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蒸汽轟鳴的時代

字數:3796   加入書籤

A+A-


    漢陽江邊的清晨,薄霧還沒散盡,老鐵匠周大山就帶著徒弟們來到了已經廢棄的官辦鐵匠鋪。他摸著那些蒙塵的鐵砧、風箱,眼眶有些發紅。
    "師父,聽說這地方要改建成大鋼鐵廠了?"大徒弟二虎好奇地問。
    周大山還沒答話,身後就傳來一個洪亮的聲音:"不是改建,是推倒了重建!要建能年產萬噸鋼的大廠子!"
    眾人回頭,隻見工業部長阿鐵陪著向拯民大步走來。阿鐵如今雖然當了部長,身上那件皮圍裙卻還穿著,上麵滿是燒灼的痕跡。
    "萬噸鋼?"周大山倒吸一口涼氣,"咱們全縣的鐵匠鋪子忙活一年,也打不出千噸鐵啊!"
    向拯民笑道:"老周,時代變了。單靠打鐵,怎麽夠修鐵路、造輪船?阿鐵,給老師傅說說規劃。"
    阿鐵展開圖紙:"您看,這是五十米高的煉鐵爐,這邊是軋鋼車間,那邊是鍛造車間。用蒸汽機鼓風,用焦炭煉鐵,效率能提高百倍!"
    周大山聽得目瞪口呆,半晌才喃喃道:"這...這得要多少煤,多少鐵礦石啊..."
    "這個您放心!"清脆的女聲從身後傳來。覃玉帶著幾個賬房先生走來,手裏捧著厚厚的賬冊,"湖北大冶的鐵礦、江西萍鄉的煤礦,都已經開始規模化開采。我們還規劃了專門的運煤鐵路線。"
    她轉向阿鐵:"阿鐵部長,第一批設備下個月就能從廣州運到。但技術工人這塊..."
    阿鐵一拍周大山肩膀:"現成的老師傅在這兒呢!老周,願不願意當咱們鋼鐵廠的總技師?帶著徒弟們,教新工人手藝!"
    周大山看著圖紙上那些龐然大物,手有些發抖,最終重重一拍大腿:"幹!我這把老骨頭,也要見識見識萬噸鋼是咋煉出來的!"
    半年後,漢陽鋼鐵廠工地上熱火朝天。
    二虎如今是安裝隊的隊長,正指揮著吊裝高爐外殼。他抹了把汗,對身旁的師弟狗娃說:"乖乖,這一塊鋼板,比咱以前一年打的鐵都重!"
    突然,遠處傳來一陣騷動。周大山急匆匆跑來:"快!快去幫忙!蒸汽錘的底座安歪了!"
    眾人趕到鍛造車間,隻見一台三層樓高的蒸汽錘傾斜著,幾十個工人正拚命用撬棍校正。阿鐵親自在現場指揮,臉上全是油汙。
    "不行!撬不動!"一個工人喊道。
    阿鐵二話不說,脫掉外衣就鑽進底座下麵。周大山急忙跟上:"部長!危險!"
    在狹窄的空間裏,阿鐵借著微光檢查問題:"是地腳螺栓卡住了。老周,讓你徒弟把烘爐點起來,把螺栓烤熱校正!"
    高溫烘烤下,螺栓終於鬆動。當蒸汽錘穩穩落地時,全場歡呼。阿鐵從底座下鑽出來,渾身都是泥汙,卻咧著嘴笑:"成了!明天就能試機!"
    試機那天,全廠工人都圍在鍛造車間外。當蒸汽通入汽缸,巨大的錘頭緩緩升起,然後轟然落下——
    "咚!"
    一聲巨響,大地都在震動。
    周大山老淚縱橫:"一錘...就這一錘,夠我們打上一天啊..."
    就在鋼鐵廠步入正軌時,新的問題出現了。
    "部長,棉花供應跟不上了!"武漢紡織廠的管事急匆匆來找阿鐵,"咱們的蒸汽織機一天織的布,比過去一個月都多,庫存棉花隻夠用十天了!"
    阿鐵皺眉:"覃玉知道嗎?"
    "覃總長正在想辦法,但遠水難解近渴啊!"
    這時,趙磊笑著走進來:"別急別急,我有個主意。"他展開地圖,"湖廣的棉花確實供不應求,但你們看這裏——"
    他手指點在中亞方向:"這些地方也產優質棉花。咱們可以用絲綢、瓷器去換!"
    覃玉聞言眼睛一亮:"對!而且可以教當地農民改進種植技術,提高產量。這才是長久之計!"
    很快,一支支商隊帶著華夏的工業品西出陽關,換回一車車優質棉花。紡織廠的機器終於又歡快地轟鳴起來。
    最讓阿鐵費心的,是工人們的技藝傳承。
    這天,他巡視機械廠時,發現幾個老匠人正對著新式機床發愁。
    "這鐵家夥,比繡花還精細..."老鉗工李師傅嘟囔著,"我們這些粗人,擺弄不來啊。"
    阿鐵沒說話,親自上前操作。隻見他熟練地搖動手柄,車刀在鐵坯上劃過,精準地車出螺紋。
    "李師傅,您來看。"阿鐵指著車床,"這道理,跟您用手工車螺紋是一樣的,隻不過改成了蒸汽驅動。"
    他又轉向年輕的學徒們:"你們也別覺得老手藝過時了。沒有李師傅他們多年的經驗,我們也設計不出這些機器。"
    在阿鐵的鼓勵下,老匠人們開始把畢生絕活係統地整理出來,年輕工人們則學習操作新式機器。車間的牆上,貼著一張醒目的標誌——威武的雪魄白虎,下麵寫著"華夏製造"。
    李師傅常常指著這個標誌對徒弟們說:"看見沒?咱們造的東西,要配得上這個標誌!要像雪魄一樣,經得起考驗!"
    三年後的漢陽,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工業重鎮。
    鋼鐵廠的煙囪日夜不停地吐著白煙,紡織廠的織機聲此起彼伏,機械廠裏車床飛轉。更讓人欣喜的是,許多工人在實踐中進行了創新。
    二虎改進了軋鋼工藝,使鋼材質量更加均勻;狗娃設計出新的紡織機配件,讓織布效率又提高了三成。
    這天,第一艘完全由國產鋼材建造的蒸汽輪船"華夏號"即將下水。周大山被特邀來參加典禮,老人撫摸著船身光滑的鋼板,熱淚盈眶。
    "師父,"二虎扶著他,"這船用的鋼,是咱們廠生產的!"
    阿鐵走過來,將一枚徽章別在周大山胸前。徽章上,雪魄白虎昂首長嘯。
    "老周,這是工業部特發的獎章,感謝您為華夏工業做出的貢獻。"
    周大山顫抖著手撫摸徽章,望著江麵上成排的輪船,鐵路上奔馳的火車,哽咽道:"我這輩子...值了..."
    夕陽西下,工廠的汽笛聲此起彼伏,像是為這個嶄新的時代奏響的樂章。阿鐵和覃玉站在高處,望著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
    "還記得我們剛開始時的困難嗎?"覃玉輕聲問。
    阿鐵點頭:"記得。但你看現在——鋼鐵有了,機器有了,最重要的是,我們有了成千上萬掌握新技術的工人。這才是工業革命真正的根基。"
    遠處,又一列滿載工業品的火車鳴笛啟程,車輪滾滾,駛向遠方。雪魄標誌在車廂上閃閃發光,仿佛在向世界宣告:一個古老的民族,正在用鋼鐵與蒸汽,譜寫屬於自己的工業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