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技術播種

字數:5270   加入書籤

A+A-


    小水電站的成功,不僅僅是906廠內部士氣大振,連周邊山穀裏其他正在艱難起步的三線建設單位,也很快聽說了這個“點水成電”的奇跡。
    接下來的幾天,趙四變得異常忙碌。
    幾乎每天都有其他廠礦、工地的負責人,或是騎著自行車,或是徒步幾十裏山路,風塵仆仆地趕到906廠指揮部,指名道姓要見趙專家。
    他們的目的隻有一個:取經。
    “趙專家,我是上遊七〇三礦的,我們那兒也是缺電缺得厲害。”
    “柴油機趴窩好幾天了,能不能請您去指點指點,看看我們那條山澗能不能也搞個水電站?”
    “趙工,我們是二八四工地的,聽說您這兒十天就建起個大車間,用的啥法子?我們那兒的磚瓦房蓋了半年還沒封頂呢!”
    “趙同誌,我們是……”
    馮衛國辦公室的門檻都快被踏破了。
    他起初還樂嗬嗬地陪著接待,但很快發現,趙四就算有三頭六臂,也跑不完這崇山峻嶺裏的所有工地。
    而且,每個地方的情況千差萬別,有的有水源但沒落差,有的有落差但地質條件複雜,有的幹脆連像樣的建築材料都湊不齊。
    趙四縱有技術有知識,也不可能每次都親臨現場,手把手地教。
    這天晚上,送走最後一波來自百裏外機械廠的求援幹部後,指揮部裏隻剩下趙四和馮衛國,還有負責記錄的王永革。
    煤油燈的光暈下,三人的臉上都帶著疲憊。
    馮衛國遞給趙四一支煙,自己也點上,狠狠吸了一口,吐出煙霧。
    “趙專家,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啊。”
    “你就算渾身是鐵,能打幾根釘?”
    “這山裏的建設單位,沒有一百也有八十,個個都等著你去救火,你跑斷了腿也顧不過來。”
    王永革也憂心忡忡地點頭:“是啊趙工,光是今天,我們就接待了四撥人。”
    “您這身體要緊,不能這麽連軸轉。”
    趙四揉了揉發脹的太陽穴,目光落在桌上攤開的那張簡陋的西南三線建設分布圖上,上麵被馮衛國用紅藍鉛筆標注了許多圈圈點點。
    他何嚐不知道這樣效率低下?
    知識和技術,如果隻停留在個別人腦子裏,就無法形成真正的力量。
    必須想辦法,讓成功的經驗能夠複製,讓有效的技術能夠傳播。
    一個念頭在他心中越來越清晰。
    他想起在部裏時,就有過編寫技術手冊的經曆。
    現在,麵對三線工地普遍存在的共性難題——測繪不準、爆破效率低、建材匱乏、能源短缺、施工組織混亂……
    為什麽不把這些問題的實用解決方法,係統地總結出來?
    “馮主任,老王,你們說得對。”
    趙四掐滅了煙,眼神變得堅定,“我們不能總是被動救火。”
    “得換個思路,要把咱們用過、證明有效的這些‘土辦法’、‘巧心思’,變成大家都能看懂、能學會的‘真本事’。”
    馮衛國愣了一下:“你的意思是?”
    “編一本手冊。”
    趙四用手指敲了敲桌麵。
    “就叫做《三線建設實用技術手冊》。”
    “把咱們在906廠摸索出來的這些經驗,比如怎麽用最簡單的工具進行山地測繪,怎麽計算炸藥量搞定向爆破,怎麽利用本地材料製作代用水泥,怎麽搞模塊化建設……”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小型水電站怎麽選址、怎麽用廢舊材料造水輪機……”
    “把這些東西,都用最通俗易懂的話,配上圖,寫清楚!”
    王永革眼睛一亮:“這個辦法好!”
    “就像趙工您以前在部裏搞的‘火種分發’一樣,把技術擴散出去!”
    馮衛國琢磨了一下,猛地一拍大腿,震得桌上的茶缸都跳了一下。
    “好主意!太他娘的好了!”
    “這才是治本的法子!”
    “有了這寶貝書,各工地遇到問題自己就能翻著看,照著做,起碼能解決七八成的麻煩!”
    “就不用天天跑來煩你了!趙專家,你這腦子,真是活絡!”
    說幹就幹。
    從第二天起,趙四調整了工作重心。
    他依然會接待來訪者,但不再是簡單地口頭傳授,而是有意識地將他們提出的典型問題,以及906廠已經驗證過的解決方案,作為手冊編寫的素材。
    白天,他帶著王永革和幾個文字功底較好的技術員,深入各個施工環節,實地測量數據,記錄操作要點,繪製簡易示意圖。
    如何用兩根標杆和一個水平儀進行快速地形測量?
    如何根據岩石硬度確定炮眼深度和裝藥量?
    如何用石灰、黏土和少量的水泥熟料配製出強度足夠的砌築砂漿?
    如何用廢舊油桶和鐵皮製作簡易的引水管道?
    每一個細節,趙四都要求記錄得極其詳盡,力求讓一個隻有小學文化程度的工人,看著圖和文字說明,也能大致明白該怎麽做。
    他反複強調:“我們寫的不是高深的理論,是解決問題的法子,是幹活的規矩,一定要準,要實在,不能有半點含糊。”
    晚上,指揮部那間兼做辦公室和臥室的小屋裏,煤油燈常常亮到深夜。
    趙四伏在案頭,對白天收集來的資料進行整理、提煉、潤色。
    他參考了腦海中係統提供的各類工程手冊的框架,但內容卻完全本土化、實用化。
    他摒棄了一切華而不實的術語,用的全是工地上最通俗的語言。
    “這個地方,光說‘控製裝藥量’不行,得寫清楚,像咱們這兒的青石,一炮眼裝多少硝銨炸藥,用黃泥封多長……”
    “畫圖要清楚,水輪機葉片的角度怎麽掰,尺寸是多少,差一點都影響出力……”
    有時為了一個表述是否足夠清晰,他會和王永革或者來訪求教的老工人討論半天。
    馮衛國看著趙四如此廢寢忘食,既心疼又佩服。
    他讓食堂每天給趙四單獨加個雞蛋,晚上還經常端著一缸子熱水過來,催促趙四早點休息。
    “趙專家,書要寫,身體更是革命的本錢啊!”
    編寫手冊的過程,本身也是對906廠現有技術的一次係統梳理和提升。
    為了把模塊化施工的流程講清楚,趙四帶著人重新優化了構件編號和吊裝順序;
    為了說明小型電網的搭建,他根據係統進階知識,改進了現有的輸電線路,減少了損耗。
    這本尚未問世的手冊,已經在反哺著它的誕生地。
    大約半個月後,一本用粗糙牛皮紙作為封麵、內部是油印字跡和手繪插圖、厚度頗足的《三線建設實用技術手冊(初稿)》終於完成了。
    當趙四將這本還散發著油墨味的“大磚頭”遞給馮衛國時,這位老革命用雙手鄭重地接過,小心翼翼地翻開。
    看著裏麵密密麻麻卻條理清晰的文字,一張張雖然簡陋但一目了然的示意圖。
    特別是關於水電站建設和模塊化施工的那些章節,他仿佛又看到了十天建成的車間和河穀裏那台轟鳴的“土”水輪機。
    “好東西!真是好東西!”
    馮衛國激動得聲音都有些發顫。
    “趙專家,你這是給咱們整個三線建設,送來了千軍萬馬啊!”
    “我這就以指揮部的名義,向上級匯報,爭取盡快把這手冊推廣到各個工地去!”
    很快,這本凝聚了趙四心血和906廠實踐經驗的《三線建設實用技術手冊》的油印本,被緊急送往三線建設總指揮部。
    沒過幾天,總指揮部就發來了高度肯定的回複,認為這本手冊“切合實際、通俗易懂、方法實用、價值巨大”。
    決定立即大量翻印,作為重要技術資料,下發至西南地區所有三線建設單位。
    第一批散發著油墨香的正式手冊,通過機要通道,被送往一個個隱藏在深山峻嶺中的工地。
    趙四的名字,也隨著這本手冊,傳遍了整個三線建設戰線。
    他不再僅僅是906廠的“及時雨”,更成了無數奮戰在艱苦一線的建設者們心中的“技術導師”。
    知識的種子,就這樣被播撒了出去。
    它們落在貧瘠而渴望的土地上,靜待著破土而出,成長為支撐共和國戰略後方的參天大樹。