聲問。
    田振國拿出藏在包袱底部的白虎旗,鄭重地展開:“老人家,我們是華夏護國軍,是來幫咱們老百姓打韃子、求活路的!”信任,就這樣一點點建立起來。田振國以這個山村為基點,開始組織民兵,教授他們如何放哨、如何傳遞消息、如何利用山石林木製作簡單的陷阱。他深知群眾的力量,提出了“韃子來了鑽山溝,民兵配合打冷槍”的戰術。
    地雷初響,威震蒙陰:
    清軍一個把總率三百餘人進山征糧,氣焰囂張。田振國早已得到消息,他帶領民兵和部分隊員,在清軍必經的一條狹窄山路上,埋設了十幾顆簡陋但有效的“石雷”(火藥裹在鑿空的石頭裏)和“鐵西瓜”(利用繳獲的鐵壺、瓦罐製作)。
    當清軍大搖大擺地進入伏擊圈時,田振國一聲令下,拉響了地雷!“轟!轟!轟!”爆炸聲在山穀間猛烈回蕩,碎石鐵片橫飛,清軍被這來自地底的打擊炸得暈頭轉向,死傷數十人。不等他們反應過來,兩側山梁上槍聲響起,雖然稀疏,卻精準地撂倒了幾個軍官。幸存的清軍以為中了大隊人馬埋伏,丟下糧車,狼狽逃竄。
    此戰,繳獲糧食一批,兵器若幹,更重要的是,“沂蒙山來了天兵天將,會用地雷咒”的消息迅速傳開,前來投奔的百姓和零散義軍絡繹不絕。半年時間,田振國硬是在這崇山峻嶺中,拉起了一支一千多人的抗清隊伍,建立了初步的沂蒙根據地。他手下也湧現出像神槍手獵戶“山鷹”,和善於鼓動宣傳的&ner 說書人“鐵嘴李”這樣的代表人物。
    與紮根山區的田振國不同,奔赴膠東半島的張大明,走的是另一條路子。張大明並非施南老兵,他原是江北的流民,在逃難途中被華夏軍收容,因頭腦靈活、敢打敢拚,在訓練中表現優異,被破格提拔為隊長。他率領的工作隊,目標是在沿海的膠東半島打開局麵。膠東情況複雜,除了清軍,還有各種海盜、地方豪強武裝以及零星的抗清義軍,彼此關係盤根錯節。張大明深知,在這裏,光靠躲藏和發展民兵是不夠的,必須主動出擊,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他首先找到的,是一支被稱為“浪裏蛟”的海上義軍,頭領姓海,主要活動在登州外海島嶼,以劫掠清軍漕船為生。張大明冒著風險,乘小舟登島拜訪。
    “合作?憑什麽?”海首領身材魁梧,皮膚黝黑,對張大明這個“南邊來的陸上人”充滿不屑。
    張大明不慌不忙,讓人抬上來兩個木箱,一箱是雪亮的匕首和短火銃,另一箱是白花花的銀元。“憑這個,夠不夠?還有,”他指著隨行隊員背上用油布包裹的長條物,“我們還有更好的家夥,能幫你把韃子的戰船都送進海底!”他展示的是幾支防水處理過的線膛槍和少量威力更大的炸藥包。海首領將信將疑地試射了線膛槍,那驚人的精度和射程讓他動容。
    恰在此時,哨探來報,清軍兩艘巡海哨船正朝島嶼駛來。海首領看向張大明。張大明咧嘴一笑:“海老大,這一仗,我們幫你打,讓你看看咱們的本事!”
    海上陸上,地雷揚威:
    張大明沒有選擇在海上硬拚。他判斷清軍哨船可能會在附近一處僻靜的海灣停靠取水。他提前帶著隊員和部分“浪裏蛟”的人,在那片海灘和通往內陸的唯一小路上,布下了層層“水雷”(用密封木桶裝火藥,設置觸發引信)和地雷。
    果然,清軍哨船駛入海灣。就在水兵準備下船時,最先觸碰到繩索的水雷轟然爆炸,木屑與水柱衝天而起!船上清軍大亂。緊接著,試圖登陸的清軍又在沙灘和小路上接連踩響地雷,炸得血肉橫飛。張大明的隊員和“浪裏蛟”的弓箭手、火銃手則躲在岩石後,冷靜地射殺驚慌失措的敵人。
    兩艘哨船一艘被炸沉,一艘重傷逃逸。
    海首領親眼目睹了地雷的巨大威力和平密配合的戰術,徹底服氣,當場與張大明獻血為盟,加入了華夏護國軍序列。
    整合了“浪裏蛟”的力量,張大明在膠東半島有了立足點。
    他繼續運用靈活的手腕,或武力收編,或利益聯合,將幾股較小的抗清武裝團結起來,形成了以沿海島嶼和部分山區為依托的膠東根據地。
    他尤其重視地雷的運用和發展,成立了“地雷作坊”,招募本地工匠,結合向拯民提供的思路,不斷改進地雷的觸發方式和威力。
    他的隊伍裏,有精通水性的“浪裏蛟”老弟兄,也有善於偽裝布雷的&ner 獵戶“土行孫”。
    田振國在沂蒙山區穩紮穩打,張大明在膠東半島縱橫捭闔,雖然根據地的規模和實力尚不及覃宏武的太行根基,但這兩股力量,如同兩把鋒利的匕首,一左一右,抵在了清廷山東統治的軟肋上。
    他們靈活運用地雷戰,伏擊清軍運輸隊,炸毀炮樓哨卡,使得清軍在山東的統治變得千瘡百孔,風聲鶴唳。
    地方官員上報的文書裏,充滿了對“詭雷”、“土八路”(清軍對根據地軍民的汙蔑性稱呼)的恐懼和無奈。
    齊魯大地上的星星之火,已然點燃。
    它們與太行鐵流、武昌大本營遙相呼應,共同編織著一張越來越緊的絞索,緩緩套向北方清廷的脖頸。
    來自施南的老兵田振國和從流民中崛起的張大明,用他們的智慧和勇氣,在這片飽經滄桑的土地上,書寫著屬於他們的抗清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