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一眼洞穿
字數:4942 加入書籤
指揮部安排的住處,是山腳下的一排幹打壘土坯房,低矮、潮濕,牆上糊著舊報紙擋風。
屋裏隻有一張木板床,一張搖搖晃晃的桌子和一個臉盆架。
王永革幫趙四鋪好自帶的被褥,忍不住抱怨。
“四哥,這地方比我當學徒時住的還不如。”
“那馮主任,明顯是給咱下馬威呢。”
趙四擺擺手,示意他不必多說。
他走到窗邊,推開那扇吱呀作響的木窗,山穀裏夜班的喧囂和燈火便湧了進來。
“永革,記住,咱們是來解決問題的,不是來享受的。”
“馮主任有他的顧慮,很正常。”
“在這地方,空口白話沒人信,得拿出真本事。”
第二天一早,天剛蒙蒙亮,趙四就起來了。
他帶著王永革,再次來到了那座喧鬧嘈雜的鑄造車間。
這一次,他沒有讓馮主任陪同,而是像普通工人一樣,戴上安全帽,默默地在車間裏轉悠。
他沒有打擾任何人,隻是看。
看工人們如何配料,看爐火燃燒的顏色和高度;
看鐵水出爐時的流動狀態和濺起的火花,看老師傅們如何搗鼓砂型;
看澆注時鐵水注入的速度和方式。
也仔細檢查那些剛剛清砂完畢、還帶著餘溫的鑄件,特別是那些被挑出來丟在廢品區的零件。
他看得極其專注,有時在一個工序前能站上十幾分鍾,眼神銳利得像掃描儀。
有工人好奇地打量他,見他隻是看,不說話,也就不再理會,繼續忙活手裏的活計。
王永革跟在後麵,雖然看不懂門道,但也學著趙四的樣子,仔細觀察,心裏卻替趙四著急。
四哥光看不說,這怎麽行?
趙四心裏卻在飛速地計算和比對。
係統賦予的八級鉗工經驗、高級金屬材料知識,以及前世積累的現代工業理念,讓他像一台高速運轉的計算機。
腦海中迅速將眼前粗糙、原始的工藝與最優標準進行對比,找出其中的偏差和謬誤。
他看到,熔煉工在添加焦炭時很隨意,導致爐溫波動很大;
他看到,用於造型的型砂濕度不均勻,有些地方過於潮濕,有些地方又太幹;
他看到,澆注口的開設位置和大小似乎也不夠合理……
問題很多,但都是表象。
他需要找到那個最關鍵、影響最大的症結。
臨近中午,馮衛國帶著幾個車間幹部也來到了鑄造車間。
他顯然聽說了趙四一大早就泡在車間的消息,想來看看這位“專家”到底能看出什麽名堂。
看到趙四依然隻是在默默觀察,馮衛國臉上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失望。
看來這小子也就是個能吃苦的觀察員,肚子裏未必有貨。
就在這時,一座衝天爐準備出鐵水。
熾熱的鐵水從出鐵口奔湧而出,流入巨大的鐵水包,紅光映照得整個爐前區域一片通明。
工人們喊著號子,準備將鐵水包吊運到澆注區。
趙四的目光緊緊鎖定在出鐵口附近的爐壁上。
那裏,耐火磚的顏色明顯異常,呈現出一種不正常的暗紅色和疏鬆狀態,甚至能看到細微的裂紋。
而當鐵水流入鐵水包時,他敏銳地注意到,鐵水表麵漂浮的渣子過多,顏色發黑,流動性也似乎差了一些。
就是這裏!
趙四心中一動。
他大步走到那座剛剛出完鐵水、還在冒著滾滾熱浪的衝天爐前,不顧灼熱。
指著出鐵口附近的爐壁,對跟在身邊的馮衛國和一位負責熔煉的老師傅說道。
“馮主任,張師傅,這爐子的耐火材料,配比有問題。”
他聲音不大,但在鼓風機間歇的轟鳴聲中,卻清晰地傳到了周圍幾個人的耳朵裏。
馮衛國一愣,沒想到趙四沉默了一上午,開口第一句就直指最核心、也最讓人頭疼的爐子問題。
那位姓張的老師傅更是皺起了眉頭,語氣帶著不滿。
“趙專家,這話可不能亂說。”
“這耐火磚是咱按老方子自己打的,用了這麽多年,雖說壽命短點,但還能將就。”
趙四沒有爭辯,而是彎腰從地上撿起一小塊崩落下來的耐火磚碎塊,在手裏掂了掂,又仔細看了看斷口。
“張師傅,您看這磚體,氣孔多,密度不夠。”
“關鍵是,氧化鋁含量太低,二氧化矽含量又偏高。”
“這樣的配比,耐火度不夠,抗鐵水侵蝕和衝刷的能力就差。”
“爐壁容易被侵蝕變薄,甚至穿孔,而且會加劇鐵水的氧化,增加雜質。”
他說的都是專業術語,但結合著手中的磚塊和剛才觀察到的現象,聽起來極具說服力。
張師傅張了張嘴,想反駁,卻一時不知從何說起。
他打了一輩子鐵,對耐火材料隻知道個大概,哪裏懂得什麽氧化鋁、二氧化矽的含量比例。
馮衛國目光閃爍,他不懂技術細節,但他聽得懂結果。
爐子容易壞,鐵水質量差。
這確實是困擾他們的大難題。
趙四不等他們消化,又快步走到砂型製作區。
指著一個剛剛合箱完畢、等待澆注的發動機缸體砂型說。
“還有這個砂型的澆注係統,也有問題。”
他蹲下身,指著砂型上看似不起眼的幾個地方。
“您看,這個內澆口開得太薄太急,鐵水流入時速度過快,會產生衝擊和飛濺,容易裹挾進氣體和砂粒,形成氣孔和夾渣。”
“而這個溢流冒口的位置和大小也不對,無法有效排出最初冷卻的髒鐵水和浮渣,導致鑄件內部純淨度不夠。”
他一邊說,一邊用手在砂型上比劃著,將抽象的流體力學和鑄造原理,用最直觀的方式解釋出來。
周圍幾個造型工也圍了過來,聽著趙四的講解,臉上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
他們憑經驗知道這樣操作廢品率高,但從來沒人這麽清晰地說出過道理。
趙四站起身,目光掃過馮衛國和幾位老師傅,語氣沉穩而肯定。
“馮主任,幾位老師傅,如果我沒看錯,咱們車間鑄件廢品率居高不下,七成以上的問題,就出在這耐火材料配比和澆注係統設計這兩個環節上。”
“前者影響鐵水本質,後者影響成型過程。”
現場一片寂靜。
隻有鼓風機還在不知疲倦地轟鳴著。
馮衛國看著趙四,眼神裏的懷疑和審視漸漸被震驚所取代。
這個年輕人,僅僅觀察了一上午,沒有碰任何工具,沒有進行任何測量,就如此精準地指出了困擾他們數月、讓無數老師傅撓頭的核心問題。
而且說得頭頭是道,有理有據!
張師傅和其他幾位老師傅麵麵相覷。
他們不得不承認,趙四說的這些,恰恰是他們隱隱感覺到卻又說不清道不明的症結所在。
這個從北京來的年輕專家,好像真有幾分鬼才?
馮衛國深吸了一口滿是煙塵的熱空氣,第一次用鄭重的語氣對趙四說。
“趙專家,那依你看,這兩個問題,該怎麽解決?”
趙四知道,初步的信任,已經開始建立了。
他點了點頭,說道:“馮主任,問題找到了,辦法總是有的。”
“不過,需要一點時間和必要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