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來自軍工的考題
字數:5220 加入書籤
北京和上海那兩個隱秘的“微電子學組”在簡陋的條件下,正對著矽片和化學試劑進行著最基礎的探索,進展緩慢卻紮實。
與此同時,“盤古計劃”的主體工程,“901工程”超高精度機床的攻關,在趙四的統籌和各方努力下,克服了重重技術障礙,開始進入關鍵部件的總裝調試階段。
標準化與數據庫的建設也在磕磕絆絆中逐步推進,首批統一規範的材料數據開始在內部協作中發揮作用,展現出體係化建設的初步威力。
就在各項工作看似逐步走上正軌,趙四準備將更多精力投入到下一步規劃時,一份來自國防科委的加急絕密函件,被直接送到了“盤古計劃”領導小組和李副部長、趙四的案頭。
函件內容簡潔卻重若千鈞:為某新型戰略武器係統配套的液壓伺服控製係統,其核心精密伺服閥,在近期的高強度、長周期可靠性試驗中暴露出嚴重問題。
國產仿製閥性能極不穩定,故障率高,壽命遠低於設計指標,已嚴重拖累整體項目進度。
鑒於該閥技術含量極高,涉及精密加工、特種材料、液壓控製等多領域,常規渠道短期內無法解決。
特此請求“盤古計劃”予以緊急技術支援,限期三個月內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或替代產品。
這無異於一道突如其來的“終極考題”,帶著不容置疑的緊迫性和極高的難度,直接砸向了剛剛起步的“盤古計劃”。
李副部長立刻召集趙四和幾位核心專家召開緊急會議。
會議氣氛凝重。
“情況大家都清楚了。”
李副部長麵色嚴肅,“這是‘盤古計劃’立項以來,接到的第一個直接來自最高軍工項目的應用需求。”
“這不是演習,是實戰!任務極其艱巨,時間極其緊迫。”
“成功了,‘盤古計劃’的價值將得到最有力的證明,國防項目也會順利推進;
失敗了,不僅會影響重大國防項目,更會對計劃的聲譽和發展造成沉重打擊。”
一位資深材料專家翻看著函件附件中的技術指標要求,眉頭緊鎖:
“難度太大了。”
“這種伺服閥,號稱液壓係統的‘皇冠’,對材料的耐磨性、耐腐蝕性、尺寸穩定性要求近乎苛刻。”
“閥芯閥套的配合精度要求達到亞微米級,圓度、圓柱度、表麵粗糙度要求都遠超我們現有的加工能力;對動態響應、泄漏控製的要求更是嚴格。”
“要是在等兩年,等901工程成功......”
“可以我們目前的基礎,三個月……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另一位液壓專家補充道:“而且這不是理論攻關,是要拿出實實在在能用的產品,要通過嚴苛的軍標考核。”
“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導致前功盡棄。”
壓力如山般壓在每個人心頭。
這確實是對“盤古計劃”前期積累和綜合攻關能力的一次極限檢驗。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趙四身上。
他是技術規劃的實際負責人,也是“盤古計劃”的靈魂人物。
趙四沒有立刻表態,他快速翻閱著技術資料,大腦飛速運轉,結合腦海中的係統知識進行著評估。
難度確實極大,但並非毫無希望。
“盤古計劃”前期在材料、精密加工、測量技術上的積累,以及正在攻關的超高精度機床,恰恰是解決這個問題可能的基礎。
他抬起頭,目光沉靜而堅定:“部長,各位老師,任務確實艱巨,但這也是檢驗我們‘盤古計劃’成色的最好試金石。”
“我們不能退縮,必須迎難而上!”
他頓了頓,條理清晰地開始部署:“我認為,我們可以將問題分解。”
“重點是發揮‘盤古計劃’跨部門協同的優勢,打一場立體攻堅戰。”
“第一,材料組。”他看向材料專家,“立即對失效的伺服閥進行解剖分析,重點分析閥芯、閥套、密封元件的失效模式和材料缺陷。”
“同時,啟動緊急預案,利用我們新建的材料數據庫和標準,協調鞍鋼、撫順特鋼等單位。”
“針對性地冶煉一批高性能不鏽鋼和特種合金試驗材,重點攻關材料的均勻性、耐磨性和尺寸穩定性。”
“第二,精密加工組。”他的目光轉向機械專家,“這是關鍵。立即抽調‘901工程’精加工團隊的精幹力量,成立伺服閥專項加工小組。”
“利用我們正在調試的超高精度磨床和研磨設備,集中攻堅閥芯和閥套的配磨工藝。”
“目標隻有一個:達到圖紙要求的亞微米級配合精度和超低表麵粗糙度。”
“測量組同步跟進,用我們最新的激光幹涉測量技術進行全過程監控。”
“第三,液壓與控製組。”他看向液壓專家,“負責閥體的流道優化設計、動態仿真測試和整體性能驗證。”
“要建立快速的試驗反饋循環,將測試中發現的問題第一時間反饋給材料和加工組進行迭代改進。”
“我負責總體協調和資源調配。”
趙四最後總結道,“我們需要建立一個臨時的‘戰時’指揮機製,信息暢通,決策迅速。所有資源優先向這個任務傾斜。”
“‘901工程’的部分調試工作可以適當放緩,集中力量先保障這個緊急任務。”
他的部署思路清晰,分工明確。
充分利用了“盤古計劃”正在構建的新型協作體係優勢,讓與會專家心中的焦慮減輕了不少,重新燃起了鬥誌。
“好!”李副部長一拍桌子,“就按趙明同誌的方案辦!”
“立即成立‘伺服閥攻關指揮部’,趙明任總指揮,有權調動計劃內一切技術力量和資源。”
“各部門務必全力配合,要人給人,要設備調設備!從現在起,進入戰時狀態!”
會議結束後,雖然相信各位專家的能力,但趙四還是習慣性的相信係統,係統回複簽到機會後,他第一時間進行了簽到。
“叮!簽到成功!恭喜宿主獲得【高頻響伺服閥液壓流體力學仿真優化算法包】(大家來斷個句)!【特種陶瓷金屬複合密封材料配方(簡化版)】![現金10元]!”
兩股關鍵的知識流湧入腦海。
一股是關於伺服閥動態特性仿真和流道優化設計的核心算法與經驗數據。
一股則是關於一種高性能密封材料的基體組成、製備工藝要點和關鍵性能參數。
係統永遠是他的及時雨!
趙四沒有獨享這些知識,他立刻將其分解、轉化,以“技術建議”和“國外資料分析”的形式,迅速融入到攻關指揮中。
他找到液壓組負責人:“王工,我最近分析了一些國外文獻,關於高頻響伺服閥的流量控製非線性補償和壓力增益穩定性,有幾個算法模型或許可以參考,我們討論一下……”
他將部分仿真優化算法要點巧妙地傳遞過去。
同時,他將密封材料配方的主要成分和工藝方向,以“急需攻關的新型密封材料性能需求建議”的形式,緊急下達給材料組,引導他們調整研發方向。
大家對趙四的特殊渠道早有耳聞,但聞名始終不如一見。
整個“盤古計劃”體係如同精密的機器,在趙四的指揮下高效運轉起來。
來自不同單位的專家和技術骨幹被迅速集結,組成一個個攻堅小組。
趙四晝夜不停地穿梭在各個小組之間,聽匯報,解難題,做決策。
他憑借係統賦予的廣闊知識麵和精準的判斷力,總能在一大堆雜亂的技術問題中,迅速抓住關鍵,指出解決方向,避免團隊走彎路。
時間一天天過去,失敗、分析、調整、再試驗……循環往複。
壓力巨大,但沒有人放棄。
一個月後,新材料試煉取得突破,一種新型不鏽鋼的耐磨性和穩定性顯著提升。
五十天後,加工組終於穩定掌握了閥芯閥套的超精配磨工藝,首批樣件精度全麵達標。
六十五天後,采用新材料和優化算法的伺服閥樣機,在試驗台上首次實現了連續五百小時無故障運行,性能參數接近設計要求!
消息傳來,整個指揮部沸騰了!老專家們激動得熱淚盈眶。
最終,在限期前的第七天,三套經過嚴格考核、性能完全滿足甚至部分超出指標要求的精密伺服閥,被鄭重地封裝進特製的保險箱,由專人護送,緊急發往遙遠的軍工試驗基地。
“盤古計劃”頂住了壓力,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合格的答卷。
這場突如其來的“終極考驗”,不僅驗證了前期技術積累的成效,更極大地錘煉了這支新型攻關隊伍的實戰能力,為“盤古計劃”贏得了至關重要的信任和聲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