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從重到輕
字數:4443 加入書籤
知識圖譜帶來的戰略視野,讓趙四對“盤古計劃”的布局更加清晰。
就在他著手細化數控係統基礎研究的分工方案時,一次計劃外的來訪,將他的目光從宏大的工業體係牽引到了一個更貼近民生的領域。
來的是兩位來自上海手表廠的工程師,姓錢,是兄弟倆。
哥哥錢大工沉穩些,弟弟錢二工則顯得更急切。
他們是通過輕工業部的關係,幾經周折才找到這裏的。
見到趙四時,兩人都有些局促,雙手緊張地搓著,仿佛手裏攥著什麽寶貝。
“趙組長,冒昧打擾了。”錢大工開口,帶著濃重的上海口音。
“我們是上海手表廠的,實在是……遇到邁不過去的坎了,聽說您這兒有‘神仙手段’,能點石成金,這才厚著臉皮找上門。”
錢二工連忙從隨身帶的舊皮包裏,小心地取出一個木盒,打開後,裏麵是幾塊比指甲蓋還小的金屬片,上麵布滿了極其細微的孔洞和凹槽。
“這是咱們手表的心髒,手表夾板。”
“上麵的每一個軸孔、每一個定位槽,精度要求都極高。”
“差一絲一毫,手表就走不準,或者幹脆停擺。”
他指著夾板上一個細小的孔洞,愁容滿麵。
“就這個主軸承孔,需要咱們廠裏最好的老師傅,用最精密的台式小車床,靠手感一點點鉸,良品率還不到三成。”
“廢品堆成了山,成本下不來,產量也上不去。”
“國產手表的質量,卡死在這小小的夾板上了。”
錢大工補充道:“不瞞您說,趙組長。現在市麵上稍微有點條件的人,都想著買進口表。”
“咱們的國貨,不是設計不好,是這基礎的加工精度跟不上, 可靠性不行啊!”
“老百姓攢錢買塊表,圖的是個準頭、耐用。咱們現在這水平,自己看著都著急!”
趙四拿起一塊夾板,對著燈光仔細查看。
那上麵的孔洞和槽口,對於經曆過五軸平台和石油鑽頭軸承挑戰的他來說,尺寸並不驚人。
但其要求的穩定性和一致性,恰恰是當前國內大批量生產中最薄弱的環節。
這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關乎著國貨的信譽和民生需求。
他想起知識圖譜上,從“精密製造”核心延伸出的那條指向“民生改善”的若隱若現的支線。
高端裝備要搞,但精密製造的技術紅利,不能隻停留在軍工和重工業領域,也應該惠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我明白你們的問題了。”趙四放下夾板,語氣平和卻帶著力量。
“這不是設計問題,是製造基礎問題。”
“你們需要的,不是某個老師傅的‘神仙手’,而是一台能穩定生產高精度夾板的專用設備。”
錢家兄弟眼睛一亮,連連點頭:“對對對!趙組長,您說得太對了!就是缺這麽個‘鐵打的規矩’!”
趙四走到繪圖板前,拿起鉛筆。“大型機床不適合你們這種小零件。”
“我們需要設計一款小型化的、桌麵級的高精度坐標鏜床,專門用來加工手表、儀表這類微小精密零件。”
他寥寥幾筆,勾勒出一個結構緊湊的機床雛形:小巧的床身,高精度的主軸,精密的二維移動工作台。
“核心還是精度和穩定性。主軸的回轉精度要足夠高,移動工作台的定位要足夠準。”
“我們可以利用母機的加工能力,為你們製造這台‘小母機’的核心部件——微型高精度主軸和精密的絲杠導軌副。”
這個思路讓錢家兄弟激動不已。
他們原本隻希望能得到一些工藝指導,沒想到趙四直接提出了為他們“量身定製”一台專用機床的方案!
“趙組長……這……這太感謝了!”
“要是真能成,那可是救了咱們整個廠,救了國產手表的命啊!”錢大工的聲音都有些哽咽。
“事不宜遲。”趙四雷厲風行。
“你們把最詳細的夾板圖紙和技術要求留下。我讓團隊立即開始設計。”
接下來的幾天,趙四抽調了幾名精幹的技術人員,組成了一個臨時項目小組。
設計工作進展很快,因為目標明確——不求功能繁多,隻求在加工手表夾板這個特定任務上,達到極高的精度和穩定性。
很多標準直接借鑒了大型機床的經驗,隻是按比例縮小。
母機再次被調用,這次的任務是加工那些小巧玲瓏卻要求極高的核心部件。
車間裏的老師傅們看著圖紙上那些比以往小得多的零件,都格外小心,操作起來如同雕刻工藝品。
錢家兄弟沒有離開,他們懷著朝聖般的心情,守在車間裏,親眼看著那台龐大的母機,如何一絲不苟地“分娩”出拯救他們工廠的“小精靈”。
每當一個閃著金屬光澤的精密小部件加工完成,經過檢測合格,兩人都忍不住小聲歡呼,仿佛已經看到了國產手表光明的未來。
不到兩周時間,一台結構緊湊、泛著嶄新油漆光澤的桌麵級高精度坐標鏜床,在“盤古計劃”的車間裏組裝完成。
它靜靜地立在角落,與旁邊龐大的母機和五軸平台相比,顯得毫不起眼,卻凝聚著同樣的精密製造精髓。
趙四親自進行了試加工。
一塊手表夾板的毛坯被裝夾上小巧的工作台。
機床啟動,聲音輕微而平穩。鋒利的微型刀具在夾板上精確地鏜削出一個個軸孔,動作精準,重複定位誤差微乎其微。
加工完成的首批夾板,經過上海手表廠工程師帶來的專用工具檢測,所有尺寸精度和光潔度全麵達標,良品率接近百分之百!
錢家兄弟捧著那幾塊完美無瑕的夾板,像是捧著稀世珍寶,激動得說不出話來,隻是不停地向趙四和車間的工人們鞠躬。
“趙組長,大恩不言謝!我們這就帶著設備和樣品回去,馬上組織生產!”
“一定要讓咱們的國產手表,走的更快......不是,是走得更準,用得更久!”錢大工紅著眼圈立下誓言。
小巧的機床被仔細包裝,隨著錢家兄弟一同返回上海。
這台“小母機”的到來,很快在上海手表廠引發了轟動。
穩定的高精度加工,徹底解決了困擾他們多年的質量瓶頸。
國產手表的走時精度和可靠性隨之大幅提升,市場口碑漸漸扭轉。
消息不脛而走。
很快,其他鍾表廠、儀器儀表廠、甚至生產精密醫療器械的廠家,也紛紛通過各種渠道打聽,希望能獲得類似的專用設備。
趙四沒有料到,一台為解決手表夾板問題而誕生的“小機床”,竟會在輕工儀表領域激起這麽大的漣漪。
這讓他更加堅定了之前的想法:精密製造技術的擴散,必須是全方位的。
既要頂天,攻克國家最急需的高端裝備;也要立地,改善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質量。
“盤古計劃”播撒的火種,開始在不同的土壤裏生根發芽,有的長成了參天大樹,支撐起國之重器。
有的則化作綿綿春雨,潤澤著民生百業。
這條從重工業貫通到輕工業的技術路徑,正悄然改變著中國製造的品質與內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