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係統二次升級

字數:5543   加入書籤

A+A-


    石油部的感謝信還放在桌上。
    北京微電子學組那邊又傳來了好消息——他們成功穩定製備出了符合要求的晶體管。
    幾乎同時,材料組的陳工也送來報告,刀具塗層技術的工藝穩定性有了顯著提升。
    好消息一個接一個從不同領域傳來,趙四的辦公室成了信息匯集的中心。
    他坐在桌前,麵前攤著好幾份來自不同項目的技術簡報和下一步規劃建議。
    五軸平台要優化、數控係統要攻關、新材料要中試、微電子要向下一個目標邁進……
    各個方向都需要他審閱、決策、協調資源。
    這些技術領域相互關聯,卻又各有各的專業壁壘。
    趙四感覺自己像是一個同時在下好幾盤棋的棋手,棋盤之間還有絲線相連,動一處而牽全身。
    光靠腦子記和翻筆記本,越來越難以把握全局,更別說進行前瞻性的布局了。
    “要是有張地圖就好了……”趙四揉了揉眉心,下意識地低語了一句。一張能清晰顯示各技術領域當前進展、瓶頸、以及未來可能路徑的“技術地圖”。
    就在這時,一個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提示音在他腦海中響起,這聲音似乎更加低沉、更具質感,仿佛來自更深的層麵。
    【檢測到宿主推動工業文明進程達到新閾值……】
    【關鍵節點‘母機誕生’、‘能源突破’、‘微光初現’已點亮……】
    【工業文明知識脈絡初步貫通……】
    【‘日常簽到係統’升級條件滿足……開始升級……】
    【升級完成!‘工業文明知識圖譜輔助係統’已激活!】
    【係統空間升級完成!空間容量擴大至十萬立方米,時間靜止區域擴展!】
    趙四強壓下心中的激動,集中精神"看"向係統空間中的變化。
    隻見之前那個相對簡單的物品清單界麵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充滿科技感的、略顯朦朧的立體網狀結構圖。
    那個立體網狀結構圖發出柔和而深邃的光芒。
    圖譜中心是一個明亮的光點,標注著"當前核心:精密製造"。
    從這個核心延伸出數條粗細不一、明暗不同的光帶,分別指向"材料科學"、"能源動力"、"自動控製"、"微電子技術"等主要節點。
    每個節點周圍,又衍生出更細的分支。
    有些分支閃爍著穩定的光芒,代表已掌握或已布局的技術(如"塗層技術"、"滾子磨床"、"晶體管工藝")。
    有些則黯淡無光,甚至隻是模糊的虛影。
    更奇妙的是,當他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動控製"這個節點上時,圖譜顯示出幾條清晰的演進路徑。
    從當前使用的繼電器邏輯控製,到需要先突破的可編程控製器,再到依賴微處理器支撐的真正數控係統。
    而目前,"微處理器"這個節點還是一片灰暗,顯示為"前置技術未解鎖"。
    "原來如此……"趙四恍然大悟。
    不是他不想搞數控係統,而是基礎條件確實還不具備。
    沒有CPU這個"大腦",所謂的數控係統就是空中樓閣。
    這讓他對技術發展的客觀規律有了更清醒的認識。
    他繼續探索圖譜,發現在"可編程控製器"這個過渡節點上,係統給出了明確的提示。
    可以先從簡單的指令讀入、步進順序控製開始,為未來的數字化控製積累經驗。
    同時,圖譜還特別標亮要先解決"位置檢測"和"驅動執行"這兩個基礎環節。
    就在這時,係統提示音響起:
    【是否對過渡路徑"可編程控製基礎"進行深度推演?】
    【將消耗一次日常簽到機會,獲取關鍵技術方向指引及輔助物資。】
    "是!"趙四毫不猶豫。
    簽到機會被消耗,係統空間中隨即出現了幾件關鍵物品。
    一套精密的光柵尺樣本、幾個不同型號的步進電機、一疊關於可編程控製器原理的文獻資料,還有一小盒用於實驗的集成電路基礎元件。
    更重要的是,係統給出了明確的研發路徑圖:先從簡單的紙帶讀入裝置和步進電機驅動開始,逐步向可編程控製過渡。
    趙四立即行動。
    他先取出係統提供的光柵尺樣本,召集測量組的專家開會。
    "老張,你們組立即開始研究這個。"
    他將光柵尺遞給測量組長,"這是實現位置精確檢測的關鍵,我們要先掌握它的原理和應用技術。"
    測量組長接過光柵尺,仔細端詳著上麵細密的刻線,眼中露出驚喜之色。
    "趙組長,這東西的精度比我們現有的測量手段高出一個數量級!從哪裏搞到的?"
    "特殊渠道。"趙四沒有多說,但專家們看到實物後,對方案的可行性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你們要盡快吃透它的原理,設計出適合機床使用的檢測裝置。"
    接著,他又拿出步進電機樣品,找到電氣工程師老王。
    "這種電機可以實現精確的角度控製,比傳統的繼電器控製要精準得多。”
    “我們要先掌握它的驅動技術。"
    老王拆開一個步進電機,仔細研究著內部結構:"有意思……”
    “通過脈衝信號控製轉角,這個思路確實巧妙。”
    “趙組長,給我們兩周時間,保證搞出可用的驅動電路!"
    最後,他根據係統提供的文獻資料,畫出了一個簡單的控製框架圖。
    通過紙帶輸入指令,經過邏輯電路解碼,驅動步進電機執行動作。
    雖然還很原始,但這已經跳出了純繼電器控製的局限。
    "我們現在還造不出真正的數控係統,但不妨礙我們為未來做準備。"
    趙四在技術討論會上向各小組負責人展示這個發展路線圖,"先解決位置檢測和精確驅動這兩個基礎問題,同時積累可編程控製的經驗。”
    “等微電子技術突破了,我們就能快速跟上。"
    這個務實的發展思路得到了專家們的一致認同。
    "我同意趙組長的思路。"負責電氣自動化的高工點頭說道,"從基礎做起,步步為營,這樣既穩妥又能為未來打好基礎。"
    "位置檢測確實是自動化的眼睛。"測量組長老張也表示讚同,"沒有精確的測量,再好的控製也是盲人摸象。"
    在接下來的幾天裏,趙四根據知識圖譜的指引,有條不紊地推進各項工作。
    測量組開始攻關光柵尺的應用技術,電氣組研究步進電機驅動電路,而邏輯電路組則開始設計簡單的指令讀入裝置。
    各個小組既分工明確,又相互配合,形成了良好的研發氛圍。
    更讓趙四驚喜的是,知識圖譜並非靜態的。
    隨著各個小組取得進展,圖譜上相應的節點會逐漸變亮,同時還會顯示出與其他節點的關聯關係。
    比如當測量組在光柵尺應用上取得突破時,圖譜不僅點亮了"位置檢測"節點,還提示了這個技術與未來"數控係統"和"機器人技術"的關聯。
    這種動態反饋讓趙四能夠更清晰地把握研發方向,及時調整資源配置。
    他發現自己不再是被動地應對各種技術問題,而是能夠主動布局,引導整個研發團隊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一周後,各個小組都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測量組成功將光柵尺應用於一台舊機床的定位檢測,精度比原來提高了十倍。
    電氣組設計出了穩定的步進電機驅動電路,控製精度達到了預期。
    邏輯電路組則製作出了簡單的紙帶讀入裝置原型。
    趙四將各組的成果集中展示,組織了一次跨小組的技術交流會。
    看著這些實實在在的進展,研發團隊士氣大振。
    "同誌們,我們正在開創一條屬於自己的工業自動化道路。"
    趙四在總結時說道,"雖然現在還很簡陋,但每一步都是紮實的。”
    “我相信,隻要沿著這個方向走下去,我們一定能夠攻克數控係統這個堡壘。"
    散會後,趙四再次將意識沉入係統空間。
    看著那擴大後的存儲空間和日益清晰的技術發展圖譜,他對未來的道路看得更加明白了。
    現在的每一步積累,都是在為未來的技術突破做準備。
    而當條件成熟時,憑借這些前期積累,他們一定能夠快速實現技術跨越。
    係統空間的這次升級,不僅給了他導航圖,還給了他足夠的"彈藥儲備"。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按照圖譜指引的方向,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推進。
    而在圖譜的深處,那些尚未點亮的節點,正等待著他們去探索和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